“三社融合” 撂荒坡成“聚财地”
2018-01-08裴佩
文 本刊记者 裴佩
“以前田土上到处都长满了杂草,地就那么荒着没人种,村民收入也少得很,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党支部书记何继明指着眼前的这片土地对记者说道,“但现在我不担心了。虽然村还是那个村,地也还是那块地,但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原来,羊角嘴村的村民在2013年发起了一场变革,由村集体领办,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曾经的“荒田”变成了如今的“抢手田”,农田产出的低效益变成了高效益,村集体经济收入水涨船高。
»土地撂荒怎么办整合资源 创新经营模式
过去的羊角嘴村,是一个典型的撂荒村。长期以来,村民们“守土而居”,起早贪黑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但也只能勉强糊口,增收致富对他们来说就是奢望。
迫于生计,村里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渐渐地,村里的土地开始大面积抛荒。“全村耕地有747亩,2013年4月以前,土地撂荒4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田土多劳动力少,耕种实在无能为力!”何继明感叹,“最难那会儿,村里321个劳动力只有65个在家”。
这样一来,“靠天吃饭”的村民收入也不高。村民谭永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原来的1亩水稻收成最高只能达45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2.4元计算,每亩田一年的毛收入仅1000元左右。除去耕田费,农药、化肥及薄膜等农资费,“就算加上各种补贴157元,不算人工,每亩净收入才200元左右。”他比划着叹了口气:“我家原先有6亩地,一年才挣1200元,当时还想多喂几头猪,但精力跟不上。”
地荒着不种太可惜,辛苦种一年又没多大收益,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这样的窘境困扰着羊角嘴村村民很长一段时间,也成了当时村“两委”的“心头梗”。“那阵子群众意见大。后来,我们在65位留守村民里选出了30位代表,挤在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你一句我一句商量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何继明说。
最后,代表们集体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合作社,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用入股的方式把每家的地集中起来,再进行统一种植,“咱们自家的地咱们自己的合作社种”。2013年6月,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该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成立,首批就吸纳了178户村民的583亩土地入社。截至目前,228户村民的747亩土地已全部入社。
»收入从哪来村民入股 每年坐等分红
“当年,我们在合作社的成立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其实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和疑虑的。在南充其他地方还没有像我们村这样来做的,有点像以前‘小岗村’的村民搞改革一样!”70岁的谭永文是当年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
自成立合作社以后,种了几十年庄稼的他,率先带头将家里的6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业主经营,村民只能拿到固定的土地租金。村集体自建合作社后,村民当‘股东’,不仅有保底租金收入,农田生产销售盈利后还会有二次分红。有经营意愿的农户还可以从合作社反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巨龙镇党委书记祝俊锋介绍说。
谭永文清晰地记得,2014年9月,土地股份合作社共收稻谷9万余公斤。将近年底的时候,合作社开始了第一次分红,也是保底分红。那些日子,第一次尝到甜头的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喜笑颜开。
“分红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谷作为分红福利,合作社返还给入股村民的稻谷有3.5万余公斤,再把剩余的稻谷进行分红。另一种是折现给不要稻谷的入股村民,保底分红了9万余元。剩下的3万元,合作社又进行第二次分红,其中,1.2万元作为合作社运作基金,剩下的1.8万元全部按股分给入股的村民。”
在家门口轻轻松松赚钱,如今已然变成了现实。“今年我反包了12亩地,种植水稻和玉米各6亩。拿种水稻来说吧,现在单产量是1150斤/亩,按1.35元/斤算,除去机械收割费等成本,现在的净收入是6500元。”
“这是羊角嘴村老百姓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从早忙到晚,收入也不高,现在好了,还可以轻松干点副业了。”谭永文说,他家里养猪也由原先的1头增加到6头,每年又增加了1.5万元的收入。记者了解到,2017年,羊角嘴村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260%。
合作社帮助社员机收水稻
»效益如何提高农民生产机械化
“去年,县上农牧业局还专门派农业专家来我们这进行技术指导,我们从中也学到了不少实用技术。”何继明称,土地相对集中后,羊角嘴村大胆探索,以村“两委”干部为领头人,积极培育种养带头人和专业农机人才,促进入股村民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
收入增加,效益变好,也得益于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70多岁的李民富说,“现在我只需每亩付100元机械收割费,合作社就能提供育秧插秧、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机器收割等一条龙服务。这让我越来越放心,越来越省心了”。今年,李民富承包了18亩土地,出栏肥猪达12头。
据他介绍,为防治病虫害,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6支植保防治小队。“自己打农药一般要打7~8遍。但合作社只需打3~4遍就可完全消除病虫害,不仅专业,还降低了农药污染。”
“如果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不仅成本高,而且负担重。”2014年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更为村民们提高粮食产量添了“一把火”。
推行农业生产机械化,村集体经济的效益越来越好。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其中机栽秧收入21万元,收割机收入30万元。今年,羊角嘴村又“大手笔”花费17万元添置了一台大型收割机。
据了解,近年来,由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还向农牧业局申请农机补贴、种粮大户等各种补贴,纳入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农机补贴领取3.7万元,种粮大户补贴26.7万元,让周边的村羡慕不已。“我们通过创办合作社,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再把村集体收入又用来添置大型农机入股合作社,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持续增收。”何继明介绍说。
(责编:陈晖)
路径总结
作为农民自发推动的“三社融合”新模式,羊角嘴村所激发的活力已经在当地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目前,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本村的土地撂荒问题,还带动了周边4个村1400亩土地实现了机械化耕种。这种模式是新型集体化经营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