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箫笛甲天下
2018-01-07杨秀飞
杨秀飞
箫笛大概算八音中至俗至雅的乐器。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中国箫笛之乡,这里盛产的箫笛声音细柔古典,形态近乎完美,素有“玉屏箫笛甲天下”之称。玉屏箫笛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2006年5月20日,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因箫笛上多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相传在明代,制作玉屏箫笛的手艺是由一位鹿皮道人传给一户郑姓人家的,郑家人遂将之视为传家宝历代坚守,直到清末家道中落,才广收门徒以扩大生产。如今,玉屏三十多家箫笛店铺的制作技艺都是从郑家传承而来。
明清两代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其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永,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的美称。
说到玉屏箫笛,就不能不提到玉屏箫笛厂。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厂是当地制作玉屏箫笛的代表,市面上大部分玉屏箫笛都出自这里。玉屏箫笛厂经历过箫笛的兴盛,也见证着箫笛的衰败,如今这里只剩下约二十名工人。姚茂禄是现任厂长,也是箫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七十多岁的他一直与箫笛为伴。
对于箫笛制作的流程和要点,姚茂禄早已爛熟于心。制作箫笛的水竹只生长在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的竹子竹节长且细,管壁厚且坚,不易破裂,不易被虫蛀。“砍竹时间有讲究,一般是立冬后两个月。”姚茂禄解释道,这个时段的竹子无论含水量还是糖分都很少,用它们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砍回来的竹子不能立即用于制作,需要放置一年,到了黄梅季节还得给它们翻身,防止霉变,“如果处理得当,这些竹材可以保存十到二十年,竹材保存的时间越久,用它们制作出来的箫笛性能也越稳定。”
制作玉屏箫笛有制坯、雕刻、成品三个步骤,共七十多道工序。
首先刨外节、刮竹,把竹子表面处理干净。姚茂禄拿出一根处理好的竹竿,用细砂纸细细打磨竹竿两头后,便开始最关键的两道工序——夹扁竹和开叫口。他先将竹竿放在小火炉上不停地来回翻转,让竹竿的受热面积均匀,易于烘透竹子内部,待竹竿烤“熟”后,拿出一把大铁钳从头至尾夹竹竿,每一夹都不尽相同,有时狠狠按下去,竹竿随之变形,有时轻轻一点,也能造成微妙的弧度变化,最后一支滚圆的竹竿便被夹成了椭圆形。
开叫口就是挖箫笛的吹孔。玉屏箫笛所开音孔均为椭圆形,位置一定要开得正,不能偏差一丝一毫, 管径与管长之比既要符合声学原理,也要符合听觉要求。开好一部分孔后,姚茂禄会先来到校音室吹奏,一边吹一边查看校音器反应。 每根竹子的内径不一样,所以每支箫笛的基调都要根据不同的内径来校音。
对于玉屏箫笛来说,到这里才算完成了一半,要想拿得出手,还必须经过一番精雕细琢。“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雕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八种刀法。”姚茂禄介绍道。在小小的箫笛上做这些繁复的雕刻非常费力,一笔一画雕刻过后,还得耐着性子打磨、填色和上漆。
因为工序复杂,一名匠人每周只能完成一支上等的玉屏箫笛,即使只是在一旁围观,也很难有人能把一支玉屏箫笛诞生的过程从头到尾看完。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做箫笛的人又有着怎样的耐性,承受着怎样的寂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