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难忘的家书
2018-01-07周国强
周国强
摘 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国土沦丧,生灵涂炭。1938年10月10日,南洋45个华侨团体的168名华侨代表在新加坡举行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这是华侨在抗日救亡目标下各团体的大联合。1939年,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招募32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他们在异常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文章从南侨机工白雪娇的家书出发,回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动人史实。
关键词:南侨机工;南侨总会;家书,抗战
首先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本已经褪了色的华侨登记证。打开封面,里面的照片已经发黄,照片中的主人是从马来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您也许会问,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团队?它是抗战期间华侨组成的回国直接参加抗战的组织。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它是否曾经担当过什么重任?现在就让我为您揭开那尘封的记忆,重回那个动荡的岁月。
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爱国侨胞看到日寇猖狂入侵,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同胞身陷水火之中。在中华民族危急的关头,他们认识到唯有团结抗敌,中华民族才有生路。1938年10月10日,南洋45个华侨团体的168名华侨代表在新加坡举行大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公推陈嘉庚先生为主席,这是华侨在抗日救亡目标下各团体的大联合。
南侨总会以“联络南洋各属华侨,研究筹赈方法,策动救亡工作”“筹款助赈祖国难民,并倡导集资发展祖国实业”为宗旨,大力开展各种活动。1939年初,中国的半壁江山陷入了日寇之手,沿海港口都被日军封锁,海上运输全被切断,国际的援华物资无法通过海运运到国内,严重影响了国内抗日战争。于是,新开辟的滇越公路和滇缅公路便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对外的国际通道。特别是滇缅公路,从昆明—楚雄—下关—保山—畹町出国境,同缅甸公路相接,直达仰光,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滇缅公路全长1146千米,修建时动用了20万民工,耗时半年多才建成,成为战时中国联系外部世界的最主要通道,是补给中国抗战物资、维系中国生存命运的交通大动脉。国际援华物资都要通过这条公路运送,当时急需大批汽车司机和机修人员,而国内有经验的大卡车司机及汽车修理工奇缺,临时培训又来不及。于是,国民政府行政院在1939年初致函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请代招募华侨机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也派主事人赴南洋与陈嘉庚商洽有关事宜。此时,远在新加坡的南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急祖国之所急,仅在几个月里就招募了15批多达3200多名的南侨机工毅然回国。他们告别了亲人,回到祖国的大西南,他们在异常艰险的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平均每天的运输量300吨以上,为中华民族抗战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南侨机工中有三位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南侨机工。她们女扮男装回国参加抗战,她们分别是李月美、白雪娇、陈侨珍女士。还有一位是以女子身份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当时回国后任护士,她叫吴秀芬。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而知道这几位“当代花木兰”事迹的人却不多。今天笔者介绍的这封家书的主人公就是这三人中的白雪娇女士。她祖籍福建安溪,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早年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读,深受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精神的影响。在奔赴滇缅公路的前夕,她悄悄地给父母亲写了一封书信,嘱咐同事在她出发后寄出。当地华文报纸获悉后,全文登载了她的书信,引起了轰动。1939年5月19日在马来亚的槟榔屿的《光华日报》全文刊登这封信(家书具体内容可见图片)。
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行为感动着人们,虽然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响应陈嘉庚先生的爱国号召共赴国难的行为是相同的,他们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是相通的,他们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意志是同样坚定的。有1000多名机工为抗战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占当时回国机工总人数1/3以上。他们是祖国母亲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事实上不止白雪娇,几乎每位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的经历都写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史实!
从1939年到1942年初,南侨机工们一直战斗在这条国际援华公路上,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滇缅公路上的这支特殊的抗日队伍以巨大的毅力支撑着,滇缅公路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中国的大批抗战物资又怎么才可以送到前线浴血儿女的手中?抗战胜利已过去七十多年了,而今在世的南侨机工已不多了,根据云南省侨联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的资料,目前全世界还健在的南侨机工共七位,其中国内四位,国外三位。国内四位分别是昆明的罗开福、重庆的蒋印生、海南的张修浓、广州的张伟民;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两位,分别是李亚留和许海星;加拿大一位是廖平。今天,南侨机工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丰功伟绩却如同那座高高耸立于云南昆明西山之中的“南洋归国华侨抗战纪念碑”一样,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陈毅明,汤璐聪.南侨机工抗战纪实[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