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鎣150年的回家路
2018-01-07方菲
方菲
“2018年3月27日,一位同事跟我说,英国的一家拍卖行要在4月11日拍卖一件中国文物,对外宣称是圆明园时期的文物。我们嘱咐他跟踪这个案子,有任何消息都要立即请示。”2018年12月13日,国家文物局宣传处钱春风聊起“虎鎣(yíng)”的发现很是感慨。
当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打开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的网站时,一件叫作 “虎鎣”的文物即将拍卖的消息赫然在列,工作人员将图片资料下载,并将介绍资料翻译成中文。“虎鎣”的资料很快被整理好,提交到国家文物局的文博专家手里和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手中。接下来就是两天紧张的等待。
经过专家初步鉴定,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的拍品“虎鎣”是中国西周晚期时的文物,距今已经3000多年,是我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
3000年文物“虎鎣”重现于世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于成龙认为,青铜器“虎鎣”不论从器型还是纹饰来看,都具备西周晚期的典型特征;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这件“虎鎣”的铜、锡、铅比例也非常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通过X—ray探伤分析,这尊“虎鎣”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垫片清晰,保存完整,非常珍贵。
“鎣”本身是一种常与盘相配合的水器,作为盥洗之用,功能上类似西周晚期盘与盉。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认为,目前发现的同类型带铭文的青銅器,能确定为“鎣”的不超过8件,主要用于祭祀。而青铜“虎鎣”,目前已知的仅此一件。
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的官网资料包含青铜器“虎鎣”照片数张,文字介绍说:“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虎鎣”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在灯光的照耀下,“虎鎣”更显精美。青铜“虎鎣”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虎鎣”这一名称的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铜盉标志性的关键部位,凭此位置上的纹饰对其定名。
关于这件“虎鎣”的来源,英国《每日电讯报》上曾刊登出一封写于1860年的英国军官家信,这封信描述了“虎鎣”从它的祖国流落海外的过程。
信中写到:“我们的头儿派出了所有能找到的马车,把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了。法军拿了很多钟表、皮毛大衣、丝绸等,把所有东西都进行了拍卖,作为部队的奖金。大部分东西都以天价卖出去了,我也得到了其中5-40英镑的分成。”“中国的宫殿与欧洲宫殿不一样,优美的山丘坐落在壮丽的园林间,山脚下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包括庙宇。这些庙宇里有很多精美的铜器和珐琅器物,但大多数都很大很沉,搬运起来很不方便。”“最后,我拿了几件青铜器和珐琅花瓶,以及一些非常精美的皇室用的杯子和碟子(上面图案为黄色和绿色的龙),但它们实在是太易碎了,有些不能原样带回国,我很绝望。”
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证实,这名叫作哈利·埃文斯的英国军官写这封家信时,当值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同时被发现的还有哈利·埃文斯参与劫掠获得的多件青铜器,这些文物一直由其家族收藏。青铜器“虎鎣”是其中最具价值的一件。
1860年,藏有诸多绝世珍品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从此,150万件中国老祖宗的遗物四海飘零。
而150年后,一封1860年的家信,一件疑似圆明园的青铜文物,以及“虎鎣”将于2018年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让这件消失了150年的圆明园文物再次回归社会视野,并立即引起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和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
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经过各种努力,圆明园文物“虎鎣”终于走上了归国之路,这条路只有区区8100多公里,10个小时的航程,却走了整整150年。
英国拍卖行回复了
在初步确认圆明园流失文物“虎鎣”再现英国拍卖行之后,国家文物局为国宝“虎鎣”回归工作定制了工作方案,并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说,专门小组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工作,与英国拍卖行进行协商谈判,同时协调联动各文博专家、拍卖行和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引导多方面工作,多渠道多方向地推动青铜“虎鎣”的返还工作。 此时距离拍卖只剩下不足10天的时间。
“4月11日即将开始拍卖,我们的工作称得上分秒必争。”钱春风介绍,专门小组的同事第一次发邮件给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邮件中陈述了以下内容:首先,声明这是1860年从我国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这件文物上寄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其次,我们对历史上英法联军的侵华表示遗憾,希望文物能回到自己的归属地,希望获得拍卖行的理解和支持,撤销拍卖。
很快,英国拍卖行回信了:希望中方遵守拍卖规则,参与竞拍。
专门小组再次发去邮件,希望协商对话解决此事。“我们当时曾向领导提出建议,能不能和对方建立一个机制:文物回流行动互助。比如说,英方助力我国文物回归,以后遇到对方需要召回文物的时候,我们也鼎力相助。”但对方再次拒绝了我们。
“同一时间,我们也联系了媒体去报道此事,希望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早日拿回中国。”新闻报道出来后,舆论渐起,民众开始指责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用圆明园流失文物作噱头的炒作和营销行为。面对媒体质疑,英国拍卖行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件青铜器确实是圆明园里的文物,年代属于西周晚期,没有任何炒作。
再一次,国家文物局联系拍卖行,要求撤销拍卖。希望拍卖行能够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
国内几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的负责人也相继受到国家文物局委托,与拍卖行积极沟通协商。但拍卖行仍旧坚持中方要加入拍卖,自行购入文物,拒不撤拍。
4月9日,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通过邮件明确回复说:拒绝撤拍青铜器“虎鎣”。无论是通过拍卖委托人去沟通,还是中间人游说,英方拍卖行的态度始终强硬。
17天煎熬后突现转折
“拍卖时间一天天靠近,能想到的办法,我们都想了,动用的力量也都用尽。”钱春风说。
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说:尊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促进非法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国家文物局强烈反对并谴责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
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上述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并将继续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促使从我国非法流失的文物回归中国。
声明发表的当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立场,并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4月11日,青铜器“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拍卖成功的消息传来,我们既无奈又愤懑,所有同事的心都被复杂的情绪填满,不知道这件事还会不会有回旋的余地。”钱春风说。
转折出现在4月28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的邮件称,青铜器“虎鎣”的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这真是一波三折,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传来了好消息。
刘玉珠表达了他的看法:“非常感谢这位境外买家的义举,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从11号拍卖成功到28号获得捐赠,我们度过了难熬的17天,但也正是这17天,一位外国友人充分体恤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為中国近1000万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应捐赠者要求,其个人信息不予透漏。
“从这次艰辛而曲折的文物回流工作来看,我们对未来更多文物的回归充满了希望,国宝回归充满了更多可能性。”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这样说。
6月,国家文物局在获知青铜“虎鎣”捐赠背景信息后,决定在坚持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尊重捐赠者的相关意愿,开展文物捐赠接收工作,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青铜“虎鎣”实物鉴定和捐赠接收的筹备工作。
150年后的归途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青铜“虎鎣”实物鉴定。包括科技检测在内的鉴定结果均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在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的见证下,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举行,国家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分别代表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捐赠人签署了文物交接确认书。
饶有趣味的是,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负责人当场表示:青铜“虎鎣”捐赠事件使其深刻认识到流失文物对中国人民的特殊意义,今后愿意继续与中方保持合作。
国宝回家的路,从来都是充满艰辛的。从伦敦希斯罗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空中距离8100多公里,航程约10小时,“虎鎣”离开圆明园,一走百余年。11月23日,青铜器“虎鎣”顺利抵达北京。
12月11日,国家博物馆正式举行了青铜器“虎鎣”的入藏仪式。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博物馆将于青铜器“虎鎣”入藏后,妥善保管、做好展陈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国家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说:“后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文物年代久远,表面颜料脱落,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我们要为虎鎣定制一个修复方案,再进行一系列养护工作。”
刘玉珠在入藏仪式上表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密切相关,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情感。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正积极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归祖国,青铜‘虎鎣的回归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