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优美的诗歌点燃一世温情

2018-01-07赵文明

参花(上) 2018年1期
关键词:老祖母煤油灯诗人

赵文明

初见女诗人刘秀玲的抒情诗集《木柴炉火》时,从书名上看,以为是充满小资情调的闲适安逸、附庸风雅之作。然而,细细品读,我却被诗句中渗透的真挚情感所震撼,也为优美的诗句所陶醉,诗人温婉细腻地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解读,对生活的感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即便在泪光中也能看到不屈的禀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确实不失为一部风格明丽、内容优雅、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好作品。刘秀玲是一位创作勤奋的诗人,有大量诗歌和散文作品见诸报刊,2016年入选全国“百强诗人”。

第一,诗集中有多首精美的短诗,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让人耳目一新。

最短的一首诗《誓言》只有四句话:“这原本就是梦一场,何谈谁把谁心伤。流泪彷徨,爱的誓言走向死亡。”诗句虽然短小,却深刻得令人发冷。当心伤透、凉透的时候,往事都成为过眼烟云、大梦一场,谁伤害谁无所谓,因为所有的爱情誓言都变成空话。另一首短诗《伞》仅有五句:“你小小的身躯,扛起风扛起雨,坦坦荡荡遮云蔽日。我一个负情的女子,每当雨难来临才想起你。”有用的时候,将你举过头顶;无用的时候,弃如敝帚。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在少数,这首诗对实用主义功利至上者予以无情嘲讽。短诗《推门见雪》,也是越品越有味道,“雪不爱我,他有些微凉,假意做一名绅士。与雪握手,雪流下热泪,在我的掌纹中流淌。”把道貌岸然的“绅士”虚假的情谊,通过简单场景表现出来,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诗歌《错觉》更加耐人寻味,“收到爱的誓言,如同生命在谱写新诗篇,蛙鸣蝉唱,星星露出笑容,爱的消息飞过千山万岭,风也在传递关怀和叮咛。”一切都是如此美妙动人,撩人心魄。然而,诗人笔锋急转,戛然收尾——“错觉,不要相信说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它能够洞悉心底世界。經受过谎言和欺骗的伤害,就会坚定果断地推翻自己的错觉,赋予自身冷静和清醒。这首小诗,可谓妙趣横生,发人深思。还有一首诗叫《蝶》,唤起人生易老、韶华易逝的感慨,“蝶,你快飞吧,秋光渐老,荷塘收藏你蜕变时疼痛的时光。秋光渐老,你的生命将陨落在尘土上”。呼吁世人珍惜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再美好的事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原有的光鲜和亮丽。

寓言诗《雪孩子和太阳》,留给我深刻印象——太阳对雪孩子超亲密,让雪孩子承受不了,太阳摸她的发梢、捶她的后背、暖她的小脚,甚至要紧紧拥抱她。雪孩子连声说“不要不要”,她只想要一缕阳光,有光明就足够了。太阳继续热烈拥抱,雪孩子无力地卧在雪地上睡着了。阳光曝晒,禾苗会干枯;太阳溺爱雪孩子,只能造就一个浑浑噩噩的“庸才”。

第二,刘秀玲作为一位女诗人,诗歌中有好多对友情爱情的感悟,细腻感人。

她用《爱的毒蘑》,表达了对远去的爱心灰意冷,饱含失落、空虚和痛苦。“我不想与你联络,只想沉默,没什么话要说,你伤害我,你不再爱我,我停止承诺,爱变成疼痛的折磨。说得越多,疼痛越多。我病了,吞食一只爱的毒蘑。你走你的路,我的真情不能任你切割。生命如此脆弱,如此脆弱。离开爱我还有什么。身体托不住灵魂的驱壳。”她用《流浪》写出了一个人的孤独寂寞:“无力感伤,梦醒时还想入梦。走过许多想去的地方,没走出我阴郁的心房。空荡荡,空荡荡。爱我的和我爱的都不在身旁。太阳升起的时候,心早已去流浪。”她用《一弯新月》描写对爱情的珍视:“仿佛是心爱人儿的脸庞。一块风刀岁雕的玉石,晶莹剔透地明朗。”诗人把爱情比喻成美玉,可是这块如弯月的玉石断掉了,诗人不甘心,她要为“月亮”疗伤:“扶起我的月亮,让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给他疗伤。今夜我来到书房,看看窗外洒满月光,凝望半弯月亮,你是否别来无恙。”从这结尾的一句,就能看出月亮所指代的人,在“我”心中的分量。她为他担心,挂念他的伤是否痊愈,她不想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和委屈。

她描写的“爱遇冷风”(《在寒风里》),以浅显的语言,写出彻骨的寒冷:“我多么爱你,甚至超过爱我自己。你不懂,不懂我的情意。你嗤之以鼻,把爱放在寒风里。”她描写一种忧伤的心境(《忧》):“星隐退了,月色也黯然无光。今夜有何不一样,窗外雪花在飞扬。心薄薄地涂上一层霜,泪成汪洋,哭成一个人的心伤。天地茫茫,找不到明天路的方向,泪成汪洋。”两句“泪成汪洋”,把涕泪横流、忧伤至极、茫然不知所措的形象生动描写出来。在《情何以堪》中,读者品味到一种无望的思念,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缠绕着饱受煎熬的心,把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优美诗句描摹得入木三分。“情何以堪,想你在每个清晨或者夜晚,或许前世的缘分,今生来偿还。走也走不完,苍老了岁月,苍老了良田。走也走不完,万水千山,恍若隔世的呼唤。思念已成茧,时光烧尽三百六十五天,不倦的期盼……情何以堪,痛与思念日夜纠缠。”

另一首诗《给未来》,是人希冀的翅膀在飞翔,迎接着阳光,驱逐着忧伤。最美好的爱情和希望,是通过几扇窗子来表达的:“一扇建给阳光,一扇建给忧伤,阳光跳进来,忧伤飞出窗。一扇建给心灵,一扇建给目光,让心灵在窗里窗外飞翔……最后那扇窗留给你,每当你笑的时候,我就关上,你的笑声啊,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天堂。”

第三,诗人刘秀玲有多首诗歌倾诉感人至深的亲情,角度新颖,意境高远。

短诗《中秋》写出诗人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无限思念和牵挂:“日子在秋夜里枯黄,想念如此雨丝浸透我的衣裳。清晨退去月光,思念如茧束缚着我的忧伤。”儿行千里母担忧,长大的孩子独闯天涯,“不管你在哪个城市,都拴着妈妈的牵挂”(《儿子和远方的家》)。父亲坐了八年冤狱,无奈的母亲只能搂着尚在襁褓中吃奶的孩子哭泣。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女。八年后,父亲平反昭雪得以回家,而“我”只是呆呆地站立在那里——“八岁的我连同八年的时光,脑海里没有一丝记忆。勉强地叫声爸爸,心里依旧不懂其中的含义……每当我独自走在小路上,总看到父亲的背影在前方,被命运的小路拉得又弯又长(《父亲的小路》)。”这种对生活的感悟,对父亲经历坎坷的理解,孩子只有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慢慢懂得。

诗人赞美母亲勤劳和慈祥,歌颂母爱的伟大,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世界还在,唯有你不在了》)。她选取独特的视角:母亲不在了,家变成什么样?诗人赋予家里的器具以情感,“诉说”变化,“厨房逢年过节办喜事一样的厨具在,你离去后,再也不叮当乱响了”,这种沉寂怎能不令人心伤。接下来的拟人手法更为感人:“他们有的含着泪,有的生病,有的冬眠,都在沉寂中等候岁月的安排。床头的钟在,你走后它开始说谎,时间总是同别处的不一样。墙上的壁纸也在,她搂着你生前安祥和蔼的相框。”从这饱含深情的诗里,我们读出了心痛的感觉。是啊,世界还在,而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的母亲已经不在了,那种悲伤和遗憾无以言表。诗人从几个细小环节找到切入点,母亲不在的世界,真的与往昔不同——“母亲,我们常聚的时光不在了,你长叹一声后,就紧闭阴阳两界的大门。你的孩子都走散了,谁也见不到谁悲欢的模样。”由此,我想起诗人刘家魁的一首诗《妈妈你不要再老了》:“妈妈,你不要再老了,你再老下去,我就没有妈妈了。没有妈妈的游子,就永远回不到故乡了。没有妈妈的故乡,就成了一个空壳了……”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直抵读者心灵深处。

面对患病痛不欲生的亲人,诗人忧心如焚,她对命运呐喊“都送给我,把你的疼痛都送给我。我有那么难过。不是你不爱我,是我想你疼痛的那一刻。我用牵挂与忧伤,用若干个理由为你祈祷。把你的疼痛都送给我吧。我爱你,不仅是一秋一春,是一生一世的相随”(《相守一生》)。这是人间至爱的宣言,宁可用自身痛苦去换取亲人的安宁和健康,一片真情,感人至深,更表现出一种崇高境界。

第四,对生活的深层介入和思考,使刘秀玲的诗歌作品愈发厚重,有了大幅度跨越。

在诗歌《期盼》中,品味苦涩的感觉是独特的,令人动容。大雪肆虐的黑夜,希望得到一片绿洲或者是一条涨满春水的河流,可是寒冬封锁的湖面,只有在梦中才见到“湖面那一只倒影,浅浅的波光漾出笑脸”。而现实中的“我”,只有与炉火相伴,努力储存温暖,“我是孤独的,我是善良的,我用柔软的灵魂爱着这个世界”。这才是真实的心境,与梦中期盼有太大差距,一片绿洲和一条河流都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幻象。而在《生命的舞蹈》中,诗人充满激情地歌唱,洋溢着青春热情,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和不甘寂寞、奋发有为的斗志。“我不是舞者,但是我的生命每一刻都在向往,这火山喷发的骄傲,我在安静中相守。深夜的月光照耀松林,醒来是大海低缓的涨潮。生命无论绽放与枯萎,我都永远散发芬芳的格调。”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燃烧的渴望,释放青春和生命的激情;感受到温暖的渴望,在爱与被爱中享受生活的幸福;感受到对光明的渴望,探寻思索坎坷而绚丽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还有一首诗叫《苦艾》,给人历史的厚重感,在悲壮苍凉的氛围里表达出对家国情怀的讴歌和赞美。“当秭归鸟在林中啼叫,一只土烧的红泥埙,吹响在今夜高高的山岗。在屈原的故乡,从黄昏唱到天亮,它唤来世人九曲回肠的苦吟。竹筏上载着一条如血如泪的汨罗江。红泥埙呵,吹了过去,又唱未来。人世间有多少悲欢,多少遗恨,都随滔滔江水流逝。而民族魂融入一杯苦艾酒,在月光里晃,晃了两千多年。离骚的品格,依然像挺拔正直的白杨。”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看出诗人已经从自我的喜怒哀乐转向对生命、对历史、对民族的思考。

诗人以充满同情的笔调,描写偏远山区空巢老人孤苦寂寞的灵魂(《老妪和灯》)。煤油灯让和老祖母一样扭曲褶皱的茅草屋有了一丝光亮,儿孙们都走了,只有她和油灯在孤苦的一角,磨损着生命。接着诗人以近乎冷峻的笔触,写了油灯和老祖母的“睡去”。这一切都是无声的,甚至老祖母对着煤油灯耳语,你也不会听到他说什么。“黎明来了,煤油灯低头看看它死去的身躯。老祖母对她耳语。他放心地睡了。老祖母走出茅棚看看黎明,她疲惫地躬下腰,也同煤油灯一样地睡了,睡在黑暗里。”老祖母的命运和煤油灯的命运就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煤油灯睡去的时候,老祖母还能在他的耳边说几句送别的话;当祖母睡去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人、任何物为她送别。老祖母没看到晨曦就凄然“睡去”,她的命运甚至比煤油灯更可悲。这种对比和反差,产生强大的震撼力,此时无声胜有声。读罢此诗,分明能听到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喊:用爱心、用亲情、用孝心关爱贫困山区的空巢老人吧,别让“老祖母”在孤独寂寥中度日如年,别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读过这首诗,再回头品味这部诗集,感觉诗人的创作脉络,从内心的自我观照上升到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碰撞与思辨,并进一步延伸到关注历史、社会等问题,笔触已深入到社会的底层生活甚至是关注到边远角落的人群。应当说,这是诗人在拓展创作范畴和深化诗歌内核方面的大幅度跨越,是诗人思想及诗的意境的升华。

這部诗集稍显不足的是,个别诗句语言过于直白,冲淡了诗的韵味。婉约和含蓄表达,不说“漏”、不点透,犹抱琵琶半遮面,会增加诗歌的妩媚程度,诗句会更加意蕴悠长,回味无穷。有些诗句应再凝练一些,给读者留下较多的思考、想象和品鉴的空间。(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老祖母煤油灯诗人
老祖母的牙齿
衣柜上的煤油灯
老祖母的牙齿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老祖母的牙齿
诗人与花
童年的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