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here Go the Boats船儿漂流到何方

2018-01-06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译析骆海辉

英语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史蒂文森船儿字数

文/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译析/骆海辉

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Where Go the Boats船儿漂流到何方

文/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译析/骆海辉

ByRobert Louis Stevenson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Golden is the sand.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

Green leaves a-floating,

Castles of the foam,

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

On goes the river,

And out past the mill,

Away down the valley,

Away down the hill.

Away down the river,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Other little children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

河水清幽幽,

奔流无尽头;

沙滩金灿灿,

橡树两岸走。

绿叶水上漂,

泡沫像城堡;

船儿放下水,

归家随波涛。

河水急流淌,

流过水磨坊。

穿过大峡谷,

冲下小山冈。

船儿漂向前,

他乡路漫漫。

船儿谁拾起,

下游小伙伴。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诗人、旅游作家,新浪漫派小说的代表。1850年11月13日,史蒂文森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1867年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后改学法律,于1875年成为开业律师。但他自幼的文学执念,却在受理讼案之余日深一日,故而笔耕一生,终以抱病(肺结核)之躯留下了《内河航行记》(An Inland Voyage,1878)、《金银岛》(Treasure Island,1883)、《儿童诗园》(A Child’s Garden of Verses,1885)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游记、小说和诗歌。然而,天妒英才,史蒂文森在44岁那年突患中风,于1894年12月3日病逝在太平洋南部西萨摩亚的首都阿皮亚。

儿童诗《船儿漂流到何方》在第一人称的口语体叙述中,生动有力地描绘了盎然的童心童趣:“我”把船儿放下水,高兴地看着它们漂向远方,但又心生忧虑 —— 船儿将漂到哪里?船儿能回家吗?少年之愁苦来得突然,但他们绝不会为之所累,因为他们总是心怀美好:他乡的小伙伴拾起漂浮在河中的小船,得到的不是一份意外惊喜?原诗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清新怡人,充满了自然情趣和可爱童真,洋溢着轻松活泼的基调。

儿童诗英译汉的难点之一,在于再现童稚而优美的意境。现根据此诗的翻译实践和重温旧译(《牛津英语童谣100首》第190—191页)、修补错误之心得,检讨三个关联意境再现的问题。

1. 译诗的押韵问题。儿童诗的音乐性表现在押韵和节奏上。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手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要素,所以儿童诗英译汉的标准之一是译诗须押韵,并力求韵脚整齐。笔者旧译此诗时因韵律功底浅薄而造成的两条教训,当引以为戒。一是“跑韵”。原诗采用了ABAB韵式,译文采用了AABA韵式,但旧译第一节却“跑韵”了。旧译文为:河水清幽幽/ 沙滩金灿灿/ 清水无尽头/ 绿树两岸走。第二行译文违背了用韵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诗词单句(奇句)不强求押韵但双句(偶句)必须押韵”,导致了本节译文ABAA的韵式,整体上与第二、三、四节的AABA韵式不合。改译为:河水清幽幽/ 奔流无尽头/ 沙滩金灿灿/ 橡树两岸走。二是第四节没有“换韵”。旧译为:冲下小山冈/ 河水到远方/船儿谁拾起/ 他乡小儿郎。译文第一句“冲下小山冈”重复了第三节第四句,无意中在三、四节间形成顶真,使译文在适合唱诵之余,又生成了某种意境之美,符合儿童诗的特点,但如此一来,又造成了第三、四节押了相同的ang韵。译文第一节押ou韵,第二节押iao / ao韵,并未坚持“一韵到底”,三、四节又不“换韵”,这就破坏了译诗的整体韵律。改译为:船儿漂向前/ 他乡路漫漫/ 船儿谁拾起/ 下游小伙伴。

2. 译诗的意象问题。儿童诗的翻译,就是要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但从译文勾勒原诗意象的技术角度讲,则涉及理解与表达两面。

理解,即吃透原文。一要勤查词典。如第一节第四行中的hand,初见以为错,但查韦氏在线词典获知,hand的义项之一为side,从而避免了误译。二要理解诗歌的语言。如第三节的四句诗行,用的全是倒装句。在诗歌创作中,倒装句可令诗意浓郁、节奏和谐,但译者却需变通处理。再如第四节第二行中的A hundred miles应为虚指,哪有正好漂流一百英里那么巧啊?故浅化译为“漫漫”。

表达,需超越词典意义。如原诗第一行中dark brown意为“茶褐色、深褐色”,第二行中golden意为“金色、金黄色”,译文依语境、意境,将两字分别处理为“清幽幽”和“金灿灿”,超越词典以叠字点活了译文的意象画面。再如原诗第一节第四行中的trees,旧译为“绿树”。深究之下,“绿树”与第二节第一行的“绿叶”重复用了“绿”字。若译为“树木”“森林”,又用词太大。其实,trees不是特指某种树木,体现了英语用词抽象概括的特点,而汉语用词具体,语言形象。所以,依“抽象与具体”的翻译技巧,首先将其具体化译为“柳树”,又担心归化的中国味太浓。后译为英国国树“夏栎”,校对时又觉得“栎”字超出了儿童读者的识字水平。最终改译为“橡树”,多少保留了一点异国风味吧。

表达,切忌表达不清。如原诗第二节第三、四行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旧译为:船儿放下水/ 东西随波涛。原本想以“东西”二字表达船儿或东、或西漂流的方向,全看河水波涛的流向,但因“东西”也可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所以造成了译文所指含混,且与where will all come home的句意不符。改译为:船儿放下水/ 归家随波涛。以第四行核心词汇home的词义还原原文的认知语境与认知图式,达到了再现原文意象的目的。

3. 译文诗行的字数问题。英诗诗行的字数取决于音步,即重读与非重读音节的特殊性组合。音步如舞步,要合拍,否则就令人感到别扭。所谓合拍,并不一定是每行的音步都要整齐划一,更不一定是每行字数都要相等,也可以是长短句,但必须体现出匀称的节奏。实践中,译者可根据格律派、散体派和创译(仿译)派不同的译文风格和个人的行文习惯来决定译文诗行的字数,但译者须知,译文诗行的字数关乎译文节奏。译者若以格律派译风从之,最起码应该做到同一首译诗每行的字数相等,但不应为了字数相等而拼凑字数。以史蒂文森的《放眼未来》(Looking Forward)为例:When I am grown to man’s estate / I shall be very proud and great / And tell the other girls and boys / Not to meddle with my toys. 诗中的“我”认真劲儿十足地“向前看”:在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一定会满怀自豪,一定要告诉其他小孩:不能随便摆弄“我”的玩具!梦想稚嫩,却可爱无比。笔者曾以每行十字将其译为:总会有一天,长成男子汉/ 满怀自豪感,身材也伟岸/ 弟妹身后转,全听我调遣/ 大哥的玩具,不能随便玩。(《牛津英语童谣100首》第194页)译文舍去了原诗“形式”,再现了原诗“内容”,但严格地讲,译文最后一句的节奏却有悖于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半逗律”。中国诗歌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孤立,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音节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有一个逗,而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以“半逗律”分析“大哥的|玩具”,其音节分配为三二,与五言诗建立诗句的规则不合,实为笔者母语修为不足之憾。

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史蒂文森船儿字数
字数变多 有妙招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船儿勇向前
以“高富帅”为目标提高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让折桅的船儿重扬风帆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趣味阅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