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公关还是老的辣
2018-01-06牛跟尚汽车公关从业者
文 牛跟尚 汽车公关从业者
何大姐最近很有精气神。
她原是某大国企一名退休医生,现在一所民营体检机构从事老本行,工作更轻松,收入更丰厚。因为去体检去看病,100%的患者都会选择头发花白的资深医生,除非这个人没大毛病或是神经病。年龄代表见得多、看得多、把得准、好得快,谁想把病一直拖下去呢?那滋味不好受。
现在的患者越来越多,上趟医院像是去火车站,人山人海,横七竖八。在外多体面的人一旦生病住进来就顿失尊严,尤其不得不被那些实习的护士、见习的医士打针、问诊。不仅医学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公关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不奇怪,旺季要传好事,淡季也要造势。
于是,公关圈好不热闹。这些有英文名,言谈中夹着英文词、网络语、舶来品的小鲜肉们,讲起标来头头是道,实则经不起细问,原来是在背诵“功课”。
如果再请他们或她们写篇稿件,顿时慌神,被硬逼几天交上来的稿件,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笔者称之为“公关八股文”。如果再让他们或她们从事危机公关,很不幸的是,“危机公关”变成“公关危机”,明明是一个意外“事故”变成一个个没玩没了的“故事连续剧”,掉进一个越来越深的坑和沼泽地。
八年前就曾合作的资深公关人傅建山说得好,中国危机公关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要驾驭、处理一件极其复杂和棘手的事件,可靠性有几分?
公关,本来就是舶来品。公关作为一个行当,大致的演进路径是,从欧美传到日本,从日本传到港台,再传到深、广、上、北,最后到中国省会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公关,与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水平密切相关。
然而,公关不是西方特有的,中国自古就是公关、智慧、谋略的发源地,如果要说公关的鼻祖,非中国人不可。只不过美国人、欧洲人更善于学习和总结人类的智慧和精华,将公关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和专业。知彼而不知己,知己而不知彼,这也许是当今中外很多公关在中国“水土不服”、难从大任、越做越窄而不得不转型,却连到哪里去都不知道的原因。
姜还是老的辣。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早期公关人都已退出江湖,或颐养天年,当年那些言传身教的小兄弟、小姐妹们也已做成大老板、各种上市公司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后面二代三代公关人也实现从“人名”到“名人”再到“人物”的蜕变。
公关,与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达水平密切相关。
新一代公关人,虽然不少是从高校的新闻、中文、广告、传播、传媒、公关等专业毕业的,但他们缺少社会历练、缺少专业实训,尤其缺少实战训练,且多很浮躁,到新闻媒体或公关公司或企业干一段时间就幻想要当主管、当经理,当不成就跳啊跳,看似职位和薪酬上来了,但能力和水平不成比例或不匹配,这样你就会看到如今有那么多荒唐、低劣的公关手段,导致危机公关火上浇油。人们为什么相信老中医,也许看中他们的就是经验和阅历,甚至是失败的教训:给人吃错药、给人误诊,这些年轻时的教训会促使老医生们眼光更毒辣、手法更老到,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增添希望和幸福。
中国汽车媒体有杭州的媒体和非杭州的媒体之说,中国汽车公关有吉利的公关和非吉利的公关之说,原因就是吉利集团不仅有庞大的公关系统,还有多年都不换的吉利资深公关人。这的确值得很多企业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