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中的编码方式对跨文化翻译的影响论析
2018-01-05殷珂吴铁军
殷珂 吴铁军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担负着传达信息、文化、深层含义的责任,对交际目的的达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交际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如何编码对翻译影响重大,译者需深入研究两种语言的文化,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达成交际目的。本文从影响信息发出者编码方式的文化思维模式、文化风俗和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编码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交际;文化;信息发出者;编码;翻译
【作者简介】殷珂,内蒙古大学;吴铁军,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编码方式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意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所使用的工具,也是负载某个文化的载体。作为将不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翻译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符号进行转化,并传达其承载的含义的过程,更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程。翻译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够顺畅地进行,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交流的过程,是动态的信息传达过程。交际双方在其使用的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中赋予一定的意义和信息,便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到许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受交际主体的主观意识所转移。因此,交际中信息发出者的编码方式对交际的效果影响重大,在跨文化交际中对翻译的影响则更大。所谓编码,即信息发出者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中赋予意思和信息。信息发出者的编码方式,即信息发出者在表达信息时对词汇、音调、眼神、姿态、表情等一系列言语及非言语表达方式的选择。对于同一个信息,不同的编码方式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信息传达效果,信息接受者的反应也会不同。
好的翻译建立在译者对源语文本情感、思想、风格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译者须在译入语文本中尽其所能以相同的情感和风格来表达源语文本所包含的信息,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完整顺畅地进行,不使交际因翻译而减损效果,甚至导致信息接受者的误解。因此,源语文本的编码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译者必须重视并进行研究。
二、翻译过程中影响编码方式的因素
1.编码方式受信息发出者的文化思维模式影响。对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的民族来说,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以及生理上的差异都会导致人们思维模式上的差异。特别是在中西方迥然相异的历史、地理、种族及文化背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在英汉互译中应当考虑到上述所有因素。
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倾向于将事物分割为小的模块逐一进行分析解读;而中国人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擅长整体分析与融合,所以中西思维模式差别巨大。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语言的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在翻译中格外需要注意。汉语注重句子含义的完整性,因此句子结构松散多变,逻辑内隐在其内容中;而英语注重句子的逻辑性,因此句子结构严谨,多用连接词明确体现句子逻辑。此外,由于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他们通常将许多事物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认知主体和客体是完整统一,这种思维体现在语言上,意味着行为的主体必然体现在行为上。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中国人在交际中编码时,通常把一个行为的主体隐藏在表达的某个概念里,而不是直接的表示出来。但在西方文化思维中,通常将主体和客体置于相对的两边,编码时会清晰明了的表示出来。因此,我们在进行英汉翻译时需要适当减译连接词、隐藏主语,而在汉英翻译时适当添加标明逻辑的连接词,以及发出动作的主语。
东方人与西方人对同一事物也常有不同认识,概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造成,体现在语言中,就具有了不同的寓意,例如,中国人视狗为比较低贱的动物,所以“狗”这个字经常用来辱骂地位较低的人,有成语如“狗仗人势”,又有俗语如“狗眼看人低”;而狗在西方地位颇高,常被用来形容可爱的人或是值得尊敬的人,“top dog”指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指幸运的人,还有“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表示有功劳的人应得嘉奖。如此,同一事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翻译时便需谨慎斟酌了。
2.编码方式受信息发出者的文化风俗影响。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风俗习惯,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影响很大。风俗习惯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彼此交流理解带来困难。例如,描述一个拥挤的场景,中国人会编码为“跟下饺子似的”,而西方人则将其编码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民以食为天,此例中的区别恰是由于中西饮食习惯的不同带来的。多数西方人无法真正理解下饺子是什么样子,而沙丁鱼罐头也不是中国人的日常食品,于是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了交际双方彼此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们做翻译时,需要考虑应当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特定文本的翻译目的,在此不做详述。如选择归化策略,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像是本国人在说话一样,就可以把沙丁鱼罐头表达成饺子;如选择异化策略,保留信息发出者的异域特色,则保留沙丁鱼罐头的形象,可以加注对其进行描述并介绍西方人的饮食习惯。
汉语中有成语“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包含两个节日——寒食节和元宵节,比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生活豪奢,无节制的寻欢作乐。两个节日均是西方没有的,都是中国的文化习俗,翻译时是释译为“每天都像过节一样享乐”,还是译出“寒食节”、“元宵节”并解释介绍这两个中国节日,又是译者根据特定文本的翻译目的而需进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了。为了准确的理解并传达信息发出者的编码,译者需要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的文化风俗有很好的了解,明白各种文化意象代表的含义。
3.编码方式受信息发出者的地域文化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会造成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是翻译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事物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对信息的编码方式也相应地不同。
由于中国是个拥有辽阔土地的内陆国家,几千年以来主要依靠农耕为生,所以许多汉语表达都与田地、耕种和农作物相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水到渠成”;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很多英语习语都与大海、水、船和鱼相关,如“at sea”,字面意思“在海上”,用来形容人感到非常茫然,就像在大海上望着无边无际的茫茫海面一样;如“have other fish to fry”,字面意思“还有别的鱼要炸”,用来表示还有其他要紧事要做;又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字面意思“夹在魔鬼和深海中间”,表达进退两难的意思,体现了常在海上讨生活的英国人对深海的畏惧,“深海”这样的文化意象对中国人来说就没有那么活灵活现了。还有一对可以对应的习语便是“挥金如土”和“spend money like water”,各自体现了其民族历代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不同的地理位置上气候也不同。中国人喜爱东风,体现在语言上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样的习语,因为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吹来生机,通常用来比喻人所期盼的力量;而西风则是冬天的象征,给大地带来一片萧瑟和凄凉,通常用来比喻没落腐朽、没有未来的事物,有“西风残照”这样的成语。但在西方,英国是海洋性气候,恰恰相反,西风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大地复苏,雪莱的名诗《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此类会给跨文化交际双方带来完全相反的联想的语言,翻译时须得谨慎处理,以免引起信息接受者的误解。为了了解这些表达的确切含义,译者应当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做恰當的翻译。
三、结语
信息发出者的文化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和地域文化都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编码方式,译者应当对源语言和目标语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都进行深入研究,揣摩信息发出者所使用的编码方式所承载的准确含义,然后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如此才能产出合格的译本,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莫江燕.浅谈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 235-236.
[2]王丽娜.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5):67-68.
[3]姚柳虹.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因素浅议[J].考试周刊,2011(70):43-44.
[4]王初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270-271.
[5]严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6] 吴铁军,谢利君,丁燕.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245-249.
[7]郭陶.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J].海外英语2012(15): 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