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课异构促阅读教学
2018-01-05徐艺蕾
借助周玉萍工作室的平台,我有幸与北虹初级的郭老师共同完动成了新世纪教材初二年级a brave dog的同课异构原生态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听完郭斌老师的课和两位教研员的点评后,又激发了我很多真实的思考,仿佛阅读教学的面纱在我眼前轻轻被揭开,促使我更加饶有兴趣地再次不断回味与揣摩。下面就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做一下梳理和反思。
一、教学内容
这篇阅读教学是初二新世纪教材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拓展篇目,文章短小,条理清晰,没有太多难懂的生词,作为初二的学生来说,读起来并不是很费力,于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试图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就是这篇文章值得关注的方面。细细品读文章不难发现,作者其实是要为读者呈现一只具有高智商(clever)、不畏困难(brave)在各个地方挽救人们生命的人类营救者。其次狗的主人与狗之间有着深深的情感,他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二、教学设计
毫无疑问,帮助学生体会到Bear的勇敢是本堂课的重点,在这点上我和郭老师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于是,在备课的时,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查阅了Bear和Captain Shields之间更多的故事,我不得不承认Bear确实是十分著名(celebrated)的人类营救者,网上对他有很多热议。而他的主人也对Bear有深深的爱恋和怀念之情,在Bear过世之后,主人确实为他写下了一本记录他生平的书籍。于是我并没有急于进行课堂设计,花时间浏览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了解这个著名的狗和主人的故事。从中选取我认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片段,包括设计after-reading中呈现的一系列句子:I could have never guessed how a dog would one day change my life and lives of many other people. I never lived with a dog. Dogs are not our whole life, but they make our life whole. I cant thank him enough for what he gave to me and this world.这些句子并不是随手捏来,确实出自作者本人。于是也设计了以下句子帮助学生体会:Bear never wore boots, so its hard for him to ______(walk). Bear never wore a mask, so its hard to _______(breathe). Bear never wore a helmet, so its hard to _______(see).通过这样的呈现,才能使学生不单是体会,而是自己概括和提炼出brave的品格。
这篇文章并没有太多的生词,于是我选择了任务型的教学方法,设计了两张表格来帮助学生搜索文中关于Bear的事实信息。而对于情感的体验,我选择了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提升。观摩了郭老师的课以后,我觉得郭老师对于文本的事实信息处理比我的更加到位和扎实,这也是造成我们两个课堂风格迥异的关键点。所以郭老师的课堂教学提问都是针对文本不偏不倚地一击即中,而我的有些课堂教学提问更多的是情感的提升和铺垫。例如我在课堂的导入部分问学生Why could such an old dog be the most celebrated dog in the world? 并不是要学生真正回答问题,而是要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之后问题If you have a dog like Bear, would you like to let him work in such dangerous places? Captain Shields loved his dog, but why did he do such a cruel thing to the dog? 这些问题都是想要唤起学生对于文本更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从而更深的体会Bear的勇敢和主人的无私奉献。
三、教学效果
对比我在课前的所定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扫清文字障碍;获取文章事实细节信息的能力,概括人物品质;通过文章事实信息的挖掘体会作者表达意图;激发学生要有奉献社会的品德。这些教学目标大致都得到了几本得到了的落实和达成。以下是不足之处:
任务型的教学设计难免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老师在让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到位。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在阅读之前有更多的铺垫,让学生有更大的驱动力来阅读文章。
更加充分地利用好文本。郭老师的课文本利用的比例很高,很多都是基于文本和事实。而我的课相对于情感比较丰富,所以补充的情景内容较为丰富。如果能将两者重新调配,寻找到更加的平衡点,会帮助学生“品”读的更到位。
四、教后反思
阅读课老师要扮演好导读、助读的角色。阅读课的主角是学生,要以学生读为主体,但是老师又要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浪推高。这样就对老师在读前激发学生背景知识和阅读动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读、有质量地读。读的过程中要提出有质量的、有启发的guiding questions,这些问题有时并不是要学生真的回答,而是要帮助他们理解文章。
找到每篇文章的解读关键处,将这些文章解读的关键处转成课堂入手点,围绕主线,层层铺开,层层深入。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关键点找到了,寻着关键点的一系列问题解决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了然于胸了。
【作者简介】徐艺蕾(1984.0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写作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