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外部反应分析

2018-01-05黄永鹏庞云丽

社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黄永鹏 庞云丽

摘 要:自中国方面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来,国际社会对其有称颂,也有批评,而且原因殊异。在积极方面,从联合国到主要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予正面回应,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成中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抓手。在消极方面,新孤立主义、中国威胁论、逆全球化思潮等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构成挑战,并因国际关系的变化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鉴于此,中国需要在理论上理性甄别外部褒奖与诋毁的实质,在实践中有限度地接受并缓释外部压力,渐进式推动中国这一全球治理主张的国际认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国际政治;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1-0010-12

作者简介:黄永鹏,中南大學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庞云丽,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湖南 长沙 410083)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此后几年,中国方面一直致力于推动这一全球治理思想与实践。这些年以来,建立在合作共赢理念上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虽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但是,其中不时也掺杂一些质疑与排斥的声音,这些都需要中国方面冷静观察,客观分析,理性应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碎片化国际权力结构中寻求共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联动效应无处不在,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合体。“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①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②。

随着人类命运关联日益密切,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给诸多岛国带来灭顶之灾;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恐怖袭击和难民问题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扩散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革命使人类未来发展充满诸多变数……经济政治层面的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两个世纪交接前后的一段时期,全球性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各国之间的利益分化与纷争日趋加剧,致使全球治理体系自冷战结束以后,进一步向“碎片化”碎片化,原本属于国际法术语,是指国际法具有规范传播的功能,能够扩展至未被管制的领域,比如贸易、人权及环境领域。2006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将碎片化纳入其工作计划之中,发表了题为《国际法的碎片:国际法的多样化和扩展引起的困难》的报告。随后,国际关系学研究者利用碎片化的术语形象地概括了环境领域的全球治理安排,将碎片化引入国际关系学与全球治理领域,意指在国际政治特定领域协调公私规范、条约和组织时不断出现的多样性与挑战。趋势滑落。

“碎片化”的全球治理体制有三个明显的趋势特征:一是金融危机带来的货币、贸易等传统议题之外的非传统议题的影响日益加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对现有世界经济体制的影响日益显著,已成为全球治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二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单边主义行动,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型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全球合作和跨区域平台在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三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新兴国家期望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新兴国家代表之一的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自身的实力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新华网2012年12月5日。“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零一六年新年贺词》,新华网2015年12月31日。面对时代召唤,中国主动担当责任,适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危机解决方案。“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包容开放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经提出,立刻聚焦了世界目光,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多数认同。这不仅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是缘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颠覆了人类以往的共同体理念,具有无可比拟的创造性和前所未有的超越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以往以血缘、地缘等传统因素为主的共同体界限,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整体性思维将全人类看作一个整体,旨在构建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行动共同体、生态文明的环境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世界各国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思想,以整体性思维来思考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指导各国在共同体利益下实现新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各个不同共同体之间的相同元素,打造真正属于人类的最高形式的共同体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化解发展困境的世界视野出发,表达出一种旨在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体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探索。

二、近期外部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正面回应

这些年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提到“命运共同体”思想,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体利益”《习近平对世界如是说》,人民网2015年11月23日。。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讲话上,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9月28日。。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呼吁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并呼吁国际社会行动起来,“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由于这一思想与实践更多地是针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调整,因此,国际社会在中国方面多次反复阐述这一思想后,也开始给予各种回应。

(一)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主要国际机构的基本态度

近年来,中国方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回应与认可。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中国方面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1日。。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提出“联合国愿同中国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 中国理念获国际广泛认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7日。。2017年9月,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决议,把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纳入其中。2017年11月1日,在第七十二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被写入了联大有关决议,填补了联合国国际安全领域的历史空白。

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指出,“我个人认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地球上人类的唯一未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赞许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人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从长远来看,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都会从这一理念中受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人民日报》2017年2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 中国理念获国际广泛认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7日。。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冈萨雷斯认为,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将自身发展寓于深度的国际合作和广泛的国际贡献之中:在区域合作方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国际安全领域积极参加联合国主导的维护行动《专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分化的世界中传递国际合作共赢信心——访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冈萨雷斯》,新华网2018年1月24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裁军事务高级代表中满泉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的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给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综述:联合国热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新华网2017年11月2日。。中国方面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本上得到了联合国方面的普遍认同。

(二)来自西方国家的正向评价

西方许多国家也对中国方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美国著名中國问题专家罗斯·特里尔在其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历史使命与大国战略》一书中指出,习近平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他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了新的动力[美] 罗斯·特里尔:《习近平复兴中国:历史使命与大国战略》,美国时代出版公司2016年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伟大计划,我非常希望能够实现。中国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令人钦佩”《指引人类进步与变革的力量——记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一周年》,新华网2018年1月26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俄中关系预测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伊萨耶夫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给全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的思想”《让思想之光引领世界前行之路——习近平主席2017年达沃斯、日内瓦主旨演讲的世界意义》,《人民日报》2017年1月25日。。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表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激荡世界》,新华网2018年1月27日。。西班牙的中国政策观察所所长胡里奥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中国智慧的重要贡献,未来它将会是各国各政党关注的一个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 中国理念获国际广泛认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7日。,等等。西方绝大多数舆论对中国方面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予了善意的回应。

(三)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回应

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对中国方面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做出积极的回应。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阿夫塔卜·库雷希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和平相处、彼此尊重。只有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各国才能摒弃过去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自由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互相包容,加强合作”①。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国际事务理事会主任赛义德·乔杜里指出,“很多国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全球化进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球化最确切和最适合的注解”《海外人士高度评价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7年12月3日。。委内瑞拉新兴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委内瑞拉卡拉沃沃大学历史学教授理查德·德尔加罗认为,“习近平主席重申中拉携手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也显示中国不断深化与拉美地区国家互利合作的决心”《共同开启中拉关系新时代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贺信引发拉美各界人士热烈共鸣》,新华网2018年1月23日。。阿富汗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哈茂德·赛卡勒表示,无论是喀布尔和乌鲁木齐实现复航,中阿货运直达专列开通,还是中国倡导共同应对暴力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阿富汗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直接受益者《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之际》,新华网2017年3月23日。。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非盟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高级顾问科斯坦蒂诺斯指出,“全球日益增加的经济、法律和政治一体化开始挑战国家主权,这需要一个新的涉及跨国公民权利和国家间关系的指导思想,而中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这一形势”《非洲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非洲发展需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2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舆论对于中国方面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了如潮水般的赞扬。

(四)“一带一路”所涉国家的正面呼应

“一带一路”的构想与实施是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抓手和实现路径,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倡导下,“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所涉及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欧亚经济联盟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球趋势和大背景下,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大陆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联盟。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莫斯科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对接有助于在未来创建大欧亚伙伴关系,同时也对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度的“季风计划”印度的“季风计划”,2014年莫迪政府推出,以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环印度洋地区以及该地区国家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史为依托,以印度为主力,以共同开发海洋资源、促进经贸往来等方式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国家间的合作计划,共涉及39个印度洋国家。印度学者认为,“季风计划”是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制”,但中国学者更倾向于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季风计划”存在较大的互补互利空间,二者应有效对接并产生积极的全球效应。、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通商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中西方商贸通道之一。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彰显了陆地草原商路的辐射力,也昭示着草原通商之路对现代中蒙两国合作的重要意义。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强调“草原丝绸之路”的继发性发展战略,蒙古国也于2014年提出了契合政策——“草原之路”。由此,将“一带一路”与“草原之路”进行全面的战略对接和协调成为中蒙两国面临的重要议题。、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2014年哈萨克斯坦制定“光明之路”计划,致力于推进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涉及交通、工业、能源、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哈方准备在2015-2017年期间投资90亿美元用于实施“光明之路”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方面可以为“光明之路”提供资金、技术、设备支持,通过优质产能合作促进哈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发掘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助力哈国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中哈及其它“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入合作,建立伙伴关系,构建多层次互联互通网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哈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欧盟的“容克计划”欧盟“容克”计划,2014年11月,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公布了总额达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被称作“容克计划”。“容克计划”旨在促进基础设施、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这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促进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不谋而合,中欧双方的利益契合点成为二者对接的现实基础。此后,中欧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的对接。,等等,所涉国家都在积极探索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实现打造区域共同体的共同梦想。2014年9月,中国与斯里兰卡启动自贸谈判;2015年2月,中国与马尔代夫就建立双边自贸区启动可行性研究。最近几年,中国已经与中亚各国就自由贸易区谈判达成共识,与东盟等国家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是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它是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若RCEP成功,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将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达成共识。近年来,中国与冰岛、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自贸谈判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接下来,中国还将同东盟、日本、韩国一同致力于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

过去的几年间,中国政府主导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断完善中国-东盟、中阿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拉合作论坛等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世界经济论坛、G20领导人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协调平台,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世界落地生根。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伊核问题、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反恐等热点问题,加大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国内冲突国家的人道主义援助,加强全球环境治理领域的大国合作,努力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用具体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和决心。号召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展开合作,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面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给全球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三、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受的主要外部压力

毋庸回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同样遭受着外部不少的质疑与猜忌。这些外部性杂音,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巨大外部压力。

(一)新孤立主义的直接挑战

大国关系的良好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基础。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和大国关系之一,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占有特殊重要位置,对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实践影响也尤为重大。“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美在维护地区和国际形势稳定上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共同责任。中美如能携手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不仅符合国际社会对中美两国的期待,也理应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应有之义”《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王毅部长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讲》,2013年9月23日。。可是美国政府长期固守霸权主义逻辑思维,秉承零和博弈,實行新孤立主义政策,制造权力政治的藩篱,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制造了巨大的阻碍。

新孤立主义是当前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最主要的外部性挑战。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即以美国利益为中心,将美国孤立于国际纷争之外。恰如华盛顿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所言,“英国既已开战,我国政府宜于努力严守中立,千方百计防止我国公民把我们卷入漩涡,站在其中任何一方”[美]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时代》,白如冰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其后华盛顿发表《中立宣言》,禁止美国公民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战争时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保全了美国的尊严和安全,避免美国卷入纷争,从而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机会。一战后,随着美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孤立主义也在新的形势下相继演变成“门罗主义”、“杜鲁门主义”、“威尔逊主义”等三种最主要的形式。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或多或少地继承和发展了初始孤立主义原则,直至将美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孤立主义原则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推动经济快速复苏,新孤立主义政策在美国重又抬头。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打出“每个国家都有权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口号,上台后更是大力推行“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随后,美国相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动协议》等国际组织,采取一系列新孤立主义的外交策略以维护美国利益。特朗普政府新孤立主义政策与中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形成直接的对立。

(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蓄意制造事端

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累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进入21世纪,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却独树一帜,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也就在此时,“中国威胁论”再度沉渣泛起,刻意制造不利于中国发展的声音。

事实上。一方面中国自己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道路上,另一方面,中国在自我积累稍有成就之后,马上就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胸襟。正如习近平主席回应“中国威胁论”时所说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网2014年3月30日。。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和平的基因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28日。

国际社会一些国家不怀好意,刻意歪曲事实,利用各种国际舆论和媒体宣扬中国所谓“称霸世界的野心”。“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产生疑惧、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质疑,它们害怕崛起的中国对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致使中国难以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政治互信。这也直接给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招致巨大的外部抵制情绪与力量。

(三)逆全球化思潮与运动的阻碍

中国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倡导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成果共享,充分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顺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潮流张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9期。。中国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公平包容,致力于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引领世界一体化向着更加包容开放的方向发展,为新型全球化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可是,最近一两年的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发现新兴国家从中获利颇多而自身的利益却遭到削减,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和垄断地位,原本大力倡导全球一体化的西方国家纷纷倒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逆全球化”运动。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严守新孤立主义、德国民粹主义浪潮不停息地折腾。逆全球化的阴霾给世界一体化带来一连串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层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政治层面,全球治理意愿下降、治理改革停滞不前;在文化层面,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情绪高涨;在社会层面,两极分化严重,移民危机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加剧。

逆全球化运动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低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2016年世界貨物贸易量的增长率仅为1.7%,较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WTO, “Trade Statistics and Outlook: Trade in 2016 to Grow at Slowest Pace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September 27, 2016.。经济问题导致社会问题频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国都期望通过调整本国经济政策来稳定社会秩序,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于是各种排外的贸易保护政策大行其道,严重阻碍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报告,2008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G20的19个成员国累计出台贸易与投资限制措施5560项,而同期出台的自由化措施仅为1734项。其中,美国施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066项,居全球首位Simon J. Evenett and Johannes Fritz, “FDI Recovers? The 20th Global Trade Alert Report”, 2016.。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策,这与全球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严重侵蚀了全球一体化的根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与实践也是严重的阻碍。

迄今为止,“全球治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它只是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主导下的“霸权治理”庞中英:《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主导和推动的“霸权治理”越来越暴露出其先天不足,这使得民粹主义等反全球化的诉求似乎有了某种合理性根据,从而掩盖了全球化符合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不在全球化本身,而是出自缺乏节制、缺失控制和缺少规制的全球化模式苏长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8期。。

在中国和众多新兴国家的推动下,全球治理的固有模式正在向新的“共同治理”模式转变。当前世界大国关系正处于不稳定期,日趋明显的“碎片治理”更增加了“共同治理”的难度王毅:《全球治理的困境與中国作用》,《时事报告》2014年第10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现有的体制进行完善和创新。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全球治理价值和意义。中国开辟的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而又独特的发展经验,弥补了旧的治理体系的先天不足,补充了与西方模式完全不同的治理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启发、新思路、新方向。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和实施是中国迈向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借鉴,更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顶层设计的体现。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格局,为世界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克服权力政治、贫富分化、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给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带来的挑战与困难。“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四、未来一段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面临的主要外部不确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因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传统矛盾等复杂因素纠结在一起,从而互信有限;各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安全战略等方面差异悬殊;各主权国家利益与国际整体利益难以找到协调点。这些问题都使得中方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实践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一)相关主权国家随时可变的趋利实用态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凌驾于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之上的“超”利益集团,而是要共同努力实现和谐共生的理想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这就要求各主权国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自国家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多源自国内人民的赋权,自然,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和为本国人民服务是各个国家的基本职责。然而,每个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子,在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全球化过程中,还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时代赋予主权国家的当然国际责任。

比如,作为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落地的显著体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面临着这样两难的挑战。中国一直将东盟视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正从“黄金十年”“黄金十年”是指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时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从547.67亿美元增长到4001亿美元。十年时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了5倍,相互投资扩大了3倍,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坚定地迈向“钻石十年”“钻石十年”,为推动中国和东盟未来十年(2012-2022年)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中方提出力争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进入新的“钻石十年”,意味着中国-东盟合作质的飞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趋势的转变,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也进入到新一轮的深度转型阶段。“随着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增速高于东盟国家来华投资,中国在双向投资中的占比不断扩大,到2014年,中国的占比首次超过东盟来华投资的比重。”2014年中国-东盟双向投资总额为124.05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总额为62.55亿美元,占比50.42%;东盟国家对华投资总额为61.5亿美元,占比49.58%。参见陆建人等主编《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2014-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双方经济关系的结构性深度调整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对东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合作的促进作用和收益不言而喻。面对这种转换,东盟强调,“中国的发展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东盟发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联合声明》,2013年10月10日。。

然而,随着中国与东盟双向经贸关系地位的变化,东盟一些国家又纠结于“失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担心在对外交往中对华依赖程度的加深。“东盟国家领导人曾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与东盟国家‘争夺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满态度。”Lan Storey, Southeast Asia and the Rise of China: the Search for Secur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p. 81.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东盟对中国在南海展开的日益常态化的维权行为和岛礁建设感到忧虑,担心中国的崛起和“武力恫吓”对地区安全局势带来致命威胁。“这对于要求主导地区秩序的东盟国家来说,无疑是对自身主导地区安全秩序及避免任何一个大国主宰地区国家命运原则的冲击与挑战。”Evelyn Goh, “Southeast Asia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a Challenge”, in Quansheng Zhan and Guoli Liu, ed., Managing the China Challenge: Global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 179.因此,在南海纷争未能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与之类似,中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也在其他各主权国家的实用趋利态度面前实施起来颇有难度。

(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机心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思想理论,更是具体的实践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其走向实践的有力抓手。过去几年里,“一带一路”倡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但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相关国家内部风险外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还有一些相关国家处于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法律和贸易保护制度不够完善,由此产生的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不可避免刘红:《“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与风险论析》,《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期。。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家完全是以投机心态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实施。

比如,印度一方面看好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两国“互联互通”契机,希望能利用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提高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冲击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认为中国倡导的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中印共同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成立联合工作组,加强该地区互联互通的合作计划。通过中印缅孟四国的合作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的联合发展。将威胁印度东北地区的安全。中方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视为是围堵印度的海上“珍珠链”海上“珍珠链”,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认为,中国基于互利共赢的经贸目的和发展援助计划而在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等国援建港口和公路,并在上述地区取得军舰海外停泊基地或机场,这些地区在地图上联系起来像一串珍珠,含有围堵印度的战略图谋,炮制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散布所谓的“中国企图控制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阴谋论。,威胁到印度在印度洋的安全和地位甘均先:《“一带一路”:龙象独行抑或共舞?》,《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这种狐疑猜忌的投机心理不仅阻碍中印关系的发展,也给南亚区域共同体的构建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日本也是如此,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持两面投机的对立心态。一方面期望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减少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日本政府承诺愿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中国、东盟等达成共识,愿意同中国、东盟、韩国一同致力于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被日本视为战略挑战,将进一步削弱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许元荣、郑妮娅:《日本怎么看待中国“一带一路”》,http://news.sohu.com/20150811/ n418549544.shtml,2015-08-11。。日本在中亚地区推行“丝绸之路外交”日本“丝绸之路外交”,是由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于1997年首次提出,初衷是保障日本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桥本龙太郎倡议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并将其置于日本新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此后,日本对中亚的外交逐渐被称为“丝绸之路外交”。2004年,日本重提“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并推动设立“中亚+日本”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加强政治影响和经济渗透来争取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与贸易主导权。,通过对外援助、能源合作等方式与中国在东南亚、中亚展开地缘竞争。日本、印度等相关国家的这种两面三刀投机心理,对中国构建区域共同体影响极为不利。

(三)主要大国的对抗竞争

大国关系是决定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各国战略的选择。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刻,大国关系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世界的推广和认可,使得大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中国和中国周边地区,权力政治和地缘因素导致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避免富强起来的中国“称霸世界”给自身安全造成威胁,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欧盟等主要大国,阻止打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区域共同体的构建,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面临着重重阻力和种种挑战。

首先,美国持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以确保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亚太地区是新兴市场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孔铉佑:《共创21世纪的亚太和平、安全与繁荣》,《亚太海洋与安全研究》2015年第4期。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亚洲内部分化,不利于地区安全合作,使得亚太地区包容性的合作难以形成。

其次,俄罗斯深受地缘和传统因素的影响,一直认为俄罗斯周边是其大国地位的天然依托和地缘屏障,俄罗斯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初衷就在于通过经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持其在周边地区的大国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在地缘和合作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叠之处,这就无形之中加剧了中俄之间的地缘竞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深化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能资”合作,引起了俄罗斯的疑虑和担忧王郁:《“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资源合作机遇与挑战》,《人民论坛》2015年第7期。。未来中俄两国需要就如何减少摩擦、寻求合作契机、实现战略对接等方面进行更多的谈判与妥协。

再次,欧盟作为现有国际体系的利益既得者,依然固守权力政治思维,企图继续维持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主导地位。“中国同欧盟建交40多年来,双方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共识不断扩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持续发展,中欧关系战略意义日益突出。”《习近平同欧盟领导人互致贺电庆祝中国欧盟建交40周年》,新华网2015年5月6日。但是,欧盟继续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保持戒心,打压新兴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诉求,希望新兴国家能将其发展诉求纳入符合西方既得利益的制度框架中。这不仅阻碍着中欧关系的深入發展,也限制了西方国家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合作,直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阻力。

(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矛盾冲突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想方设法维护其既得利益,新兴国家则期盼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各种国际力量斗争激烈。随着全球化推进与全球问题日益增加,原有的多边机构与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其产生的诸多挑战,全球治理亟待改革与转型。为了突破困境,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主张,“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安全治理、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转型,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于全球治理的經济、安全、环境等领域涉及的国际主体、利益诉求、责任分担等各不相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也由此变得错综复杂,难以形成预期的确定性。

其一,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并在其中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个领域内西方国家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决策权仍然相当有限。由于对当前治理规则产生认同分歧,没有有效的国际管理与引领,致使治理效果很不理想,矛盾纷争激烈。

其二,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中国积极倡导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提高全球安全治理能力。提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加强安全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为本国安全利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秩序保障。可是,这一领域,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互相交织,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各主权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见分歧严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无政府主义的泛自由诉求相互纠葛,全球安全治理效果有限,国际安全局势让人忧惧。

其三,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南北对话、东西协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可是,由于发达国家对环境治理的诉求和发展中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诉求各不相同,双方难以就全球环境治理议题达成一致意见。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状况导致各国对环境治理的预期和执行力差异悬殊。“当前,全球环境治理执行力不足的状况长期存在,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5:我们想要的环境》,http://www.unep.org/gro/sites/unep.org.geo/files/documents /geo5_chinese_0.pdf。,全球环境治理困难重重。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许多主权国家虽然知道自身处于共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却多以投机心态,只想享受利益,不愿承担国际责任。而各国利益的分野和发展诉求的不一致等因素,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考验。

五、应对外部回应的基本主张与举措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了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5年5月18日。。很多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是解决世界难题的最好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总体目标上的认同,使得国际社会对于中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予了强烈的共鸣,他们从外交、舆论、道义等方面给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高度的评价。但在具体实施中,因缺乏强大的驱动力和直接的眼前利益,各主权国家多采取观望态度。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为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其走向实践,中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但是国际社会回应有毁有誉,行动上有响应也有对抗。对此,中国应该沉着冷静,客观审视,理智应对。

第一,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第一步。中国周边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国家关系错综复杂,国家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十分明显,再加上大国利益交汇、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使得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周边外交一直占据着中国外交的首要地位,也是中国稳定团结、繁荣发展的基础。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就不得不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开始。

第二,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因此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在构建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要通过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守望相助,建设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大国关系,而中美关系又在新型大国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美两国如何加强沟通、实现相互尊重、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素。

第四,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大舞台。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和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加强全球治理、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共同的问题、无法回避的唇齿相依关系把世界各国同时拉到了解决问题的同一个舞台。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解决。中国积极倡导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格局,可以极大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进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习近平主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随着这一观念日益被国际社会接受,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相关国家融入到这一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终将会逐步向人类社会走近。

(责任编辑:潇湘子)

Abstract: Since China puts forward on the idea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praised and criticized it for different reasons. On the positive side,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n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y all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particular,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China to advanc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n the negative side, the new isolationism, the Chinese threat theory, and the anti-globalization trend have all challenged the practice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ies due to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view of this, China needs to rationally distinguish the essence of external praise and slander in theory, to accept and release external pressure in practice to a limited extent, and to gradually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is global governance proposition.

Keywords: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Glob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hinese Wisdom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