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018-01-05姚占军
姚占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探究。“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师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足发展。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在猜想或假设中不断发现
学会猜想做出假设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它决定探究的方向。真正的科学探究,其猜想与假设的得出往往是最难的一环。然而,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的多是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不易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充分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发散思维做出尽可能多的猜想和假设,并不断地在探究活动中,排除那些错误的假设,修正不完整的假设,提出新的完整的假设。
如在进行分子运动的教学中,先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在一颗用铁丝做成的“树”上,树上有几朵用棉花做成的小花,接下来在每朵花上各滴了2-3滴酚酞试液,在树下放了一个小烧杯,里面倒了少量的浓氨水,一会儿,奇迹出现了,树上的小花一朵接着一朵变成了红色,同学们非常的好奇。此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树上的的小花变成了红色?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学生的求知欲望之火被迅速点燃,从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角色,学生做出一连串的猜想:
(1)可能是棉花上滴上酚酞后,酚酞使棉花变成了红色。
(2)可能是酚酞和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发生了反应,变成了红色。
(3)可能是烧杯中的液体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使酚酞变成了红色。
……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猜想,不管怎样,我首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与勇气,尤其对其中合理而又有新意的想法,及时予以反馈表扬。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经过几次交流讨论思维发散与收敛,获得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逸出,这些粒子遇到酚酞水溶液中也能使溶液变红的共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训练了自已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生活中、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达到解决问题从而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探究性学习注重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用极少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点拨式的教学。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大化学实验的探究力度,将传统的45分钟课堂教学变为“10+35”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为35分钟或者大于35分钟。教师只对学习的内容讲解10分钟或者更少的时间,充分确立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有学生好奇提出:“如果没有灯芯,蜡烛能点燃吗?”随之学生间产生了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索新知识,提示学生完成另一个探究实验:吹灭蜡烛,待白烟产生后,立即用火点燃白烟,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发现蜡烛又会继续燃烧。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通过反复几次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固体的蜡烛用火难点燃,实际上,点燃时先是灯芯上的少量蜡受热熔化成蒸汽,蒸汽易燃烧,产生热量使灯芯下面的蜡熔化,由于毛细管现象的原因,烛油会向上到达灯芯的顶端继续燃烧。因此蜡烛点燃要用灯芯,酒精灯点燃也要用灯芯。探究使学生还掌握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还发生物理变化”等相关知识,提出了许多有待探究的问题。在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训练了自已的学习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就这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策略,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的同时增长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了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
三、引领学生在实验中合作交流,互助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学会组内协作,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学习模式。在分组过程中:1.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做到“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使得各个小组总体的水平相近这样组间才能公平的竞争。2.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小组间男女搭配的原则,尽量让小组内男女比例搭配适中,这样可以让组内成员各自發挥所能,促进组内合作。3.教师除了发挥协调和指导的作用外,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小组中学生的表现及时的做出反馈,同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形成了这样的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授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来判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呢?教师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给一段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的拟定。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降低实验方案的设计难度,例如,教师可以提示性的问学生:(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2)实验该怎么做,一定要用到什么仪器?(3)实验中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4)此实验是为了证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关系,因此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教师可以对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指出各组方案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这样既锻炼了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