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
2018-01-05白素霞蒋同明
白素霞+蒋同明
自20世纪8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为当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苏州模式可归结为一种以强势政府领导的、由FDI带动出口加工、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国际化模式。温州模式是一种以温州商人为主体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立足于区域内本土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区域国际化模式。珠三角模式则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这三个区域发展模式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基于此共性特征,本文综合比较了苏南、温州和珠江三个典型区域,分析这些区域的驱动趋势,并验证这些区域间是否存在趋同。
一、发展环境比较
苏南、温州和珠江三大区域模式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但其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交通区位等相差较大,三种模式的发展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地理位置上,苏南位于长三角中部,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市,农业条件相对成熟,具有比较优势,容易快速形成规模化的集体经济体,形成原始资本积累。苏南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雏形,这一时期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在政府的统领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干集体经济,为后面的农转工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大规模兴起,确立了“新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农转工。温州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较差,显然走苏南的模式行不通,温州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形成了小而散的家庭作坊。珠江地区被国家定位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半壁江山。珠江模式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几点:一是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得其能快速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信息;二是先天的农业优势,珠江三角洲农业发达,劳动力和资金充裕;三是政策优势,珠江对外开放政策引导农村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模式,构建了外向型乡镇企业体系。
二、模式演化比较
三大区域模式受到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相继进行了模式演化和升级。苏南模式可以细分为4个阶段,1978—1988年属于发展阶段,集体所有制形成,乡镇企业规模化增长,区域经济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1989—1995年属于徘徊阶段,随着政策收缩和工业化竞争加剧,乡镇集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乡镇企业开始关停并转,但由于总体经济环境好,乡镇企业开始转型,呈现出集团化趋势;1996—2000年为整合阶段,随着产权改革后,一批民營性的名牌企业脱颖而出,为多数乡镇企业发展重新注入活力;2000年以后,繁荣时期,苏南模式成为全国区域标杆。
温州模式的变化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试探阶段,以数量巨大而规模小的“前店后坊”式家庭作坊为主;二是黄金阶段,随着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和政策的逐渐放宽,推动了温州农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专业分工式的大规模生产制造业集群;三是瓶颈阶段,增长速度放缓,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矛盾突出,开始向新温州模式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市场逐步向外扩展。
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主要有四个关键时间节点,第一个是深圳特区批复到邓小平第一次“南巡”,珠三角基本走与苏南相同的路子,农村工业化;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到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港澳企业迁移至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三来一补”的经济形式;第三个时间节点是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珠三角率先开展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充分激活了市场活力,超越了苏南模式;第四个时间节点是亚洲经济危机爆发至今,传统家电类制造业衰退,珠三角信息产业快速崛起,建立了新的产业结构。
三、发展趋势比较
(一)制度层面趋同
三种区域发展模式表现出政策趋同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制度的融合趋同。苏南、温州和珠江地区的企业发展由私营、合伙、股份制等类型,逐渐走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权明晰,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从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起步,温州模式以“私营经济”起步,珠江模式以“合作经济”起步,他们在现代股份制企业转型过程中,坚持地域特色,又融合互补,苏南和珠江模式加强了混合经济和民营化,形成国有、民营与外资协调发展的格局,温州模式“小而散”的私营经济逐步整合,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混合经济发展。二是政府角色回归。在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中,政府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资源流动,政府的干预作用逐渐失效,政府的功能和角色回归到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地区产业的提升。
(二)产业集聚趋同
集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创造竞争优势的核心举措,目前区域经济集聚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产业构成角度来看,关联度高或同种性质的产业逐步靠拢形成中心组织,这种集聚是企业自发的群体化集聚,这里称为“产业集聚”;另外一种是从产业空间结构看,是产业群向某个中心点集聚,是物理区域的归拢与整合,这里称为“区域集聚”。当前的珠江模式和温州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并与其它区域分工合作,提高了协同效率;苏南模式更是“区域聚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多个创新区的集合,各区根据地域和产业特色建立优势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另外,政府参与区域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如何迅速创立地区的集聚优势上,政府通过互补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制定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三)市场全球化趋同
区域经济不仅受到内生力量的推动发展,更需要引入国际资源,开辟新的增长空间。目前三大区域发展模式都形成了特色产业集聚带,并建立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竞争产业链,对于国内需求基本达到饱和,产业的升级和市场的延伸需要扩大市场边界,与国际市场对接,进入全球分工体系。温州在发展中期速度严重迟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升级不力,因此在新温州模式中,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提高外资比例,使温州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为温州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苏南地区和珠江地区,更是非常重视利用外资,外资和民营资本水平都超过了国有资本。可以看出,全球化已经成为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一个共同选择和目标。
四、小结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既有趋同性的一面,又有呈现新的差异性的特色的一面,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地方政府间的相互学习与各自探索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从我国三大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演化规律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更注重人力资本等无形生产要素、市场力量和外生力量。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改变以前依赖传统资源投入,向依赖信息、科技、制度创新转变,实现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转型,这一点在苏南模式上体现非常明显,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苏南模式3.0”,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并行之有效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演进过程中,逐步收缩资源经济的份额,重视外资、民营资本,发挥非资源型生产要素,尤其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极大的推动了苏南经济发展。其次,区域发展模式的趋同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步融入全球市场,融入经济全球化并重视本地与全球的连结。温州虽然目前是内生型发展模式,但温州的外贸经济发展非常快,一方面,温州强化精准招商,重点引进一批对行业升级有巨大带动作用、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促进本土龙头企业裂变式发展;另一方面,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浙南闽东北区域的国际时尚消费中心,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开放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珠江模式更多依赖于政策的扶持作用,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适性,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更具借鉴意义。
(白素霞,中共海淀区委党校。蒋同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