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情至性苏东坡

2018-01-05毕雪琳

中国铁路文艺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老山苏轼人格

毕雪琳

在对生活亦步亦趋的追赶里,已不惑有余的我,一个年华渐失的中年女子,读到了《康震评说苏东坡》这本书,有幸近距离接触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身世和他的诗词,在惊艳惊羡之余不禁感动神往,欣欣然地视他为人生导师和情感知己。

苏轼那种化解生活愁苦的乐观情趣,那种直指人心忧伤的温存慰藉,以至于在愚蒙和郁闷的人世间,苏轼的一口仙气出来,一切便云开月明。

在对苏轼才艺双绝的钦叹中,邈渺不尽对他的遥想追思。原来诗句的感悟,千古一同。在他身上,既有李白的旷逸超凡的神仙气,又有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和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为文不择地,涌似泉万斛;一日泄千里,平地滔滔汩。”苏轼的思想与人格,是先贤圣哲传承而来的结晶,又是对所有这一切传统的融汇与开拓。他在追求独立人格境界时并不止于老庄的虚无悲凉,所以他的诗词会那么一往情深;他渴望现实人生圆融完善时也并不止于人伦亲情,所以他的文章会那么旷达、超逸。他的诗词文章,总是那么丰厚、充实,平静、温和,饱含着人间深情与超越的智慧。

我首先爱上了那个美丽的传说,宁愿相信它真实发生过,虽然世间有那么多巧合,然而只有苏轼才配得上如此精彩演绎的传说,否则他的诗文怎么会那样好,竟连天地的灵气在他面前都逊色几分。

传说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四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美丽多情的传说准确寓言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同寻常的一生。苏轼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神仙气,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气,天上人间的视角变化,使苏轼的为人和诗文,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执着却又洒脱,幻灭却又牵挂。透过他的文章诗句,了解人生的悲苦欣酸,所谓的好事多磨,尽在“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一日又一日品读苏轼诗词,竟觉口齿生香,整个人都雅了起来,因有墨香的书卷气袭来,品格不禁水涨船高了一层,眼中视物都分外美得生动起来,沉闷的日子一下子生鲜光亮了。

喜欢苏轼的人们,对他的诗文是那么钟情而痴爱,那么多的人将它视为一世生活的必需和必备,离开了它,就会茫然失助,生活少盐没味。有例为证:宋代学者章元弼娶了容貌秀美的表妹为妻,但章元弼夜以继日地研读苏轼的诗文,对妻子不闻不问,妻子终于无法忍受,提出离婚,章元弼爱苏轼之诗文甚于妻子,便写了一纸休书,俩人于是离婚。再有一则,北宋时期高太后对苏轼说:“当初神宗皇帝在世时,每当吃饭停下筷子看文章,宫人们都说:‘这一定是苏轼的文章。有时候读着读着,神宗皇帝会忽然称赞说:‘奇才,奇才!只是还没有来得及进用学士就仙逝了……”听到这里,苏轼失声痛哭。连曾经的政敌王安石也那么喜欢他的诗句,王安石卸任赋闲在家,与苏轼见面时,关切地询问:“最近又有何妙语妙句啊?”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欣然自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冷峻自省,“年华岂是催人老,双鬓无端只自斑”的幽默自嘲,等等。通过诗句的媒介,渐渐迷上了他的超脱和诙谐,跟生活结盟,不与苦难妥协,富有生活情趣地发现和寻找点滴幸福,是过日子的好法子。

很欣赏他对生活的迷恋,那么善于创造生活的趣味,东坡肉和东坡羹,都是他就地取材、战胜生活苦难的妙方,他巧妙地将高雅的情趣与通俗的面目统一在一起。在他的眼中、笔下、话语间,在我们看来日渐丧失吸引力的枯燥无趣的生活却显现出极其活泼动人的一面。苏轼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赋予了枯燥生活以鲜活、有趣的性质,以特有独创的方式改造并创造生活。

“上欲狎玉皇,下陪乞儿属。”在他贬谪的大半生里,与社会各阶层人群平等而友善地交往,在这种交往中,他充分享受着各式各样生活的趣味与快乐,也让不同的人分享到了这样的趣味与快乐。

“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面对生活的苦难,表现出超然旷达的境界。他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不如意和挫折,但是他从来没有被这些挫折打倒、击垮,即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孤独的他也依然笑面人生,苦中寻乐。“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不愧是伟丈夫和奇男子。他的爱情美丽忠贞,两位夫人均深明大义、妇德中修,一位红颜侍妾深情相依、至死不移。他的侍妾朝云临终时喃喃念着“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无芳草”泪尽而逝,原来苏词的字字品来皆不寻常,在文字背后有那么多力透纸背的内容,有辛酸有叹惋有被泪打湿的美丽脸庞。人的一辈子,需要扮演的角色很多,能做好一二样就已相当难得了。而苏轼却一生几任,都担当得不错,他既是好儿子、好丈夫,又是好兄长、好父亲,还是好官员,好文人。苏轼的一生哭乐参半,忧惧相随,但他的气魄豪大、人品高蹈、学养丰逸,所获颇丰,不虚此生,兹可传世。

他该经历的都经历了,风也经过,雨也历过,爱也甜过,恨也苦过,而他更关注民生民苦,拯救黎民于洪灾时役,辗转四州,恩施百姓,知州钱塘,拯救西湖,留下了苏堤和三潭印月的传世美景。

苏轼游赤壁,抒真性情,在书生意气的文人本色里,直言自己是“满肚子不合时宜”。每当他回到地方任职,就生龙活虎,就政绩突出,就干劲十足,而一旦回到朝廷,就会成为权力斗争下的牺牲品。他与佛缘相知,学佛老期于静而达,即空静与达观的境界,就是破除执着。由于静有惫懒的倾向,达也有放任疏放的危险,所以苏轼做到执着又不执着。所谓执着,便是关注现实、民生,这是他的人格基础;所谓不执着,就是在面临人生失意之际,善于转换心态,开解心结,笑对挫折磨难。

林语堂对苏公生动而准确的概括如是:“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饮酒成瘾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六十四年的生涯当中,苏轼给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四十余年。在诗词文多种文学样式中,名作佳作层出不穷,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诗歌创作,他与门生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创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创作,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学术上,是北宋“蜀学”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还很少有人像苏轼这样,广泛地涉猎文、史、哲及其他艺术门类,这还不包括他在建筑、农业、绘画、宗教、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与深入研究。

他的亲身实践为人们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准。这个理想人格可以用古圣先贤的两句话来表达: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社会与艺术生活诸领域,苏轼都展现出他享有并创造生活的独特方式和魅力,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采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成为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人格模式,令我们日益感觉到他的可爱和伟大。

苏轼的一生,始终坚持匡时救世的报国之志。无论他的境遇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怎样的威权压迫,他都始终敢于仗义执言,不吐不快,坚持一种独立自主的可贵人格。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的成熟与实现,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充分发展发达的结果。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在东坡居士的襟怀里,拈花一笑,“不樂愁何为”?幽默风趣、乐观自嘲的苏东坡,温情脉脉地书写着世间风物、人世悲凉。他热爱生活、诙谐天真;他闲适优雅、从容不迫;他达观旷逸、超然物外;他勤政爱民、关注现实民生;他至情至性,敢爱敢恨了一生。

苏轼,世间的奇男子;东坡,人间的伟丈夫。那种旷世的怀念,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去爱,去追寻,他优美的身影,一直萦绕在我们渴望飞翔、超越平凡现实的心田,久久地激荡不息。

猜你喜欢

老山苏轼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老山兰——战士的魂
从善如流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耿老山的大海碗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