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扶贫人感人扶贫事
2018-01-05严碧华
严碧华
2016年底至2017年初,当我再次来到十八洞村时,变化巨大。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和产业三个方面。
岁末年关,总免不了总结,我也不例外。回顾今年,值班之余采访最多的是关于扶贫选题,这也是我关注多年的领域,只是今年去的贫困地区更多一些,印象也更加深刻。
今年采访的第一站选择在武陵山区群山环绕的十八洞村。对于这个村庄,乃至武陵山区我并不陌生。早在2011年9月,我曾在湘西蹲点采访了九天,刊发了《“五难”寨在呼唤》《夯来村民的期盼》和《黄土坪的变迁》等数篇稿件,近万字。采访乡村教师的照片还上了2012年3月“把新闻写在大地上人民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图片展”。
彼时,作为湘西的普通村寨,十八洞村与上述几个村具有诸多共同点。因为交通不便、这些地方几乎与外界隔绝,外面日新月异的发展俨然与其无关,相反更加衬托出山村的贫穷;因为山多地少,几近原始的耕种方式,仅仅能自给自足;因为贫困,这里的孩子受教育程度也特别低,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落入了一个怪圈,越来越贫穷,光棍也越来越多。因为在家实在是没什么门路,村民大都在外务工且常年不回家,对于村寨发展失去信心……
2016年底至2017年初,当我再次来到十八洞村时,变化巨大。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和产业三个方面。古老苗寨焕然一新、老百姓不仅住得舒心,且能在家门口开办农家乐挣钱。有了客流,十八洞村又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种养殖产业,比如养殖湘西黄牛,种猕猴桃。最为重要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对于未来,村民信心满满。
今年2月18日,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包括十八洞村在内的10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十八洞村的巨变甚至被搬上了银幕,一个多月的时间,票房过亿元。
就在2月18日当天,我陪同领导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调研采访。都说蜀道难,去阿吼村更是难上加难。阿吼村海拔2000多米,必须经过崎岖的山路。车辆沿盘山公路颠簸爬行,右边是百米深渊,看一眼就心惊肉跳。很难想象,此前不通公路时村民是如何进出大山。
早春时节的阿吼村,阳光明媚,天清气爽,微风习习。春风吹拂中,树叶已经吐出新芽,地里的庄稼也已露出嫩黄。我采访时,正赶上阿吼村“首届阉鸡养殖劳动竞赛表彰大会”,百余彝族村民喜气洋洋,扶老携幼,从深山中的家里赶到村委会。活动由国网喜德县供电公司举办。阿吼村是该公司的对口帮扶村,公司员工王小兵被派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考虑到阿吼村海拔高,气候高寒,交通不便,彝族同胞因不懂技术特别是市场,只有零星的家庭种养殖,卖不了几个钱,贫困程度深,发展难度大,在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协调下,村委会带着村民代表到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高石头村学习“劳动竞赛”扶贫。这种办法是国网四川电力公司结合彝族地区特点探索出来的,可较快提升彝族同胞生产技能和自信心,提高扶贫脱贫效果。
取經回来之后,村委会决定先在贫困户中开展阉鸡养殖劳动竞赛。此次表彰大会就是表彰在第一批养殖竞赛活动中的“佼佼者”,我在现场看到,村民积极性很高,纷纷向电力公司工作人员打听能不能多养点。
从阿吼村的实践来看,关键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了内生动力。“看着干部干扶贫,坐在墙根等脱贫”,变成了“催着干部干,自己主动干,相互比着干”。
8月份,因为操作返乡创业选题,我前往贵州遵义采访全国劳模张明富。贵州也属于武陵山区,此前交通非常不便,山多地少。村民都想方设法逃离穷乡僻壤外出务工,张明富也不例外,但在10多年前,他选择了返乡创业,且把工厂直接建在了彼时还不通公路的村里。此举曾被议论纷纷,但如今看来,张明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他的带动下,贫困的村庄也正在发生巨变。
11月份,我又去了一次四川,这次目的地是攀枝花,一个现在全国有名的康养城市。因为没有赶上从成都至攀枝花的支线航班,我们驱车8个多小时途经雅西高速,在深夜才抵达攀枝花米易县。
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是此行采访目的地之一。站在村庄山顶的观景平台,满山的芒果林和美观的小洋房尽收眼底,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取而代之是四川“芒果第一村”。
今日的盛誉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刚刚卸任村总支书记的李德,正是他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坚持,改变了落后贫困的面貌。
回过头来看时间轴上串联起来的几个村庄和数个采访对象,毫无疑问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在扶贫攻坚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尽管路径不一,但总体方面离不开改善基础设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以及发挥农村带头人作用。正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幅扶贫攻坚动人画卷。
需要强调的是,产业是脱贫的基础,也是致富的希望,但产业又是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产业千万不能盲动,前期工作要做细些,市场开拓力度要大些。此外,一些地方应该摈弃固有的政绩观,千万莫贪大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