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装饰特色探析
2018-01-05肖宗平
肖宗平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装饰特色探析
肖宗平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作为十三行辉煌历史硕果仅存的场所记忆,十三行历史街区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形成多元并蓄、自由活泼的技艺特色。文章从技术特色及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建筑装饰进行分析。
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 装饰; 技术特色; 艺术特色
我国清代在鸦片战争战败以前长期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独揽了我国外贸事业长达85年,而“十三行”就是当时广州外贸的场所及组织。“十三行”的外贸活动拉动了全国各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划时代的突破。
如果说十三行历史遗迹已经堙没殆尽,那么十三行历史街区就是硕果仅存的场所记忆。十三行历史街区东起人民南路,西至康王南路,主要包括十三行路、杉木栏路、和平东路、桨栏路、十八甫路及长乐路等数条街道(图1~图2)。
图1 十三行历史街区范围
图2 和平东路北立面整饬效果
这一历史街区的建筑多建于1856年十三行大火以后,是距离十三行时期最近的近代建筑。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下,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建筑装饰融汇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呈现出装饰技术精炼简洁、土洋工艺并用、适应本地气候的技术特色及装饰风格兼收并蓄、装饰语汇生动活泼的艺术特色。
1 建筑装饰的技术特色
近代以来,随着水泥、钢筋及彩色玻璃等建筑材料的传入,广州本地的建筑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作为近代广州建筑的先锋之作,建筑装饰积极探索本地工艺和新兴工艺的融汇贯通,由于建设周期的限制、新工艺探索中的思考以及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改良,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呈现一定的技术特色,即装饰技术精炼简洁、土洋工艺并用以及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性改良。这些技术特色反映了广州人在建筑近代化探索中所秉持的经世致用、善于学习的价值取向。
1.1 装饰技术精炼简洁
装饰技术的精炼简洁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及巴洛克风格而言的,主要体现在装饰构件搭接关系的简化。广州工匠在典型西方建筑构图方式基础上兼顾本土审美品位及结合传统工艺,使装饰技术趋向精炼简洁。
(1)山花装饰的精炼。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山花线脚细腻,体积感强烈,这些山花运用到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上进行了平面化处理及弱化线脚层次。虽然装饰的外轮廓是西方样式,但装饰图案直接采用传统中式题材而不与周围形式发生关联。
(2)山花与檐部连接关系的精炼。山花与檐部的连接关系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建筑屋面板外缘设置挑出板,上方放置山花装饰,有的在挑出板下方加上类似“雀替”的斜撑构件进行加固(图3)。第二种是挑出板在山花正下方断开,使墙身贯通到山花内(图4)。第三种是墙身与山花完全一体化,不做划分,这种装饰最为灵活,装饰手法随建筑风格变化。
图3 横板承接山花
图4 墙身与山花一体
(3)柱式装饰手法的精炼。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柱式装饰运用得相当普遍,大致遵循古典比例及构图,但是柱头及柱础的装饰经常被适当省略,与檐部的连接也被简化,柱式的位置运用也变得非常灵活。最常见的是用在山花两侧以支撑最顶部的筒拱,其次是用在窗口及阳台两侧(图5),有些柱式的设计经过了工匠精心雕琢,有些还略显生涩。
图5 阳台两侧的柱式
1.2 装饰工艺土洋并用
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实现了广州传统装饰工艺与近代西方装饰材料及工艺的完美融合。灰塑是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继承的传统工艺。传统灰塑的施工需要先在墙上钉钉,高浮雕还需要预埋铜线以作支撑,再用草筋灰找平并塑造出装饰形象。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采用水泥砂浆代替了草筋灰,表层再抹一层石灰砂浆以做装饰,格调清新淡雅,与墙面风格和谐统一。
采用水泥砂浆创新灰塑实现了土洋两种装饰工艺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了水泥强度高及耐久性好的优点。同时水泥还有良好的防水、防潮性能,成为代替传统石础、石柱的建筑材料。无论是从装饰工艺来看,还是从建筑结构或构造来看,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建筑都得益于十九世纪末水泥的输入。
1.3 对本地气候的调整适应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日照辐射强、高温、潮湿,建筑的遮阳、通风问题尤其关键。建筑的地域性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当地气候的适应上。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作为近代以来扎根于广州有代表性的民居样式,对遮阳、通风做了充分的考虑。
满洲窗的使用与通风、采光。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大量使用满洲窗,满洲窗又作“满周窗”,因为窗开在不承重的山墙面,可以大面积开窗,故称“满周窗”。满洲窗可以有效满足通风要求以及室内采光。传统的满洲窗经过改良,可开启面积可占窗洞面积90 %,既满足了夜间最大辐射散热面积,又能通过调整窗扇开启角度控制白天进光量。这种做法使小面阔大进深的建筑通风面积大大增加,起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阳台与遮阳。在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中,通常采用半凹半凸来增加阴影面积。由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虽然阳台内退进深不大,也有较好的遮阳效果。此外,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多在上层窗檐上设置挑出板,也有遮阳效果。
2 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
近代广州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因而有广泛的建筑装饰素材可以借鉴。岭南地区建筑素来重视建筑装饰,而且建筑装饰紧密结合建筑功能,通过建筑装饰塑造同其他地区不同的审美品味与艺术风格。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作为近代广州建筑的开端,既要满足传统居住文化的审美情趣又要满足招徕顾客的商业宣传需要,因此建筑装饰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法,概括起来为装饰风格兼收并蓄、装饰语汇生动活泼。
2.1 装饰风格兼收并蓄
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是多种艺术风格综合的结果,如果仔细分类,可将其划分为仿罗马式、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克式等风格。这里的“仿”指的是西洋建筑装饰式样的本土化,因为建筑装饰的本身并没有脱离传统祈福纳祥的主题,只是在装饰细部上融入了某些西方装饰语汇,所以不能算纯粹的模仿。
(1)仿罗马式(图6)主要运用了拱券元素,有的拱券还带有券心石,拱券不一定呈半圆形,有多种不同做法。
图6 仿罗马式
(2)仿文艺复兴式(图7)结合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装饰要素,立面柱式山花形态优美,符合相对高雅的审美趣味。
(3)仿巴洛克式(图8)相对其他装饰风格显得繁复精致,自由活跃,形式本身有炫耀财富的目的,因而相当符合商业要求,亦符合市井审美品味,所以在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中有大量应用。
图7 仿文艺复兴式
图8 仿巴洛克式
2.2 装饰语汇生动活泼
作为一个多元文明冲击碰撞的城市,传统农耕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都对广州的地域文化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生成了多种信仰以及认识体悟,从而丰富了广州地区建筑装饰的主题及内容。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的装饰语汇主要来源于岭南地区的事物,没有晦涩难懂的指代,展示的是轻松活泼、积极向上的市井生活,反映了民众淳朴自然的审美品味。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的装饰语汇主要分为三类:具象类、符号类以及抽象类。
(1)具象类装饰的素材主要有花草、瓜果、鸟兽以及帷幔金钱麦穗等形象,这些事物源自生活,都是普通市民喜闻乐见的欣赏对象,充满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常见的植物装饰题材有香蕉、葡萄、菠萝、木瓜、荔枝等反映出广州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展示海洋文明的有水草、波浪、贝壳等形象,反映出广州人开放外向的个性。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装饰元素有忍冬草、帷幔、流苏等体现了广州人善于学习的品格(图9)。
图9 西方题材装饰
(2)符号类装饰多数受到了传统农耕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影响,延续了典型的传统或西方纹理,由具象事物抽象而来,具有祈福纳祥的含义。传统的装饰符号有回字纹、中国结、绶带金钱、蝙蝠等形象(图10)。西方的装饰符号则是经典的巴洛克题材。
图10 传统回文装饰图案
(3)抽象类建筑装饰在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中出现的也不少,它们多是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西方“装饰艺术”思潮影响下创作的。这些抽象的建筑装饰纹样运用了几何构图,它们有的独立存在,有的与窗套相交结合(图11),其充满韵律的线条以及疏密有致的排布为建筑增加了不少摩登感,显示出现代建筑的气息,给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带来活泼的新鲜空气。
图11 抽象装饰图案
3 结束语
作为十三行辉煌历史硕果仅存的场所记忆,十三行历史街区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形成多元并蓄、自由活泼的技艺特色。其装饰技术上并未直接照搬西方装饰工艺,而是综合多种工艺灵活把握,融汇多种装饰风格,在广州工匠强大的融合创新能力下,多种装饰题材、形象、图案兼收并蓄,和谐统一,使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呈现出异彩纷呈、活泼生动的面貌。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的装饰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彰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广州世界名城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1] 杨宏烈,曲少杰.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规划构想[J].广州大学学报,2013(1): 3-5.
[2] 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历史名街演化与当代改造[J].中国名城,2014(11):15-21.
[3] 刘楠.近代广州骑楼装饰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1.
[4] 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J].热带地理,2013,33(6):737-747.
[5] 林琳著.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定稿日期]2017-08-17
肖宗平(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8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