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景迈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缮

2018-01-05崔芳芳王登辉李盼赵明宪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5期
关键词:古村落民居村落

崔芳芳,李 靖,王登辉,李盼,赵明宪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景迈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缮

崔芳芳,李 靖,王登辉,李盼,赵明宪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传统村落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村落发展层面上看,应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保护;从现代居住舒适性层面上看,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修缮。只有对传统村落民居进行更新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历史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对景迈山传统村落进行现场调查,摸清传统村落所面临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与利用两方面提出可提高居住舒适性的修缮保护措施,并提出做好整体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等村落保护建议。

传统村落;保护价值;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格局;居住舒适性;保护与修缮;景迈山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水平与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因此,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等生活条件等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村落是人类聚集居住、生产、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的定居之所。而传统村落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保留有传统的文化风俗习惯,并且历史风貌、格局、建筑等相对较完整的村落。随着云南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明业已对边疆偏远山村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原生态的云南较少人口民族的传统民居及建筑风格正在逐步消失,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已刻不容缓。自20世纪80年代初,阮仪三等许多学者就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开始了对传统民族村落的调查研究。

吕东亮等[1]从茶文化视角出发,提出加强茶艺的传承、加强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复健、加强古村落生态旅游建设等古村落保护措施。王路生[2-3]提出古村落保护及规划重点在于自然环境、整体格局及建筑群体保护等。黄鹄[11]从空间政治和利用方面提出更新和保护措施。熊超等[4-10]分别提出村民参与式、景点式、景观式、分区式和杂糅式古村落保护模式,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古村落进行综合评价。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分为3个方面,从结构体系角度、社会习俗角度、美学价值角度及旅游资源角度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本质上分为3个方面: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但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对传统民居建筑舒适性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村落地域特色与现代民居建设的舒适性相融合,体现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同时,提高传统民居的舒适性,提出“景迈古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

1 传统村落保护价值

我国传统村落在地域上分布广阔,受地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也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村落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大致分为3类: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景观价值及旅游经济价值。

1.1 历史文化价值

大部分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农耕文化,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村落内无论是有形的民居建筑、古树、祠堂、寺庙、服装、文字,还是无形的传统民风习俗、宗族礼制、民间艺术,都是传统文化的岁月积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与教育研究价值。

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古村落的核心价值,是不可被仿造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在“景迈古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过程中,若是失去了核心价值,传统村落保护将变得毫无意义,只能成为古代遗址,依附于传统村落的其他价值也会消失。

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傣文记载,芒景布朗族的祖先于傣历57 年开始在芒景种茶,其后不断扩大,形成景迈大茶山。目前景迈山古茶园地区茶园的用途和功能从未改变。当地村民以茶为生,种茶、产茶与用茶已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正是当地人民对茶的不断需求,对传统植茶技术的尊重,使得茶园和天然森林的功能与用途保留至今,当地村民仍保持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祭祀活动,围绕茶山、森林开展生产活动与宗教祭祀仪式。因此,景迈山保留完好的自然古茶林与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具有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2 生态景观价值

古人选址建村建房,多数选择环境优美、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地带,村落大多依地势、田地位置等因素而自然形成,这使得自然环境与村落相互衬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悠久的历史为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传统的风俗、民间传说让周边树木有了文化气息。

景迈山传统村落的生态景观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是被历史文化景观渲染的生态景观的典范。村落周边有茶林、古树、佛塔等自然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也是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旅游经济价值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改变村民贫穷的生活现状,在传统村落保护修缮中,常常采用开发性保护(即发展旅游业),这种模式在为村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宣传了传统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依附于前2种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景观价值,若对前2种价值保护不当,将会影响旅游经济开发价值。

2 景迈山传统村落现状

民族传统民居的建设、演变和发展,是少数民族长期适应区域独特自然环境的结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景迈山区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当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由于该地区地处偏远,民族文化传承较好,民俗特色保留较完整。

2015—2016年,笔者通过参加对云南省景迈山传统村落保护和修缮方案的调查和文本编制工作,调查分析了景迈山传统村落的现状。对景迈上寨、勐本、翁洼3个村落挨家挨户地入户调查,对每民居建筑进行测绘、绘图并制定详细的保护和修缮方案,对其重要的古建筑进行功能定位。调查时,分别对每户按照屋面、墙、楼地板、柱子、门窗等情况进行漏损部位及漏损比例统计。

2.1 主体建筑受损情况

景迈山地区的传统布朗族村落中的建筑大部分由于生活、生产等原因,或多或少进行过一些改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布朗族建筑较少,一些现代建筑在村落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根据现场勘察和当地村民反映,村落中出现现代建筑是因为人们对建筑的采光照明及舒适性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故一部分人开始拆除老房子建立现代别墅式建筑。其中也有对居住的房屋采取局部改造,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擅自改造,如在架空层用红砖砌筑成围墙,将富有传统工艺的木门换成铁门,将传统的屋面小青瓦换成彩钢瓦等。这些现象给传统村落添加了许多不和谐元素,使村落整体性、和谐性被破坏。除此之外,村落中道路、照明、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图1)。

图1 村落整体外貌现状Fig.1 Overallappearanceofvillages

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民居损毁和改造现状,将民居分成ABCD 4类,其中A类建筑代表建筑原状保存较好,没有经过任何现代改动的传统建筑,也就是传统木构架形式,屋顶、墙身、架空层、晒台等从结构到材料都是原始形态的,即便有维修也是用传统材料和营造方式进行的;B类建筑代表外貌上还是传统建筑,只有一小部分经过了改动,如门、窗、架空层进行了小部分的改动,或新建建筑按传统结构进行建造,只是功能空间划分根据生活生产需要有一定调整;C类建筑代表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采用了砖混结构或者框架结构,而非传统木结构,但是外立面造型上还是传统建筑外貌;D类建筑是现代建筑,没有任何传统建筑形式(表1)。

表1 传统建筑分类展示

在对“景迈古茶园”3个传统村落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这几个传统村落的建筑单体在建筑残损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基本上都是由于年久失修或早期修缮不当造成的。主要残损情况如表2所示。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布朗族是云南边疆地区8个较少人口民族之一,是百濮人的后裔,其传承下来有自己的语言(如布朗族弹唱等),但文字歌词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弹唱是布朗族在重大节庆、婚丧嫁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人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故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表2 A、B、C类建筑残损现状描述

根据现场调查了解,村落中掌握演唱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往往掌握技艺的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中并无人掌握这种弹唱技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外来文化及西方文化影响而造成,流行音乐的强大影响力已经使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流行音乐,渐渐遗忘传统的民族音乐及民族文化。

3 传统村落保护与修缮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的真实记载,在现代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学者等已经注意到传统村落的价值,开始注重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因此需要结合传统民居自身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居民的需求,找到一条适合其现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空间格局的保护与利用

村落空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及传承方式,通过对村落空间的修缮或重建,可以唤起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记忆,通过物质形式换取非物质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场景、象征元素如寨门、寨心等在空间中的展示,让村民和游客能更好地融入到村落历史文化当中。

景迈山传统村落均依据地势而建,村落高低错落有致,由于年代久远,道路是村民用砂土铺设的,同时村民还在住宅建筑的架空层养殖家畜,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景观环境以及村民的生活质量。村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需要依存村民,而村民的留存关键在于能否给村民提供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环境。因此需要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象征元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修缮。

3.1.1 整治基础设施

景迈山传统村落依据地势而建,道路用沙土等铺设,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交通需求,因此要拓宽道路,改善道路质量,以方便村民出行。同时还应增设太阳能路灯、垃圾处理厂等公共设施。

3.1.2 改善居住环境

布朗族民居为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一层为架空层,二层为卧室。村民大多数将架空层用木板或者砖围起来养殖家禽。这不仅影响了整体村貌,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在村落修缮过程中,应将人畜生活环境进行分离,以保证村民有舒适的生活环境。

3.1.3 修缮庙宇、寨心、寨门等活动场所

寨心、庙宇等是村民用来祭祀寨神的地方,也是民族信仰的象征。寨心是村落的灵魂,是村落文化信仰的标志,寨门不仅是传统村落村民对自然崇拜的体现,也是村落的领域空间与民族特色的象征。在村落修缮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修缮原始的寨门、寨心、庙宇等,尽量减少现代元素的参与,保留其最原始特色。

3.1.4 保护周边古茶树构成的空间环境

景迈山上的古茶园不仅是村民生活的保障,同时也是茶文化历史的象征与延续。古茶园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布朗族祖先帕雅哎冷死后,灵魂化作景迈山上的一片茶林,供子孙后代生活。而布朗族村民为了感谢祖先的馈赠,祖祖辈辈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祭祀茶祖帕雅哎冷的祭祀活动,此活动也是布朗族村民每年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因此,在村落修缮保护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原生态森林,减少建筑用地的布置。新建民居不应破坏现有的生态空间,同时也不能无限制地新建民居,要考虑村落的容积和建筑密度等指标。

3.2 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与利用

布朗族是边疆地区8个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景迈山布朗族传统村落是云南省传统村落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之一,其选址、建筑风貌、建筑布局、民俗、茶文化礼仪等都是在景迈山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布朗族民居为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支撑和维护材料。据调查显示,景迈山布朗族传统村落中有约22%的传统民居建筑(A类)由于居民搬迁或外出打工等原因,使其没有经过改动而保存良好;约74%的民居(B类、C类)由于居民居住生活需要,进行过门窗屋顶等改动;仅有4%左右的民居(D类)为现代建筑,应进行拆除重建。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中,应根据其保存完好程度和现代改动程度明确分类保护和改造措施,从保护、改善、拆除、重建几个方面实施更新保护修缮,恢复民居的传统风貌,提升民居的民族特色与舒适性(表3)。

3.2.1 传统民居建筑的外貌修缮

对于A类原状保存较好的民居,因其能很好地反映村落文化遗产的状态,是民居保护中的核心对象。根据调查现状,利用木材、小青瓦等传统材料进行损毁部位修缮,对木梁柱结构节点进行抗震加固。

表3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调查分类统计

同时,对无人居住的民居进行功能和空间改造,将其改造成传统技艺陈列馆、传统民居格局展示馆等。

对于B类和C类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造成的屋面瓦生苔藓、局部漏雨,屋架、檩条等因虫蛀等造成的歪斜、开裂现象进行扶正、全部更换、局部更换、节点加固等。对于人为改造原因造成的架空层养殖家禽,须将全村家禽进行集中养殖。但由于目前受村落格局所限并没有多余空间进行家禽安置。其次,对于人为改造的塑钢窗、塑钢门进行传统木门窗更换,对红砖砌体砌筑的墙体可以进行外立面木板包装,对于室外建造的太阳能热水卫生间,对太阳能水箱进行木板遮挡及进行造型装饰。

3.2.2 改善传统民居建筑的居住舒适性

许多传统建筑由于空间格局、功能缺陷等问题而被遗忘或拆除建造成现代房屋,在对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在保留建筑外貌的同时进行建筑舒适性改善,因为只有对建筑舒适性进行改善才能留住人居,只有留住人居才能使传统文化、习俗等得以传承和发展。主要从建筑内部采光、建筑室内空间布局、建筑安全性方面进行传统建筑的舒适性改善。

1)景迈山传统民居建筑一层为架空层,无墙,二层为居住层,木墙体为围护结构,室内除最里面一间以木板或者家具做隔墙为主人卧室外、其余通间相连。室内火塘一般设在正门进去第一间。屋顶为歇山式,屋面挑檐低垂,坡度均为30°~60°。屋顶的主屋脊相对较短,采取在两山尖处开侧窗以室内采光、通风以及散烟等。

虽开有侧窗,但室内光线依旧昏暗,室内有人时,必须依靠电灯才能满足生活光线需求。为改变此现象,需增加建筑自然采光。在建筑修缮过程中,采用玻璃瓦来增加屋面天井的开窗面积。从屋顶进行改造不会影响建筑的外貌结构,而且采光效果较好。为改善室内通风情况,需增加传统木窗设置。

2)除主人卧室外,室内并未设置内隔墙,这样虽室内宽敞、整洁,但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私密空间与舒适性要求。因此,应将卧室改造成为现代卧室,在设计中主要考虑采光不足不能满足现代居室要求而采取有效措施。原功能为客厅、饭厅的厅堂可以按现代起居室设计,注意应在保留原柱网关系的条件下进行室内格局调整。修缮并非只是对建筑已残损的部位进行修补,还需更新传统建筑功能,使之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提高建筑的舒适性,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留住村民,使传统民族文化——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3)景迈山传统民居主要以木材为建造材料,主体结构是以木梁柱构成的结构框架承重体系,构件以榫卯木固定连接,大多存在残损、变形、开裂现象。从建筑安全性角度出发,在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对于变形、老化的部位,应进行更换或者矫正,对于腐蚀、开裂的梁柱连接节点,采用钢构件加螺栓的连接方式以增加连接强度及抗震性能(表4)。

表4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修缮前后对比

4 村落保护建议

4.1 做好整体保护规划

建立以“古茶园”为重点的核心保护区域,主要保护“古茶园”周边村落的空间格局、村落整体环境、建筑形式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歌曲、舞蹈、节日、祭祀等活动。

省、市、县文物局及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制定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方案及管理措施。对居民新建或改扩建等行为要积极加以正确引导,推出几套建筑设计方案供村民选择,避免由于居民随心所欲地改、扩建造成村落整体风貌及建筑形式的破坏。

4.2 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规划

需对村内的寨门、祠堂、佛塔等特色要素做好保护修复,针对一些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民居,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投入资金或与当地村委会众筹的形式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为村落历史、村落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节日活动、祭祀活动、手工艺品的展示介绍博物馆。

5 结语

云南省较少人口民族的传统民居在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同时村民对于人居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保护修缮过程中,要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村落地域特色与现代民居建设的舒适性相融合,在保留、保护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空间格局的同时,采取措施,使传统民居满足现代舒适性要求,才能实现其建筑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1] 吕东亮,崔鹏,付火水.茶文化视角下的浮梁古村落保护探讨[J].农业考古,2015(2):294-298.

[2] 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156-160.

[3] 王路生.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探索——以广西贺州市秀水村为例[J].规划师,2014(Z2):148-153.

[4] 熊超,夏健.村民参与式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建构[J].现代城市研究,2016(1):10-15.

[5] 李枝秀.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38-240.

[6] 杨丽婷,曾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112-116.

[7] 顾康康,储金龙,汪勇政.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15(8):984-989.

[8] 洪涛,孙升.基于“场所精神”再造徽州古聚落——江村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J].工业建筑,2014,44(5):9-11.

[9] 席鸿,肖莉,桑国臣.古城边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研究——以陕西韩城庙后村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6(4):124-128.

[10] 胡慧,李波.旅游区边缘的皖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以安徽省永丰乡岭下苏村为例[J].规划师,2015,31(S2):173-177.

[11] 黄鹄.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以粤西北传统聚落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38-44.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ngmai Mountain of Yunnan

CUI Fangfang, LI Jing, WANG Denghui, LI Pan, ZHAO Mingxia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00,China)

As the witness of ethnic culture history and the carrier of ethnic culture heritage, traditional villages should be protected and renovated in view of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odern living comfort. Only b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raditional village dwellings could the ethnic culture be preserved and inherited. This field survey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Jingmai Mountain studied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mfort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raditional dwellings,and suggested to make overall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tourism planning.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value; traditional dwellings; spatial pattern; living comfort;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Jingmai Mountain

2017-04-27.

新农村建设宏观策略研究下的子课题——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典型村庄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A2006031);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基金项目(2015CYX022).

崔芳芳(1987-),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专业方向:城乡建设工程与管理.Email:cuifangfang530@sina.com

李 靖,教授.Email:lijing69@163.com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5.023

S76;TU241.5

A

1671-3168(2017)05-0115-06

猜你喜欢

古村落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