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斗门民俗文化节重现千年古韵

2018-01-05薛珊曾遥

珠海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斗门婚嫁赵氏

文|薛珊 图|曾遥

斗门民俗文化节重现千年古韵

文|薛珊 图|曾遥

在斗门,穿越千年延续至今的民俗,有很多,它们是斗门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在顷刻唤醒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情结。

“奏大乐!主事者各执其事……云山苍苍,江水汤汤,惟我祖德,山高水长。”2017年9月16日下午,在斗门区斗门镇南门菉猗堂现场,伴随着悠扬的乐声,随着司仪的一声喊礼,赵氏家族祭祀拉开了帷幕。在“灯笼手、舞姬、宫女、大臣、祭师”等人的簇拥下,身着华服的“王爷、王妃”款步慢行,用奏乐、身形和仪式在菉猗堂前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

斗门赵氏家族祭祀源于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延续至今1000多年,是斗门一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祭祀。2008年,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这一习俗进行了史料查证,收集了大量赵氏族人的相关资料,并对之进行了整理、编撰,使得这一习俗形成了完整规范的材料。2015年11月,斗门赵氏家族祭礼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斗门,像这样穿越千年延续至今的民俗,还有很多,它们是斗门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在顷刻唤醒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情结。那些似曾相识的美食、织鱼笼和醒狮,在这个夏日的第二届斗门民俗文化节里,显得生动而活现。细细回味,这些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传统习俗,在融合了人们的巧思和继承后,它们最叫人着迷的是重新演绎了本土文化的精髓。

传统的新生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自去年第一届斗门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后,今年9月16日至9月23日举办的第二届斗门民俗文化节,在莲洲镇西滘村、莲洲镇横山中心小学、白蕉镇南澳村等地举行,涵盖了沙田民歌、醒狮大赛、非遗美食、装泥鱼、皇族祭礼、水上拔河、抢鸭子、织鱼笼等十项活动。其中“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两大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及一众省、市、区非遗项目将集中展示。这一系列在户外进行的活动,将斗门人民最熟悉的传统习俗,一一展现。

斗门赵氏家族祭祀源于宋朝皇族赵氏的传统祭祖仪式,延续至今1000多年,是斗门一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祭祀。

2.织鱼笼比赛火热进行中,分为成人组和少儿组,吸引诸多本地居民参与这一民间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提高非遗保护的热情。

3.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

在赵氏家族祭礼活动现场,超过150人的表演队伍浩浩荡荡从南门村牌坊出发,巡游至菉猗堂前。在菉猗堂广场前,表演队伍设祭坛,燃香火,摆放猪牛羊三牲等祭品,再现了一场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宋朝赵氏家族祭祀典礼。据工作人员介绍,当天祭祀现场的演出人员由青年学生担任,让年轻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入了解厚重的历史文化。

此外,17日下午,在斗门横山中心小学,三场内容丰富的活动同时展开,在美食区,大赤坎叉烧、横山鸭扎包、锅边糍这些香喷喷的非遗美食,吸引了许多感兴趣的观众。而另一边的醒狮区,来自斗门各地的醒狮队伍各出奇招,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在横山中心小学,还有织鱼笼比赛火热进行中,分为成人组和少儿组,吸引诸多本地居民参与这一民间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提高非遗保护的热情。小小的竹篾在他们手中飞快转动缠绕,不一会儿鱼笼就成型了。而在少儿组进行比赛时,成人组的“前辈”们在一旁进行观看和指导。这些稚嫩的脸庞为装泥鱼这项传统岭南地区的独特文化,注入了新鲜看头。在比赛现场,作为“装泥鱼”非遗习俗的传承人,黄国富表示,自己现在仍在五山中心小学开设装泥鱼中的“织鱼笼”的兴趣课程,许多小朋友都非常感兴趣。

许多习俗现在之所以不受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见或适合使用,但是通过在学校开设兴趣班的形式,让传统习俗,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与现代相融合,成为可以学习并不断汲取文化的途径。

多元融合的亮点

正是因为传统民俗正在被日益重视,作为第二届斗门民俗文化节的压轴登场的重头戏——国家级非遗项目“水上婚嫁”,才能坚持持续举办了多年。今年有16对新人以传统的方式,庆祝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是珠海市第一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根据相关文件记载,其形成于清朝初期,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习俗,以船接亲、以歌祝福,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斗门水上人,俗称“疍家佬”。他们世代以船为家,居无定所,漂流水上,捕鱼为生,是一个特殊的居民群体。“疍家”历史上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和东南沿海的江河、港湾和海岛上。据中山大学张寿祺教授考证,“疍”字源于古南越语,意指小船。“疍家佬”就指生活在小船上的人。水上婚嫁就是疍家人传统的婚嫁习俗,这项习俗的婚嫁程序繁复多样,共有“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汉家姐、梳头、祭龙王、松头等)、“花船迎亲”“渡水饭”“拜堂”“闹洞房”“回门”13项。其中“花船迎亲”“祭龙王”等程序与水环境不可分离,整个婚嫁的过程都贯穿沙田民歌(咸水歌)的演唱,独具水乡风情。

今年的“水上婚嫁”将民歌与水上婚嫁进行融合,因为传统民歌的对歌是情感展现的一种方式,水上婚嫁也会贯穿着民歌,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和体现出了古老婚嫁的原始风貌,又突出斗门的民俗特色。

据悉,在斗门白蕉镇南澳村打造的“水上婚嫁”非遗展厅,正式开放后将通过实物展示的形式,将疍家人“水上婚嫁”的习俗生动还原。届时,这一国家级“非遗”将有更为立体的展现平台。

这些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期待着被注入活力。近年来,斗门区的各项非遗项目,通过旅游、文化等多种形式,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时至今日,斗门还将以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式和途径,让那些被封存的文化记忆,再次被重拾。

猜你喜欢

斗门婚嫁赵氏
多功能高效带斗门座起重机
珠海斗门乡村聚落发展开发时序策略探讨
清华简《系年》所见赵氏人物史事探析
拱埠闲话(二)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发现斗门 畅游无限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