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引导到自觉

2018-01-05黄华波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全国联网跨省经办

从引导到自觉

■ 专栏 ■

黄华波

人社部社保中心副主任

基本医保全国联网结算任务如期完成,进展神速、成就巨大。直接结算人次直线上升,从初期近200次到目前仅1天就1000人次。系统使用程度、响应效率显著提高,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进展可圈可点,挑战不宜回避。与党中央、国务院改善民生的决心和要求相比、与亿万异地居住人员尤其是老人的迫切期盼相比、与全国每年百万量级跨省住院人次相比,直接结算量还有较大差距;与市场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支付手段、身份认证技术等相比,国家结算系统功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完善系统,促进应用,需充分尊重工作初期的阶段性与工作本身的复杂性,避免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也需客观把握社会认识和群众习惯,加强宣传引导,动员各方参与,促进自愿自觉。认识转变不能一蹴而就,习惯养成也非一日之功。一方面,参保群众从了解、熟悉到接受、习惯跨省直接结算政策和流程,需要时间;另一方面,相关管理服务主体,经办机构、医疗机构,也有一个转变观念、消除顾虑、创新管理服务方式的过程。

目前,业界学界对跨省直接结算风险还有顾虑,担心影响分级诊疗、基金安全,担忧国家结算系统支撑能力、就医地经办管理能力等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宣传引导,实践数据最有说服力;初期实践数据尚不充分,加强理性分析与前景展望,讲好故事,十分必要。

经办机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办机构短期内需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现实是,不少经办人员陷于日常繁重任务,缺乏深入思考,担忧过多,被动工作。需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愿自觉。就医地与参保地利益点不同,应分开讨论。

对于参保地经办机构,可告别跨省异地就医管理痛点,尤其是跨省就医备案管理难、报销目录核对难、发票真伪辨别难等问题,极大减轻事务性工作压力;减少自由裁量权限,体现在备案条件审批、报销单据审核、报销费用及时支付等多个环节;避免管理不力,传统手工模式下,经办机构对跨省就医管不好、管不住是常态,全国联网直接结算后,每笔费用都需国家平台、省级平台、统筹地区三个层级经办机构按权限审核确认,共同把关,辅之以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监控,减轻管理风险。

对于就医地经办机构,减轻协助参保地管理的事务负担,如协助参与备案证明盖章,协查辨别发票真伪等;避免挤出效应,尤其是避免本地医疗机构偏向外地“自费”患者,损害本地人员就医权利;增强医保谈判能力,全国联网结算实现参保人群、医保目录、就医费用全覆盖,基金大集中,医保谈判、管理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完善系统,促进应用,避免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也需动员各方参与,促进自愿自觉。认识转变不能一蹴而就,习惯养成也非一日之功。

医疗机构。从可能损失看,至少有5个:现金交易先审核后结算,影响现金流;受医保目录管理限制,医务人员诊疗自由可能受到影响;来自医保部门的监管;线上结算可能发生故障;增加人员、系统改造、应急处理等投入。

收益也是实实在在。作为公立医疗机构,必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这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也能提升医院形象;减轻事务负担,尤其是协助参保地证明发票真伪,向参保地邮寄收费单据等;改善就医秩序,提升患者体验,全国联网结算必然加强对跨省就医的引导和服务;减少医患纠纷,直接结算缓解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避免过度情绪反应、行为过激。

参保人员。参保人员是这项工程最直接、最大受益方。具体表现为:大幅减轻垫支压力;彻底解决跑腿报销问题;不用长期等待报销且不确定结果;告别跨省就医备案难问题,人社部正在大力简化跨省就医备案管理,如取消就医地证明盖章等等;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跨省就医服务,如获取跨省医疗机构信息、跨省就医引导服务等。■

猜你喜欢

全国联网跨省经办
推进社保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川渝人社数十项业务实现“跨省通办”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互联网+社保经办:用便捷提升幸福感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全国联网省界站ETC实施方案研究
医保经办管理期待创新
异地结算 攻一攻跨省难题
如箭在弦——201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电子不停车收费全国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