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瞰这世界的美

2018-01-05图文

照相机 2017年11期
关键词:鱼塘村落

图文|齐 欣 齐 备

俯瞰这世界的美

图文|齐 欣 齐 备

从空中俯拍大地美景是很多摄影人的梦想。载人机(专门安排、定向航班)、飞艇、气球都可以做到,但前期投入比较大,而且有很多限制。无人机的普及,让摄影人兴奋不已。无人机的使用受空管的制约,但在遵循安全规定的前提下,携带方便、空中稳定、拍摄费用低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使用无人机航拍,从不同高度和角度俯向拍摄,就好像登高望远一样,眼下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位置等,能够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受。航拍总是那么与众不同,因为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了地面的物体,从空中俯瞰大地,才知道它是如此雄壮和秀美(图1)。

图1 水上小城。航拍宜于表现这座美丽浪漫的水上之城

山川

关于山川,有一句话说的好:“坐轮船看大海,坐飞机看云海!”乘坐拉萨至成都的航班,飞机跨过中国几大著名河流和诸多高山,在云海中穿行,俯瞰雪域高原,座座雪山,片片草地,条条河川,一望无际,纵横千里,一览无余。尤其洁白的雪点缀挺拔的山峰,繁星闪烁,又婉若散落的钻石;那层层的云海,环抱着雄伟神奇的大山,让人感觉像是进入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里(图2)。

江河

万里长江,日夜滔滔。在长江中下游,由于江岸较直、江面过宽,加之无人机飞行高度不够,难以用镜头表现出其应有的磅礴气势。相对来说,长江上游的峡谷江河,还有皖南新安江,蜿蜒曲折,高低错落,植被丰茂、村落民居点缀其中,易于记录和表现。其实,长江沿线还是有内容可以拍摄的。充沛的水资源滋润了两岸,形成了特有的地质风貌,产生了一定的风土人情。滚滚江水携带的泥沙自然沉降聚集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沙洲,而且每年以极慢的速度不断向前延伸。原生态湿地中大量植物、微生物与人工植入的植物,起到阻截泥沙、吸收氮、磷和重金属等作用,一起构成长江的自然卫士。放眼远眺,沙洲绿装浓浓,不时有水鸟掠过,与堤坝外泥色的江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航拍的画面中可以包括村庄、绿洲、行船、泊舟,加上从空中投射到大地的婆娑云影,更丰富了画面内容,增加画面内涵(图3)。

图3 长江沙洲变绿景。画面中央为夹江,右侧才是长江主道

湖泊

湖泊是在地质、地貌、气候、流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而成。湖泊(包括水库)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航运、发电,还有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关系到区域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湖光山色到古朴村落、民居,充分展现了一个地区湖泊的文化底蕴。湖泊边缘弯弯曲曲,曲线优美,水乡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图4);湖岸青草地,沿湖的树木,如同优雅随性的镶边。但由于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不少湖泊的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考验。国家已经意识到形势严峻,制定出环境保护奋斗目标,决心到2030年,逐步恢复重点湖泊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

图4 陈瑶枫沙,射蛟之地。以无人机从空中视角俯瞰,湖区山水如同画卷铺展在眼前

湿地

自然界的植物群落是植物经过漫长的演替和进化的结果,湿地形成自然的湿生生态系统。在湿地环境中,不同植物群落展示出各自的风貌,以不同的姿态诠释了湿地景观的多样性。加之地形有堤、岛、滩涂等,多样的环境利于水生、湿生植物生长。竖线条的水杉、湿地松等与粗线条的江南桤木、柳等构成了非常丰富的林冠线,以繁茂的花灌木和地被植物衬托,增加了湿地林区的景观层次。湿地四季景观分明,浓重的色彩渲染了明快、惬意的湿地空间(图5)。

图5 水肥植茂的湿地。俯拍湿地的画面,要在立意、植物空间、色彩方面做最佳配置

湿地中,或疏或密的植物群落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图6)。在取景时,可以留意大面积宽阔的水域有一种或几种形态、色泽较好的水生植物,点缀于片状或条状的其它水生植物中,画面显得和谐多样。

图6 湿地红杉林。自然环境、植物与人工设施结合的景观,具有观赏性

池塘

你或许经常见到鱼塘片区,但是换个角度俯瞰它,你真的还认识吗?阡陌纵横的鱼塘,自然而清静(图7)。当夕阳来临,把一个个鱼塘照耀得金光闪闪,犹如一片片金片,美到超乎你的想象。鱼塘是劳动人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尽可能利用能量循环的一种农业模式。鱼塘系统由基和塘两部分构成,它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它的价值不止在于它所包含的循环经济的含义,还是漂亮的风景和可供游人玩乐的场所。很多地方的鱼塘,通过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经过活化开发后焕发生机。

图7 迷格。一块块方格形的“迷你”鱼塘,仿佛大地调色板

城市发展起来了,高楼林立,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需要一片绿地重获心灵的平静,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花田、荷塘,夏季的荷塘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瞩目。从空中俯瞰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荷塘中的人工栈道,稍微改变观察位置会发现,依稀魔术般地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字母(图8),仿佛是花田密码,非常有趣。

图8 俯瞰荷塘,大大的“W”字母是人工栈道的局部

桥梁

桥梁的建设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从古代造型典雅的廊桥、石拱桥,到现在气势蓬勃、壮观的大跨斜拉桥、悬索桥,再到各类组合桥梁,无一不体现现代生产力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建筑的美学以及地域的文化沉淀。有的桥梁造型充分展现景观美与艺术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与桥位环境共同构成一道景观(图9)。拱桥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形式,虽然建造历史比古罗马晚几百年,但独具一格,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世界少有。有驼峰突起的陡拱,有宛如皎月的坦拱,有玉带浮水的平坦的纤道多孔拱桥,也有长虹卧波、形成自然纵坡的长拱桥。拱形有半圆、多边形、圆弧、椭圆、抛物线、蛋形、马蹄形和尖拱形等,可说应有尽有。孔数上有单孔与多孔,多孔以奇数为多。为表现拱桥形态及过往人物等细节,可以降低拍摄高度,并避免垂直俯拍(图10)。

图9 “化蝶”。高处俯拍将桥梁造型与周围环境一起作为审美对象纳入画面,桥梁与环境非常协调

图10 三孔拱桥。造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

山路

在山区,少不了盘山路。盘山线路紧贴着悬崖峭壁,蜿蜒曲折,惊险连连。遇180°急转弯,蜿蜒缠绕惊险刺激,值得一试。第一次经过的人感觉好似坐过山车般胆战心惊,难以忘怀(图11)。其实人在其中,只观局部,不见其险。我想,在坚硬的岩石上修筑公路,是何等的艰难。此景此情,真的令人感叹:生命何尝不像一个个盘山道,经度、纬度保持不变,高度全然不同,没有哪段生活可以重来。

村落

图11 曲径通到高山村。曲曲弯弯、弯弯曲曲的盘山路,通向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待植被继续生长,若干年后景致会漂亮一些

我们最熟悉、见到最多的就是村落。村落是经过长时间人口聚居而自然形成的,自然村是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最为原始的农耕状态的村庄形式。我国的自然村约有270万个,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传统村落有比较好的历史建筑,选址、格局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图12)。不少村落里有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已经列入了国家非遗名录。乡土建筑是摆放在子孙后代面前的一扇窗,它清晰地投射出一方水土的前世今生,记录了中国的一个普通小村庄的历史文化变迁,甚至成为一地的坐标(图13)。

图12 黟太古道上的郭村。徽州这个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相对完整的古街道和古民居,空中俯瞰半圆形的小广场尤为醒目

图13 看海鸥的心情。利用顺而暖的柔光拍摄,加之闪光灯补光,获得的画面非常温馨

如今,乡村中国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朝着城市中国进发,在极速现代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传统村落都消失了。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14),其目标是让农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那么旧农村所积淀的,和我们民族血肉相连的农耕的历史文化将会被收藏到何处,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图14 新农村。如绣的田野包围着规划有序的民居屋舍,这是农民的血脉和灵魂的家园

公园

公园给人的印象就是“美”。公园的东、西、南诸湖,构成一个巨大水面,中间有堤道和石桥横跨各湖分界处,联系着湖心岛内外交通。环湖垂柳婆娑,湖心岛景色秀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荡漾着各式各样的游船,船上的人们尽情欢乐,享受着生活的情趣。晨晚拍摄宜于表现浪漫,只是两个不同时段光向是反的,应根据景物表现的需要,选择“早”或“晚”(图15)。

图15 霞光万道。早晚光线较弱时,公园堤道多呈现深黑剪影,天空霞光便成为画面上的视觉中心

单看堤道,春季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夏季林木葱葱、绿草如茵,形成了一条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的花街,成为公园独具特色的景观。从空中观察,选择造型优美或有寓意的图案进行拍摄(图16)。

图16 翡翠项链。俯瞰堤道局部,令人陶醉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这种美是自然的美。累了可以在这里休息,还可以远眺,风景尽收眼底,风光无限。俯拍时需要注意,构图元素多了,反而冲淡了对主题的表现。相对而言,雪后是拍摄园林的绝佳时机,雪霁的园林银装素裹(图17);如果运气好,再遇到难得一见的树挂迎着朝阳,分为妖娆,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图17 雪后观湖亭。古色古香的廊亭与覆盖的白雪,浑然一体

猜你喜欢

鱼塘村落
All the Fish in the Sea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食蟹狐想要包鱼塘
植树
这村落
好多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