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数字故事研究分析
2018-01-04曹夏琳莫永华陈晓宁英烈
曹夏琳 莫永华 陈晓 宁英烈
摘要:该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9-2018年449条国外数字故事研究论文题录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對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共引分析和共现分析,揭示了国外数字故事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关键词、关键文献、代表性学者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数字故事研究前沿主题,揭示了近二十年国外数字故事研究的知识基础:数字故事的定义及内涵、数字故事以及教育数字故事制作的基本要素、数字故事对学生21世纪技能的影响等;揭示了多模态教学模式、线上学习空间、学科应用深度整合、表现形式多样化、交互式数字故事特征与创作、21世纪技能提升等研究热点;揭示了数字故事的研究范围在专业教育领域的拓展。
关键词:数字故事;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8-0211-05
Analysis of Foreign Digital Story Research—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CAO Xia-lin, MO Yong-hua, CHEN Xiao, NING Ying-lie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2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data of 449 foreign digital story research papers i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from 1999 to 2018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use of visualized analysis in CiteSpace. Through co-citation analysis and co-occurrence analysis, it reveals the published volume, published category, keywords, key documents, and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of foreign digital story research fields. Based on this, it reveals the frontier topics of digital story research and reveals Twenty years of knowledge base of foreign digital story research: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digital stori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digital stories and digital story production in education,the influence of digital stories on students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It also focuses on research hotspots, including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s, online Learning space, deep integration of subject applications, diversified forms of expression, 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 features and creation and 21st century skills enhancement and so 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digital stor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story; CiteSpace; Knowledge Mapping; visualization
数字故事是指把讲故事的艺术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1]数字故事起源于20世纪90年美国,不久,就受到了各国研究者的关注。近二十年,世界各地先后成立了数字故事中心(CDS)和数字故事协会等研究中心。数字故事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它既探讨技术方法又重视内容创作,既发展核心素养又富有人文关怀。
CiteSpace是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可视化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特定算法探测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揭示学科领域演变中的研究前沿和其变化趋势[2]。本文拟利用CiteSpace对国外数字故事的文献进行一个全景式的观照,梳理整个数字故事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等,为数字故事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数据来源、参数设置
截止到2018年1月23日为止,笔者在cnki上没有发现对国外数字故事进行研究综述的文献。本研究数据源为Web of Science(美国综合性在线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1999年至2018年1月23日,数据采集检索式为“Topic=digital storytelling”,共得出501条数据,其中包括一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综述等。经CiteSpace去重处理后,有效数据为499条。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5.1R8 SE版本作为分析工具。下文若没有特殊提示,各项参数默认设置如下:在“TimeSlicing(时间分区)”中选取研究时段起止年(1999—2018),“YearsPerSlice(时间切片)”的值设为1,即每一年为一个时间分区;“TermSource(主题词来源)”项下默认全部勾选;“Node typeset(节点类型)”可以根据分析需要灵活选取;“links(连线)”中“strength”选择cosine算法;“Selection Criteria(抽取标准)”中“Thresholds(阈值)”选择为(2、2、20)、(4、3、20)、(3、3、20),分别在前、中、后三个分区中设定引文数量、共引频次和共引系数三个层次的阈值;“Pruning”不进行勾选,即无剪裁网络;最后对“visualization(可视化)”结果勾选(Pruningthe merged network)。
2研究结果分析
2.1发文时间及文献数量统计
图1显示了近20年国外数字故事研究發表的文献数量的情况。整体上看,文献数量是随着时间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文献数量达到最大峰值(70篇)。2004年为发文量的第一次高峰(12篇),之前发表文献数量都低于5篇。2005年到2010年文献数量从6篇增加到46篇,达到第二次高峰。从2011年开始文献数量再次回落直到2013年再次稳步回升,2015年达到最大峰值。另2018年1月1日至1月23日有文献数6篇(未足1年,不统计2018年数据)。
2.2共现网络分析
共现网络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的一部分,它是利用文献中词汇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3]它包括term(名词性术语)、Keyword(关键词)、Source(来源)、Category(领域),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从而分析鉴别某一学科的主要知识结构、领域以及内容。在上述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统计,找出重要节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数字故事研究的主要研究主题。
2.2.1 研究领域节点分布情况
设置“Node Types”(节点类型)为category,其余默认设置,得到“国外数字故事研究共被引频次Top20名领域”(图2),频数前五位的领域是COMPUTER SCIENCE、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COMPUTER SCIENCE(THEORY & METHODS)、COMPUTER SCIENCE(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COMPUTER SCIENCE(SOFTWARE ENGINEERING);中心度前五位的领域有: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COMPUTER SCIENCE、PSYCHOLOGY、COMMUNICATION、COMPUTER SCIENCE(THEORY & METHODS)。可见数字故事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计算机科学领域上。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传播以及心理学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章数不高,但中心度值较高(如PSYCHOLOGY频次仅为10,中心度却为0.22,居第三位)。
2.2.2关键词节点分布情况
设置“Node Types”(节点类型)为keyword;“Pruning(网络剪裁)””勾选“Pathfinder(网络寻径算法),其余默认设置,得到“国外数字故事研究共现关键词频次/中心度一览表”(图3)。其中,频数前五位的关键词是digital storytelling(207)、storytelling(31)、technology(20)、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16)、education(15);中心度前五位的关键词是education(0.46)、children(0.39)、story(0.36)、literacy(0.33)、engagement(0.33)。表明数字故事的研究主要在教育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儿童;研究内容涉及技术、故事、素养、动机、交互数字故事等。
在CiteSpace中,对关键词共词分析后,选择一般聚类(find clusters),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以聚类摘要中的LSI、LLT、MI方式获得名词性术语,再结合领域基础性文献分析,得出国外数字故事研究的8个主题:基于数字故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线上学习空间、学科应用深度整合、表现形式多样化、交互式数字故事特征、交互式数字故事创作、21世纪技能提升,具体如下。
第一个聚类#0的标签包含21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digital storytelling/post—colonial/ pedagogy pattern”。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一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0聚类的主题概括:基于数字故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模式相较于之前的研究,其意义就在于降低颗粒度,即是对数字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精细化。例如将原先复杂的媒介短视频教学研究和应用,分为动态图像、动态语音、动态文本等多个单模态进行。第一个聚类还出现了care、health、diversity、adolescent等(广义的泛文化概念)相关关键词。
第二个聚类#1的标签包含19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digital storytelling/clinician experience/ narrative platform”。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二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1聚类的主题概括:线上学习空间——数字故事叙事平台。此聚类主要探讨基于线上创作、互动交流、分享的线上数字故事制作的学习方式能够产生比离线数字故事学习更高的注意力,更强的学习动机。第二个聚类还包括了motivation、engagement、collaboration、tool、community等相关的关键词。
第三个聚类#2的标签包含17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digital storytelling/health education classroom/pedagogy pattern”。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三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3聚类的主题概括:学科应用深度整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数字故事传授知识,形成了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包括语言学习、数学、科学、健康教育等学科。第三个聚类还包括了student、school、story、interculturality、language、teaching method等相关的关键词。
第四个聚类#3的标签包含15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storys/youth adult oncology patient /transferring type”。根據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四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3聚类的主题概括:数字故事表现形式多样化。数字故事传递内容的技术和表现方式包括评论方式、虚拟现实、严肃游戏等。第四个聚类还包括literacy、virtual reality、evaluation、serious game、e-learning相关的关键词。
第五个聚类#4的标签包含13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digital storytelling/interactive children story /pedagogical pattern”。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五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4聚类的主题概括:交互式数字故事应用。第五个聚类还包括teaching、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educational application、ergonomy for children相关的关键词。
第六个聚类#5的标签包含12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 /managing informational interac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六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6聚类的主题概括:交互式数字故事文本写作的特色。第六个聚类还包括augmented reality、narratology、authoring tool、scenejo等相关的关键词。
第七个聚类#6的标签包含10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digital storytelling/elementary classroom/radiographic pathology”。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六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6聚类的主题概括:学生21世纪技能提升。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利用数字故事的学习方式提升综合性学习能力。第七个聚类还包括system、technology、higher education、elementary、student engagement 等相关的关键词。
第八个聚类#7的标签包含7个关键词,LSI/LLR/MI标签为“creating video content/creating video content/pedagogical pattern。根据聚类摘要表推荐的关键词和第七个聚类包含的全部关键词,可获得#7聚类的主题概括:交互数字故事脚本的编写。Spierling U(2007)、Xu,y(2011)、KAMYSZ ( 2014)等人的研究得出学习者获得精细动作技能(特别是儿童)、想象思维、思辨能力的发展。第八个聚类还包括interactive narrative、scriptwriting、contentdevelopment等相关的关键词。
2.3共被引分析
共被引文分析是指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作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4]它包括Cited Reference(文献共被引)、Cited Author(作者共被引)、Cited Journal(期刊共被引)分析。其中知识基础(Intellective Base)是含有研究前沿术语词汇的文献的引文,实际上它们反映的是研究前沿中的概念在科学文献中的吸收利用知识的情况。[5]研究前沿是在对文献的共引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统计,找出重要节点文献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前沿领域。
2.3.1数字故事领域的知识基础
设置“Node Types”(节点类型)为Cited Reference,其余默认设置。网络中共有267个N(节点);E(连线)共1619条;Density(网络整体密度)为0.0456;网络中默认显示的是Node Labeled(节点标签)为10%,由此,得出“国外数字故事研究共被引频次TOP10名文献”(图5)。
据图5可知,Joe Lambert、Daniel Meadows、AlaaSadik、Bernard Robin、Jean Burgess等是整个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学术影响力较大的节点,构成数字故事研究的知识基础。
美国的Joe Lambert是数字故事研究的先驱之一,也是非营利社交艺术组织“数字故事中心”(CDS,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创立开始,该中心帮助许多人将写作和数字工具结合创作和分享个人故事。Joe Lamber还提出了制作数字故事的七要素:①Point of View(观点);②A Dramatic Question(问题);③Emotional Content(情感内容);④The Gift of Your Voice(声音);⑤The Power of the Soundtrack (效果音);⑥Economy (简洁);⑦Pacing(节奏)。[6]这为数字故事创作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指导,为后续理论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相关论著主要有《Digital storytelling cookbook》《Digital storytelling: capturing lives, creating community》《Story Circle: Digital Storytelling around the World》《Digital Storytelling: How Digital Media Help Preserve Cultures》等。
英国作家、摄影家、教育家Daniel Meadows则是另一位数字故事研究的先驱,他从另一个角度定义数字故事,即來源于心灵的短小精悍的多媒体故事。他认为数字故事就是一种美的表达,随时随地的自由表达,作者表达的不是故事,而是作者本身。其相关论著主要有《Digital Storytelling: research-based practice in new media》《"Capture Wales": The BBC Digital Storytelling Project》等。
埃及南谷大学的教育技术教授AlaaSadik将数字故事定义为一种教学上的信息技术整合工具,它帮助教师为他们的学生建立起具有技术增强型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性、批判性合作性的学习和思考。当师生有意义的使用数字故事等整合技术时,技术才能真正融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其相关论著如《Digital storytelling: a meaningful technology-integrated approach for engaged student learning》等。
美国休士顿大学教育学院教授Bernard Robin是数字故事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先行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对数字故事的研究具有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Joe Lambert数字故事原有的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故事的十要素,即:①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e Story ;②The Narrators Point of View ;③A Dramatic Question or Questions;④The Choice of Content ;⑤Clarity of Voice ;⑥Pacing of the Narrative;⑦Use of a Meaningful Audio Soundtrack;⑧Quality of the Images, Video & other Multimedia Elements;⑨Economy of he Story Detail;⑩Good Grammar and Language Usage。[7]2)他认为数字故事是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工具,利用数字故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其中包括信息素养、视觉素养、技术素养、媒体素养。3)他提出用四步法(包括定义、收集和决定;选择、导入和创建;决定、书写、记录和定稿;演示、评估、创建和整合数字化的故事)以帮助创建、审查和评估数字故事。[8]其相关论著主要有《A powerful technology tool for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Digital Storytelling in Education》《The educational uses of digital storytelling》《Using digital storytelling to create educational projects for diverse web audiences》《The expansion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into content area instruction》等。
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和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Jean Burgess对于数字故事的研究侧重于传播学的角度,他关注数字故事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参与问题,特别关注学习者创建的内容、在线社交网络,以及包括数字故事在内的众创媒体本身。其相关论著有《Hearing Ordinary Voices: Cultural Studies, Vernacular Creativity and Digital Storytelling》《Re-mediating Vernacular Creativity: Digital Storytelling》等。
2.3.2数字故事研究前沿
在CiteSpace中,对文献共引分析后,选择“Finder cluster(一般聚类)”,然后从施引文献的标题(T,Title)中来提取名词性术语对聚类进行命名,提取出国外数字故事研究的8个前沿主题(图6)。从参数来看,modularity(网络模块化的评价指标)值为0.5859,其数值大于0.3,意味着得到的网络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评价聚类效果的参数)的数值为0.6976,说明聚类结果,即数字故事研究前沿具有高可信度。
这八个聚类主题依次为:#0descriptive review study(描述性反馈学习)、#1、technology learning environment (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2ethical complexities educational digital storytelling environment(教育数字故事情境中道德复杂性研究)、#3young adult oncology patient(年轻的肿瘤患者教育)、#4mental health(精神健康教育)、#5collcetive digital storytelling(数字故事集)、#6 digital storycircle(数字故事圈)、#7nursing education(护士教育)、#8virtual pupetry(虚拟技术产物)。基于知识基础,图6表明数字故事研究正朝着积极建构数字学习环境,创设描述性反馈学习方式,关注数字故事内容的集成性、复杂性、多样性方向发展。
3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文献发布的实践、国家、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献和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数字故事的知识基础、关键文献、核心作者、研究的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3.1数字故事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上可以看出,国外数字故事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起始阶段(2004年之前)、发展阶段(2004年—2010年)、成熟阶段(2010年-2015年)、多样化发展阶段(2015年-2018年)
从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发现,数字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相关期刊。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故事研究还涉及传播学、心理学和健康等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中心度。
通过对核心作者、关键文献进行分析得出:虽然数字故事的研究集中于教育领域,但超过50%的核心作者和关键文献并不属于教育研究领域,仅有AlaaSadik、Bernard Robin、Yang YTC三位作者的高被引文献属于教育学领域,意即国外数字故事教育领域研究的知识基础薄弱,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
3.2数字故事促进语言、数学等基础学科教学,提升学生21世纪技能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能有效地增强语言技能以及相关的语言学习技巧。Kim认为,在数字故事中练习第二语学习者的故事时,儿童的叙述会变得更好,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观众意识以及为故事添加更多细节的过程中。ALBANO G(2018)将以PISA评测标准为基础建立的数字故事模式运用到了数学课堂,这种模式既考虑到了故事的教育性,也考虑到了故事的数学情境性。Kouklatzidou(2011)利用项目式数字故事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成绩。在10年级作文课上,CHISHOLM JS(2013)利用数字故事的多模态提升写作和阅读的流畅程度。
互联网+时代,21世纪技能是衡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Bernie Trilling将它概括为7C技能,即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critical thinking)、创造与革新能力(creativity)、合作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cross-cultural)、交流与媒体素养(communications)、计算与ICT素养(computing)、职业与学习的自主能力(career)。[9]首先,从上文中可以发现数字故事的许多高频关键词与21世纪技能要点相同。其次,采用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以学生创作过程的表现和创作成果为中心,学生主体性也因此有了实际的落脚点。第三,数字故事创作过程以个人或团队的情感作为学习情境,综合包含了知识、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境),是一种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采用数字故事的学习过程能够发展学习者21世纪技能。
3.3交互式数字故事兴起与困局
随着数字浪潮的不断冲击,技术、设备的不断出现(平板、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具有传感和交互性的数字故事兴起,其中以严肃游戏(serious game)最为引人注目。相比普通数字故事仅提供学习材料的表征和呈现,交互式数字故事的交互性、虚拟性、沉浸性特点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其对学习者更深层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使得学习者(使用者)在面对非线性的数字故事时,能够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决策;②它使得学习者(制作者)能够创新性的改造原有的内容材料,并创造多种变式。无论是哪一种,这将最终促进学习者(特别是儿童)精细动作技能、想象思维、程序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发展。
从可视化的实现可以看出,交互数字故事在每一次研究时间转折点上都贡献巨大。从一开始的研究非线性文本结构,到目前与虚拟仿真现实相结合,可以说交互式数字故事每次都是站在风口的佼佼者。但交互式数字故事本身并没有得到正视。例如从2004年至2016左右地平线报告从中长期规划到短期规划都提到了教育游戏和教育游戏化,再到如今,教育游戏已经从研究领域走入应用领域。AR和VR更是因其加入非线性交互使得它们在教育教学应用方面获得更逼真的表征和呈现,促进AR和VR真正走向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培养的探讨。但从2010起,交互式数字故事研究发展停滞不前,基本已经沦为陪衬。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教育教学及其研究人员来说新技术门槛较高以及缺乏合理深入应用。国内甚至仅有一篇硕士论文郑隆威(2013)《基于AIR的交互式数字化叙事环境的设计和实现》,并且制作难度较大,难于普及。因此可以说,交互式数字故事走入被他人裹挟的困局,只有深入挖掘其自身特点,交互式数字的才能引发深入思考、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利用交互式数字故事进行有效学习。同时,也要探索在技术上降低门槛,让交互数字故事深度融合于教育和教学。这才能成为交互式数字故事发展的新思路。
3.4 数字故事应用领域拓展:专业教育
从关键词高频分析和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数字故事近几年的应用研究范围不再局限在基础教育或者学科教育中。长期以来,专业教育难以为学习者提供实践体验性的职业情境(特别是医学的临床、教师的真实教学经验)。通过制作与专业内容相关的数字故事,学习者从被动接受者到媒体内容的积极制作者,再到学习的积极主动加工者,使得学习者能够对专业学习和职业认同感产生影响。Starcic,AI(2016)认为,职前教师制作数字故事或多模式设计是以往没有的经验,可以视为一种新的实践。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结合数字故事的综合教学方法,能够塑造学生的社会身份和構建知识的策略和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因此,专业性较强且人文关怀较为丰富的职业更需要在专业教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这样的实践学习。
总体而言,近20年的数字故事研究从起步到发展成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文献。第一,各国教育研究者对数字故事在第二语言学习、写作阅读学习等学科学习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数字故事有利于学习者21世纪技能的发展,但鲜有研究者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第二,数字故事的研究范围已经外延至专业知识领域,例如专业教育领中教师的职前教育,研究者们关注专业学习者获得社会认同和情感关怀,但基于利用数字故事培养职前教师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有体系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第三,交互式数字故事研究由来已久,但进程缓慢,如何顺应当前技术发展或者寻求较成熟的应用模式,这些都待进一步研究。
3.5 對国内数字故事研究的启示
在此建议,今后国内数字故事的研究应高度重视数字故事研究与教育教学基础理论深层次结合。不仅要将数字故事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工具,还应完善数字故事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其次,还应重视交互数字故事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提升交互数字故事发展空间,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最后,构建数字故事在专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以此提高专业学生在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29(5):111-111.
[2]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5-76.
[3] 尹相旭, 张更平. 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09, 28(11):1-4.
[4]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5]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6-127.
[6]Lambert J. Digital storytelling:capturing lives, creating community[M].Routledge, 2013.
[7]Bernard.Robin. Digital storytelling: A Powerful Technology Tool for the 21st Century Classroom[J].Theory Into Practice,2008,47(3):220-228.
[8]Alaa Sadik. Digital storytelling: a meaningful technology-integrated approach for engaged student learning[A].Robin,B. Educational uses of digital storytelling[C].USA:University of Huston,2005.
[9]Bernie Trilling and Paul Hood.Educational Technology[M].19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