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18-01-04陆黎
陆黎
摘要:该文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分析了普通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培养、课程嵌入、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8-0151-03
1 引言[1]
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促使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发生变革,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以及创新性思维,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亦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的是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学生,所以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备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水平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能够保证大学生拥有一定的动手实践机会、并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2014年恢复招生的专业,主要方向为网络安全方向。2015年,申报了江苏省计算机类(本科代码0809)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嵌入式”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共享资源,联合培养学生,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实习就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本文以金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 专业建设背景与人才定位
2.1 建设背景
在申报计算机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聘请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从政策背景,区域规划及人才需要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论证。
1)政策背景
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2015年6月,教育部将“网络空间安全”定为一级学科;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网络强国战略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传统计算机行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和生命。
2)区域规划
2015年,江苏省制定“十三五”信息安全产业规划,实施“互联网+”计划,推进智慧江苏的建设,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目前,江苏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目前已跃升至全国第四位、省区第二位;同年,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江苏分中心成立。这些信息表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应该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与区域规划一致。
3)人才需求
我国两千多所高校,其中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只有100多所,其中硕、博点不到40个,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上百万,很显然,每年我国信息安全毕业生培养远不够市场的需求,尤其专业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短缺。因此,在我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合理的,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2.2 人才定位[2]
1)与普通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区别
普通本科譬如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类的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面向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应用型本科(一般为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计算机相关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计算机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计算机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则是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计算机专业的多种职业岗位的要求,再加上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来组织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条件构建理论基础,目的使学生掌握实践技术并能熟悉相关操作规范。而应用型本科要求理论基础相对于高职院校要宽厚,适应面较宽,层次较高。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能力结构定位,确立本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为主线。以质量为根本,以措施为保证,以需求为动力,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1实现“校企融合,实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成功办学的前提和标志之一。我专业坚持以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方針,以实现“校内实训企业化,校外实训岗位化”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
首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环境工作环境中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项目引领和毕业设计等形式,让学生提前熟知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与江苏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嵌入式合作协议。天创公司为我专业提供实践平台、实践项目、网络资源,与我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
3.2打造“专兼结合、校企互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师资队伍的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质量 [3] [4]。在打造双师型队伍方面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1)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参与项目设计及实验调试,提高教师的研发技术及实践能力。
2)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经过多伦培训,多名教师可获得行业或职业技能的认证,以此来强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聘请知名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授课,指导实习,指导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做好领头羊,并定期开展学术讲座。
3.3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岗位紧密对接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应用型本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5],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有机结合。
课程设置与企业交流对接,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嵌入企业课程,这些课程全部由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授课,保证授课的质量。图中带*的课程为企业嵌入课程。
3.4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单元实训为基础
单元实训主要是服务课程,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以仿真、单元实验等方式实施。
2)以阶段实训训练专业技能
阶段实训的主要以课程设计、集中性实训、校企合作项目和课程项目等方式呈现,以体系化的内容、完成小型的任务和产品的方式实施。
3)以项目实战提升岗位技能
为实现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有机对接,同时提升基础实训平台和专业实训框架服务岗位和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水准,建立以企业环境甚至真实的职业环境为依托的毕业实践环节。以丰富实训的形式和手段,完善实训体系,也同时顺应学生学习实践到岗位的变化路径。
4)以毕业实践强化职业素养
毕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岗位,进而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以顶岗实习和准入职等方式进行,完全以一个职业人的心态、方式和形式完成企业真实岗位的各项任务。
3.5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为保证嵌入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我专业建立了的以行政领导负责,团队负责人和教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全面监控立体式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通过走访现场和网络渠道定期进行人才需求调查,确定专业的核心就业岗位和迁移岗位,围绕岗位进行课程优化,强化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和可行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小组,一般由专业负责人、高级职称、以及企业专家组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他们对教学质量全面监控,包括教学过程、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跟踪检查,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成立教学督导小组。通过公开课、随机听课、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网络评教等形式保证教学过程的有质量的运行。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均达到了优秀水平,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 结束语
基于嵌入式校企合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自我探究的过程。需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课程和师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
參考文献:
[1]杨德广. 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1.
[3]范新灿,等 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16.
[4]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4(4):9.
[5]徐理勤,顾建民.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9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