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法颁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问题的探析
2018-01-04王曼宁
王曼宁
摘要: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为背景,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探讨,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如何积极推动实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公共图书馆法;地校共建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8-0082-02
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图法》)中第四十八条提出: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法规中的措辞由草案中的“鼓励”变成了支持,引发学界和社会公众对于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对外开放这个热点问题的新一轮讨论。
1 高校馆开放的有利因素
1)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但现有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馆藏资源有限,很多专业书籍缺少甚至缺乏,不能满足人民需求。高校馆馆藏丰富,图书质量高,更新速度快,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齐全,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令象牙塔外的普通民众心向往之,但却存在大部分图书流通率低的问题[1],造成了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将高校馆对外开放,既满足了社会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提高了高校馆的图书利用率。
2) 高校馆是由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拨款建立,而政府拨款来自国民税收,因此高校馆天然具有公共属性,理应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且,高校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其图书馆一般是该地区最大的文献信息中心,将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服务社会、回馈地方、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体现。
3)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馆在开放时间上可以互补。每逢寒暑假和周末,公共图书馆涌入大量中小学生,远远超出了其接待能力,导致馆内拥挤不堪,很多读者没有座位,只能席地而坐,还经常出现借不到书的情况。而高校馆正好相反,寒暑假大学生离校返家,图书馆人数骤减,此时将图书馆开放,可以分流大批读者,将显著减轻公共图书馆的压力。
4) 英美德意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馆几乎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日本和韩国的大学也有许多高校馆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1。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文化开放、文化共享的良好风气。
2 高校馆开放的不利因素
1) 高校馆的资源日趋紧张,难以分担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国际图书馆学统计标准(ISO2789-1974(E))将图书馆分为6种类型,国内图书馆学对于图书馆的分类有的分为9种,有的分为11种,这些分类方法都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进行了区分,每种类型各有其对应的功能和服务的读者群体。这说明高校馆的定位和建设目标本就和公共馆有所区别,其主旨就是为了服务高校师生,所以其建设经费、馆舍面积、藏书量、座位数、工作人员都是按照学生人数配备的。随着近些年扩招,早年间建立的图书馆的空间和座位数十分紧张,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图书馆座位数5851个,但在校学生3.6万人,平均每6.15个学生才拥有1个位置,还没有算上近两千人的教职工。近年来国内高校学生早上5点就到图书馆门口排队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尤其是每学期开学初和考试月的时候,更是一座难求。面对占座之风盛行,各高校想尽办法,如北京邮电大学推出了抽签选座2,每个班级只能分到4至7张不等的号码牌,华南农业大学想出了采用图像识别基数来控制座位余量的办法3,高校馆座位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如果没有改变目前资源紧张的现状,贸然向社会公众开放,恐怕会扰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师生与公众之间的矛盾。
2) 高校服务社会,应该做的是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用培养人才,建言献策,攻克科研难关等方式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出让资源。国外高校馆的开放,是建立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合理分布的基础上的,主要是作为公共馆体系的补充而存在。美国每近1.3万人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每近1万人拥有一家,德国是6600人,芬兰是5000人,瑞士3000人。而我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发布的《2016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情况》指出,2016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共计3153个,平均每43.85万人拥有1个。可见,国外高校馆的开放,是在公共图书馆能基本满足大部分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而进行的4。其实我国公众的最根本的需求是没有地方看书,应该做的是加强公共馆的建设,着力于完善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一般来说,高校所在地區的城市较发达,通常是有公共图书馆的,而亟待填补的是“边远穷”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体系,这些地方没有什么高校,基本的公共图书馆也很少,即便开放高校馆对他们来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反而会加剧地区文化不平衡的现象。
3) 高校馆的馆藏结构与公众需求不一致,主要是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书籍,大众文化类的刊物和书籍较少,也没有幼儿读物、青少年读物和中小学教材教辅。高校馆寒暑假实行轮休制,以保证其馆员法定的寒暑假期,因此在寒暑假期间的人手本就比平时较少,若此时还要对外开放,人手不足是个大问题,对于管理也是一大挑战,在校学生不归还书籍的话将影响毕业,而对于普通公众却没有约束机制。另外,在数字资源方面也面临知识产权问题,大多数数字资源在购买时都有约定的最高下载次数,不能无限制的传播。
4) 安全和秩序问题。高校馆除了图书借阅功能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学生自习的场所,学生除了上课之外都泡在图书馆里。有些高校结构紧凑,往往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如果图书馆对外开放却不开放校门门禁,那么就变成了一个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如果开放门禁,那么教学场所和生活场所一览无遗,学生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近些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令人担忧。此外,许多大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依山傍湖,有些本身就在景区附近,一旦向公众全面开放,可能会成为许多旅游者“打卡”的地方,影响正常学习秩序。
总而言之,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的,但面临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该积极准备,早做部署,而不是被动应对。《公图法》虽然明确了支持高校馆对外开放,但未能具体到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和开放时间。因此政府、高校自身、社会公众都要认识到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对其中的困难要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但不可操之过急。整体来看,我国依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发力,共同构建和谐友好、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文化共享氛围,才能持续推动高校馆对外开放。
1) 既然从法律层面上支持学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那么政府(主管部门)就应该统筹规划,从制度上保障,从经费上支持,从国家层面调整目前图书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的现状。理顺公共馆与高校馆的关系,出台高校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目前高校馆的经费来源于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的专项经费,经费支出主要依据学校规模和学生数量,如果面向公众开放,肯定需要政府给予稳定有力的经费保障。
2) 政府牵头,探索地方与高校共建图书馆的模式。如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还有美国圣何塞大学,也是城市和大学合作共建图书馆的典范。图书馆的轴线上有一个长廊,一侧大门通向市中心,另一侧通往大学校园,民众和学生分别可以从两侧进入图书馆。任何一个圣何塞市民都可以办一个图书证,免费进入图书馆阅读、查询资料。我国也有一些优秀案例,比如,2001 年投入使用的山东聊城大学图书馆属于校地共建图书馆,运行模式为“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仅 2012 年就为该市社会读者办理借阅证 1386 个,提供图书借阅服务 6763 册次,报纸、期刊查阅服务 2865 人次,电子资源查询服务 1106 人次。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是宁波市教育局的直属单位,同时又是宁波市第二图书馆、宁波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宁波市红领巾图书馆、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和鄞州区图书馆,六馆集于一身,是为宁波市民和大学园区各校师生提供教育、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为全市儿童提供阅读活动和教育培训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2003年12月28日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占地面积为5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8600平方米,总投资近1.4亿元,为宁波市八大文化设施之一。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地校共建图书馆模式。
3) 确保师生优先的基础上研究对外开放详细方案。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保证本校师生教学科研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仔细研究方案,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争取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用率最大化。
(1) 扩建高校馆馆舍,增加阅览室数量和座位数;建立专门的学生自习室,分流一部分学生,减轻阅览室压力。
(2) 将馆藏图书进行分类,分为可供公众借出图书、可供公众在馆阅览图书和不可供公众借阅图书。
(3) 分区开放。设立社会公众专门借阅区,采用门禁刷卡的方式,区分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进入的区域。社会公众专门借阅区主要陈列的书籍为大众文化类书籍,如果有其他特别的需要,可在网上查询所需书籍后,提前预约,在专门窗口凭借阅证取书。
(4) 细分对象。面对中小学生,可以定期组织集体参观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感受文化氛围,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激发他们对象牙塔的渴望。面对本地区的中小学校教师,主要是提供专业知识支撑,经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衔接可以适当发放读者证。面对社会公众,可以率先寒暑假期间搞主题开放日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可以搞主题开放周等活动。
(5) 探索建立信用制度。使用身份证实名认证和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管理,还可以引进支付宝蚂蚁信用分等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信用评分体系。
(6) 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以解决高校管理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让读者成为志愿者,按照服务时间长短可以给予不同的借书权限。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正如“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一样,高校馆开放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公众可以多借几本书。高校开放图书馆最终的目标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爱智求真、终身学习的氛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 陈枝清.日本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及对我国的启示[J].圖书馆建设,2008(9).
[2] 叶华清.地方高校馆向社会开放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 金文花,党跃臣.韩国高校馆在社会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解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11):82-85.
[4]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245-249.
[5] 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99-103.
[6] 北邮“抽签”定图书馆座位.http://www.c114.com.cn/news/80/a588846.html.
[7] 林伟森,吴茂勋.基于图像识别的高校馆座位余量的分析与发布[J].计算机时代2015(4):35-37.
[8] 朱丹.关于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的理性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66-167.
[9] 韩宪英.美国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108-109.
[10] 孙华玮.校地共建图书馆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践探索:以聊城大学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3(2):55-58.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