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程序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2018-01-04李文全徐素萍
李文全 徐素萍
摘要: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项目式和案例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通过程序设计在线评判系统,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编程能力。通过课程网站和在线测试系统,丰富了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0-0176-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1]。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训练基本程序设计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奠定良好基础。在传统的以语法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中,常出现学生上课能听懂,却无法独立编写程序,动手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而该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因此,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当前专业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2]。主要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高中阶段甚至更早时间就已学习过C语言,如在上大学之前参加过中小学信息应用技术大赛的学生。这类学生在大学学习时,认为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已学习过,经常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旷课。而大学的教学要求与高中阶段是有较大的不同,最终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期末综合考评时,常出现不及格的现象。第二类学生是高中理科基础好,虽没有接接触过C语言,但他们接受能力强,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上机能独立设计与调试源程序,能按正常教学进度学习。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期末综合考评时,表现优秀的基本是第二类的学生。第三类学生是基础差,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部分学生学习吃力,难以跟上正常教学进度,上机实验无从下手。相比已接触过C语言的同学,理论与实践学习存在差距,使得他们对课程缺乏学习自信。
2)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3]。在课程设置上,C语言的实践学时与课堂理论学时应达到1:1,使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检验理论学习的效果,通过实践培养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实践学时得不到保证。并且受实践条件限制,学生编写的程序无法检验其正确性,程序错误得不到老师的及时解答,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能按时完成实践任务,导致上机实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获得实用学习资源有限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以惊人速度在增长,使得学生在网络中搜索学习资源时,往往是得到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甄别有用的学习资源。而且网络中很多资源是必须注册付费的,使得学生望而却步。同时,学生在理论学习与程序编写过程遇到问题时缺少信息交流平台。
因此,笔者秉承应用型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际,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考核评价方面展开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 改革探索与实践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基于项目式和基于案例式的混合教学模式。
1)基于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鼓励学生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以项目需求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学生通过项目主动学习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4]。基于项目式的教学是属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曾接触过C语言的第一类学生。通过工程项目,将课程知识点蕴含于项目的各阶段中,驱动学生以阶段性需求为目标,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探寻解决方案。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项目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项目。应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目标要求选择难度适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容易接触的工程项目。如果项目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完成,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如果项目难度过小,达不达训练的目的,也无法激发学习动力。选择好项目后,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功能模块,使每个功能模块都包含大部分的知识点。
第二阶段为学生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每组人数4-7名,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长必须是曾接触过C语言或接受过培训的学生。组长的职责是负责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小组成员间的任务安排,并定期向老师汇报进度;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开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既锻炼了学生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阶段是为项目实现。由于普遍存在急于看到项目成果的心理,导致学生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学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和课本,将主动地去图书馆翻资料,到网上找资源。学生带着项目需求学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完整项目的开发,将课程知识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教师主要工作是为学生提供建议;帮助学生修订计划;协助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难题;监控项目进度。
第四阶段为项目评价。当临近学期期末,需要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评价。组长展示作品并汇报项目总體情况、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收获等内容;小组成员汇报个人任务、个人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内容。教师根据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对于完成较好的作品应当表扬与鼓励,并引导参加学科竞赛。对于存在缺陷的作品,针对不足提出完善建议。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平时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