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空间发展探究
2018-01-04范轶倩刘聪胡剑锋
范轶倩 刘聪 胡剑锋
摘要:以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阐释,提出传统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所共融的特征,即:民族共享性与时代外享性的文化特征。基于太极拳“文化空间”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传统太极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状进行思索与分析,认为传统太极拳文化在面临全球化的境遇中,应当避免“本土化”和“西式”体育文化的冲突,通过社会群体对传统太极拳文化“边缘功能”的再认识,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文化创新的自觉。
关键词:传统太极拳 文化空间 边缘功能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15-04
1 前言
传统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根,是建立在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洽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诸多学科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并且在不断的积淀中形成一种极具象征性与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模式。现如今,在太极拳文化全球化的尴尬和失语中[1],传统太极拳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本土化”嘲互斥的危机,该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民族与世界、取舍与保留的文化空间中寻求发展和创新?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太极拳的共融性
2.1 民族内享性——太极拳文化的传统特征
所谓传统太极拳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3]而传统太极拳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太极拳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体现出来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如“阴阳、八卦、天人合一、气、五行、太极”等,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性色彩。从文化的民族性来看,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太极拳是由社会个体与客体在社会实践中相互作用而成的产物,而在这种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创造个体与之所处的地域、人文环境是存在民族间的差异的,不同环境中的文化主体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即文化内部成员之间的共享性。
“一个民族共同参与、享受一种文化制度愈是久远,接受这种文化制度的社会化也就愈深刻,因而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也就愈强烈,也就愈具有民族性。”[4]中国传统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从技术的形成到文化的升华历经渊源,古代唐文宗时还把“裴旻剑舞”与“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由此可见传统太极拳是在中国地域内的人民为满足自身需求,通过内部成员的文化互动与传播而形成的民族成员间共同分享的文化模式,而這一文化模式的“母体”[5]——中国,必定孕育出的是具有特定民族共享性的传统太极拳文化。
2.2 时代性——太极拳文化的现代特征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文化之所以发展和传播,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上的某种需求,所谓系统,指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构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而“文化系统是由于不同地域、民族、风俗等条件形成”。[6]从这一视角切入,传统太极拳的传播是具有系统性的技术与文化形态的传播。从传统太极拳的技术层面来看,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隐含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形式,而太极拳运动的国际化发展实质是不同身体文化的互动”,[7]世界各族通过身体文化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共同的需求,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体现出这一身体文化的人类共享性。从传统太极拳的文化视角切入,传统太极拳从古至今经历了物质文化的累积、行为制度文化的规范、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由实物创造到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所体现的是人们具有时代性的价值观追求,从而形成不同阶段和时代所具有的文化形态。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太极拳只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传统太极拳文化则是世界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传统太极拳通过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累积所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时间性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背景的转换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体现出时代性文化功能和文化特征,使得传统太极拳被世界舞台所接纳,获得不同民族人们的文化认同。
3 传统太极拳文化空间现状
传统太极拳是一种必须依赖主体、环境等相应载体而存活的一种技能,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表现出来的文化人类学特征,太极拳“文化空间”可定义为: “是指某个集中展示太极拳文化活动或太极拳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太极拳文化有关的一段时间。”[8]在传统太极拳文化空间中,这些文化活动、文化元素等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则令人担忧。
3.1 “本土化”发展空间的文化诉求
文化的“本土化”涵义有两种:第一种指异国文化经传播到本国后被改造后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和状态的文化;第二种指生长于本民族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和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状态。就第一涵义而言,传统太极拳“本土化”发展空间受到的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及影响,“上肢与下肢的分化,导致了人的身体性文化活动的两种类型:一种主要是人以自己的肢体活动对外界环境的改造,另一种则主要是人以自己的肢体活动对自身空间位置的改变。”[9]传统太极拳则是在一定空间结构下肢体的合理运动,它并非只是肢体的运动,而是在特定文化空间内的文化特征与内涵展示。自古以来东西之间就存在一定差异,这不仅表现在地域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的问题上,更表现在不同社会所塑造出的社会文化差异上,而这些差异正是传统太极拳在西方发展的不利因素。当传统太极拳的技击性遭遇西方体育的惊险刺激性时,传统太极拳应当选择抛却武技的技击与功能价值,去附和西方视阈下的现代化体育模式;还是应当选择保留自我,将传统太极拳的“乌托邦”守护到底?
“文化本土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孤立和隔绝不是引向文化对抗就是引向文化衰微。”[10]当代中国太极拳,从技术层面分析,大致是由以争分夺牌为主旨的竞技太极拳和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太极拳两大系统所组成,如果说传统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的根,那么竞技太极拳则是枝。从文化“本土化”的第二涵义来审视传统太极拳文化空间的发展,是受到本土竞技太极拳的影响,现下竞技太极拳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其具有的竞技太极拳发展模式在我国太极拳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作为中国太极拳的根,在面对竞技太极拳咄咄逼人的壮大趋势下,必须寻求传统太极拳发展的文化空间,在其原有的文化模式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在传承中创造新的“文化圈”。
3.2 社会群体对传统太极拳文化“边缘功能”再认识
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洛夫斯基认为: “文化的产生来自于‘文化的手段迫力,它从物质与精神方面来满足人类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11]传统文化的边缘功能是针对于太极拳技击功能而言的其余功能总和。“太极拳以搏斗,如擒拿、散打、空手夺械等和竞技格斗,如搏击、散打、拳击、摔跤等形式得以广泛采用。”[12]在21世纪,传统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民间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以武健身、以武获得美的享受、以武会友、以武展现民族气节等习武风潮使得传统太极拳被社会群体所认识和接受。而传统太极拳的“边缘功能”也得到社会群体的再认识,如太极拳与戏曲的融合、在影视中的文化体现、在舞台上艺术性的展示表演、跨国界文化交流等方面,它都作为一种厚重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展现,是传统太极拳在文化全球化潮流中边缘功能的体现。
传统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正是“主体人与客体世界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13],而文化本身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第一性(心理和生理的)与第二性(纯精神的)而存在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理性行为,能通过思维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予以分析、归纳,最终上升为对客体对象日益深刻的认知和把握。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第一性,从而逐渐形成传统太极拳文化的累积过程,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累积的量变转化为质变,在以传统太极拳技击功能为主的基础上,对其所附带的“边缘功能”进行再认识和创新。
3.3 传统太极拳文化在自我认定过程中的扬弃
传统是有时间概念的,历史的事物到今天被认为是传统的,而今天的一切事物到了若干年后又被认为是传统的。传统太极拳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为达到完美的技击水平而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它所蕴含的的丰富哲学、美学意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财富。因为历史具有“涤荡性”[14],因此传统太极拳文化在其累积的过程中必然保留其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内容与核心,摒弃原有文化体系中价值功能偏低的文化内容。因此,传统太极拳作为中国太极拳的根,我们必须要有寻根的意识,尽量按原貌保存、保护,并在寻根朔源的过程中进行再创造。
“文化的自我否定意味着文化的创新”。[15]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抛弃原有的文化认知,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如狩猎武器的不断更新,代表人类文化的文字符号形成,乃至传统太极拳套路“谱”的出现,都是文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质变。当然,传统太极拳之所以成为传统,是文化的保留和继承所形成的,当传统太极拳文化在扬弃与保留的问题上进行抉择时,就是传统太极拳实现创新的时机。传统太极拳为了自身生存空间与文化系统更新,不得不仔细甄别、合理取舍,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淘汰与时代不相符合、技术不够精良的技艺,保留适用性强的优秀拳种,将传统太极拳的师承制度发展起来等。
4 文化迫力诱导下的生存之道
传统太极拳创新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在其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联系的因素和辨证关系,这些因素和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将发生一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引起传统太极拳创新的因素大致可视作文化的手段迫力,即“文化迫力”。文化迫力又分为基本文化迫力与派生文化迫力[16],二者皆是人类实现文化创新的原始动力。
4.1 自然文化与人文社会的协作创新
基本文化迫力是文化创新的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动力基础,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生存面临恶劣的环境,一方面需要依靠搏斗技藝抵御猛兽的袭击,另一方面需要开启智力发明工具以辅助自己对抗大自然,这就促进了与太极拳相关的技击层面与文化理论的形成。传统太极拳的技艺是人类与大自然互动形成的一种技能,人类通过对生活形态的技击动作进行写实与美化加工后的处理,从而把生活中的自然之形变为程式化的艺术之形。传统太极拳在技艺上从最原始的“一击一刺为一伐”到如今“枪似游龙,棍若雨”多元化,理论上从“攻其不备乘其不意”的口头谚语发展成为“拳谱、纪要”等具体形式的文化符号,传播方式上从“独门单传”到“师承制”的社会传承,都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体现出文化创新的首要前提,即:文化的互动。
太极拳作为东方身体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农耕文化从自然到社会的长期“适应”过程。通过文化适应,形成了与传统太极拳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即包括传统太极拳的具体“文化资本”[17]——技艺拥有者者,客观文化资本一太极拳器械等与太极拳相关的一切事物,体制性的文化资本一太极拳流派,这一形成过程恰好是我国太极拳文化的三大层次,即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和谐互动的过程中满足自身需求,在物化社会后期寻求精神文化的规律是文化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4.2 民族共享性的和谐发展道路
传统太极拳和竞技太极拳是都一脉相承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18]如果把中国太极拳比喻成一棵树,那么传统太极拳是这颗树的根,竞技太极拳则是树的枝,只有根的愈发牢固,才会有树的枝繁叶茂。从竞赛或演练要求来看,传统太极拳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技击性、内倾性、竞艺性;而竞技太极拳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更侧重于竞技性和规则性。如果说传统太极拳体现的是太极拳技术中精、气、神的内蕴,那么竞技太极拳是为了迎合竞技需要而强调立体技术的高、难、美、新。“太极拳的变革是现代基础上的传统延续,”[19]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太极拳传统,而太极拳传统具有内隐性,它使传统的太极拳文化持续潜藏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价值观念等内在方面,并在特定的行为实践中体现出来。如今的竞技太极拳“唯技术论”是我国传统太极拳与西方体育的结合,它虽然可以视作现代太极拳的自我改革与发展,但是却忽略了传统太极拳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竞技太极拳相较于传统太极拳,无论是从人才后备、传习模式、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竞技太极拳也存在练于“形”而忘与“神”,以至于忽略太极拳与生俱来的技击本性,出现“技击虚构”“快餐式”太极拳套路的误区;而传统太极拳也不应一味的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式的闭关锁国状态。应在和谐发展的原则下,传统太极拳保留自身民族特色与文化特质,采取主动方式的支持和配合竞技太极拳的发展,利用竞技太极拳之路打开太极拳世界大门,用以带动传统太极拳的发展。
4.3 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文化自觉
西方体育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并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现代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是其典型代表。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它以不可遏制的速度席卷和更新着整个世界的体育面貌。而中国传统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逐渐发展走向成熟的民族体育运动,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形成背景的极大不同,自然形成了两者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传统太极拳对外传播上的障碍。所以,作为文化主体的我们,在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难题时,应理性思考,克服“文化惰性”,通过理性的文化自觉能力,为传统太极拳文化的发展负责。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任何一个种族,防卫御敌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应当说技击之术不是一个国家、民族所独有的。”[20]而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理性的文化认知,是相对于非理性、盲目、情绪化等文化认知状态而言的。在一定社会中,文化自觉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它以观念、意识、认知的形式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21]西方体育文化讲求“个体、超越、竞争”,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讲求“整体、中庸、和谐”。二者有机结合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中国传统太极拳应该打破传统的民族界限和区域隔阂,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显示中国传统太极拳的文化包容力,使传统太极拳在继承中求发展,在“扬弃”中使其得到创新。当然,在全球文化互相交织影响的当下,我们应积极挖掘传统太极拳的精华,保持其本质特色,稳固传统太极拳的根基角色,以确保竞技太极拳迈向国际舞台的步伐。同时,也要用真正开放的态度对新的发展目标保持高度的敏感,通过对传统的超越才可能使太极拳文化更丰富多彩,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5 结语
传统太极拳之所以能称之为太极拳文化,不仅在于它广博的内涵、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在21世纪太极拳文化发展的新阶段,从文化的累积到文化创新的过程,再从文化创新到文化认同的共享,其传统与现代、继承与保留、民族与世界的文化思考,都是新时期太极拳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时代主题。
参考文献:
[1]陈振勇,杜春林.表意主义视域下中国太极拳套路的本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2):69-75.
[2]王广虎,陈振勇,冉学东.中华太极拳发展方向的重申与再释一對中华太极拳“申奥”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张继生,罗孝志,吴天佑.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3):64-66.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2.
[5]吴松,王岗.中国太极拳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之争[J].体育学刊,2007(9).
[6]吉灿忠.太极拳“文化空间”论译[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7]陈振勇,郭志禹.太极拳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2-54.
[8]吉灿忠,邱丕相,李世宏.传统太极拳“文化空间”所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54-56
[9]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5.
[10]向云驹.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N].浙江日报,2009(9):4
[11]周汶.简析功能学派.[2013-01-18]。中国知网.
[12]吉灿忠,邱丕相,李世宏.传统太极拳“文化空间”所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54-56.
[13]温佐惠,陈振勇.21世纪中国传统太极拳“技击本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16-19.
[14]邱丕相.中国太极拳文化散论[M].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9.
[15]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6]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61
[17]戴国斌.太极拳的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
[18]张继生,罗孝志,吴天佑.中国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3):64-78.
[19]郭玉成.传统太极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56.
[20]王 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第1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1]陈振勇.中国太极拳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报,2012(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