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研究

2018-01-04《旅游学刊》编辑部

旅游学刊 2018年12期

《旅游学刊》编辑部

[摘 要]文章通过对2001-2017年间中国作者在旅游类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检索和统计研究,分析发现:(1)近两年来,中国大陆机构作者在旅游类SSCI发表的论文数量增幅明显,逐渐超过中国台湾、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2)大陆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逐渐提升,但与港澳及台湾地区相比仍较低;(3)通过对不同时期论文的关键词分析提取出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发现,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由旅游需求、旅游营销等宏观领域转向旅游者行为意愿、满意度、地方依恋等旅游者行为领域,且对在线评论、社交媒体等在线旅游者行为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关键词]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国际旅游期刊;中国旅游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12-0121-13

Doi: 10.3 969/j.issn.1002-5006.2018.12.019

引言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研究机构的壮大、学者科研能力的提升,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如何客观地评价我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为后继学者们提供更好的借鉴,是当前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较早关注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力概念的是陈钢华、黄远水,他们认为可以从期刊论文数量、被引频次进行测度,并对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与韩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度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1];也有部分学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论文出版指数、国际权威旅游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国大陆的旅游研究文献分析等角度对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或我国旅游问题在国际上的关注度进行了研究[2-5];此外,张凌云等以SSCI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国机构学者发表的旅游类文章为基础,用h指数对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学术机构及作者进行了排序,研究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旅游学术圈中的影响力[6]

学术论文是科研人员展示及传播其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而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寡和被引频次的高低是反映该学者或机构学术影响力的直观且有效的方法之一。S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创建三大引文数据库之一,所收录的文献能全面囊括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本文通过选取SSCI数据库中和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期刊,从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在旅游类SSCI发表的论文数量、引频、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及研究领域的变化。本文是在“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对2001-2012年国内外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载《旅游学刊》2013年第7期,以下简称2013版)”],及“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究——基于2001-2014年中国学者旅游类SSCI论文统计分析”(载《旅游学刊》2016年第10期,以下简称2016版)[2]的基础上,对旅游类SSCI期刊论文的更新数据,旨在了解2001-2017年中国学者(含港澳台)对国际旅游研究贡献的变化趋势,分析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学者研究领域、学术成果影响力的差异及其动态影响因素,希望为中国旅游研究学术共同体,尤其是大陆学者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选刊标准

本研究选取SSCI数据库中与旅游直接相关的22种期刊,涵盖酒店、游憩、地理、经济等领域。为统一数据来源,参照SSCI默认分类库选刊,《乡村研究杂志》(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国际遗产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和《服务业杂志》(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等其他SSCI与旅游相关的期刊在本研究中不涉及。截至2018年3月,共选取酒店、娱乐、休闲、体育和旅游类(hospitality, leisure,sport&tourism)期刊43种,其中,体育运动类期刊21种;2017年有影响因子的旅游类SSCI期刊为22种(图1),其中,《目的地营销与管理》(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和《旅游者研究》(Tourist Studies)为2015年新人选SSCI库的期刊,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在2013版和2016版两篇文献所选取期刊的基础上,加入这两本期刊论文,进行综合分析。

1.2检索统计方法

以Web of Science( SSCI)数据库中作者机构地址(含“China or Taiwan”)、发表年代“2001-2017”,在上述22种SSCI收录的刊物中检索出共2503篇文献(检索日期:2018-03-17),文献类型包含期刊文章( article)、书评(book review)、编辑资料(editorialmaterial)或研究笔记(research note),不含更正( correction)。检索结果除了包括文章作者、标题、发表时间、作者单位和关键词外,还包括截至检索日期的论文被引频次。本文界定的中国旅游研究者特指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机构的学者,不含在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1.3关键词分析方法

将检索文章的关键词通过内容挖掘系統的ROSTCM 6的文本处理工具进行分词处理,得到系列关键词,保证英文词组的完整性,提取出高频关键词,剔除中国(China)、中国香港(Hong Kong)、中国台湾( Taiwan)等地名和极高频次关键词,如tourism(旅游)、development(发展)、hotel/hospitality(酒店/住宿业),合并同类关键词,如将satisfaction(满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顾客满意度)和tourist satisfaction(游客满意度)合并为touristsatisfaction(游客满意度);在ROSTCM 6词频分析模块和Excel中进行词频分析,从而分析论文研究主题变化的趋势。

2 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学术成果分析

2.1中国作者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变化

2001-2017年22种期刊的刊文总量为14817篇,其中,中国作者共发表2503篇,占刊文总量的17%。其中,中国大陆机构作者发表563篇,占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22%;中国香港和澳门机构作者发表797篇,占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32%;中国台湾机构作者发表750篇,占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30%;其余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国外机构。从时间维度上看,自2008年SSCI数据库旅游期刊种类由11种扩增至20种,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由2007的32篇增至2008年89篇,增幅达178%;2008-2012年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2013-2017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总数量增长率逐渐放缓,平均年增长率为10%。

大陆机构作者发文总量、独立发表论文的比例逐渐提高,但论文被引频次与港澳及台湾地区相比总体偏低。自2014年起,大陆机构作者发文量增长迅速,由2013年的48篇增至2014年79篇,增幅达65%,并在2016年达到109篇,首次超过台湾、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占2016年中国作者发表旅游类SSCI论文总量的31%:2001-2017年间,中国大陆机构作者的563篇SSCI旅游期刊论文中,共有221篇为大陆作者独立发表,其中,2001-2013年期间有61篇为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仅占总发文量的5%:2014-2017年已有150篇(11%)为中国大陆作者独立发表,其余均为与港澳台或国外机构合作完成;2001-2017年间,被引频次≥19的期刊文章中,34%来自港澳机构作者,32%来自台湾机构作者,12%来自大陆机构作者,而被引频次≥50的期刊文章中,34%来自港澳机构作者,36%来自台湾作者,仅有7%来自大陆机构作者。

22种旅游类SSCI期刊可分为以下6类:(1)综合类:ATR、JTR、IJTR.JHLSTE、CIT、TS;(2)旅游管理与市场营销类:TM、JTTM、JDMM;(3)酒店(接待业)类:IJCHM、IJHM、JHTR、CHQ;(4)游憩休闲类:LS1、LS2、JLR;(5)区域性旅游类:SJHT、APJTR;(6)旅游学及其分支学科类:JST、TG、TE、JTCC。对不同期刊、不同地区作者的发文数量分析发现(表1):2001-2017年间,中国作者发文量top3期刊分别依次为TM(481篇)、IJHM(356篇)、APJTR(270篇);基于每种刊物2001-2014年间刊发论文总量,中国作者发文占比超过20%的期刊依次为APJTR(52%)、JTTM (35%)、IJHM (29%)和IJCHM(23%)。母语是非英语的中国学者在国际英文旅游学术主流刊物上发文的占比逐年提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学者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这些论文大多是集中在近几年发表的,从整体上看,被引频次仍不如港澳台地区的学者。

2.2被引频次分析

2001-2017年被引频次前10位的论文全部来自TM,该刊在旅游学术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其中,香港理工大学罗振雄(Rob Law)与合作者的信息技术与旅游管理进展的相关研究被引频次列首位(被引736次)[9],台湾陈劲甫(Chen Ching-Fu)等关于目的地形象与评价性因素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的文章被引479次[10],香港理工大学的宋海岩与英国萨利大学合作者李刚的旅游需求模型和预测的综述研究被引412次[11](表2),大陆作者被引频次在19次以上的共有116篇(表3)。

2.3论文研究主题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框目的单词或词组,是学术论文的重要主题词之一。可通过关键词所代表的研究主题,透视研究领域热点、变化趋势,跟踪前沿主题等。分别提取2008年之前、2009-2012年、2013-2014年和2015-2017年4組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4组高频关键词(表4),从其变化可以看出:2008年之后,中国作者的旅游研究总体从宏观转向微观;由旅游预测、旅游规划等转向旅游动机、旅游者满意度、地方依恋、旅游者行为意愿等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遗产旅游、可持续旅游及目的地形象成为新的研究热点。2013-2017年间,随着旅游与互联网结合程度的逐渐加深,“在线/社交媒体”“信息技术”“在线评论”“内容分析”等成为高频词,对在线旅游者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3 结论

通过对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持续研究,在2013版和2016版分别检索的932篇( 2001-2012年)、549篇(2013-2014)论文基础上,又增加检索了2015-2017年SSCI数据库共22种期刊上中国作者发表的1022篇论文,经研究得出下列几点结论:

(1)随着SSCI数据库旅游期刊种类的增加,中国作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越来越多,其国际影响力正在逐年增加,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旅游学者,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上都较为突出,在国际旅游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大陆机构作者在发文量上突飞猛进,并自2016年起超过了台港澳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2)从发文总量上来看,2001-2017年,港澳地区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比为32%,大陆作者发表的论文占比为22%,位列第三;从时间上看,自2008年后论文数量增长加速,2008-2012年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2013-2017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总数量增长率逐渐放缓,平均年增长率为10%;从刊物分布来看,中国香港作者在各个刊物的分布较均匀,中国台湾作者则在休闲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大陆作者在TM、APJTR和IJHM发文量较大。此外,中国作者在22种期刊中发文量占比最高的为APJTR。

(3)在中国大陆作者参与的被引频次20以上(前106)旅游类SSCI论文中,有78篇来自中国大陆机构作者,且其中有21篇为大陆作者独立发表,其余均与港澳台或国外机构合作完成;虽然中国大陆机构作者近3年来论文数量有所增加,但与港澳及台湾地区相比,学术机构的贡献度及论文被引频次总体偏低。因此,对中国的大陆机构及学者而言,要不断追踪国际旅游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形成中国学派,在增加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同时提高论文质量,增加引文频次,不断提升中国大陆学术共同体的国际影响力。

由于本文是以特定时段、特定的主题词和分词为检索条件,因此得出的结果可能与一些学术数据库(如ISI Web of Science,Scopus,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提供的论文被引频次结果不完全相同。本文侧重于作者发表的旅游类论文,有专业性的要求限制,是从旅游学术共同体的视角来评价。

此外,本文是以作者机构包含China或Taiwan为条件来进行搜索的,不包含中国留学生以海外机构为地址而发表的文章,这些留学生的署名机构单位名称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同时,也为了保证与2013版和2016版在统计口径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Chen Ganghua, Huang Yuanshui.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of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ways ofimprovement[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5): 91-96.[陈钢 华,黄远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 [J]旅游学刊,2008, 23(5): 91-96.]

[2]Dai Weimin.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J]. 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 (1): 111-118.[戴维民.中国学术期刊国 际影响力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111-118.]

[3]Yu Xinli.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J].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4, 12(1): 49-54.[余新丽.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 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 12(1): 49-54.]

[4]Liu Xiaomin, Cui Jianying, He Lina.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per: Tak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 an example[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2, (12): 77-80.[刘筱敏,崔剑颖,何 莉娜.国际合作论文中机构贡献度分析--以中国科学院为 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 (12): 77-80.]

[5]Yang Hong, Brunt P A preliminary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a's tourism studies in foreign journals from 2000-2010[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1): 89-95.[楊红.Brunt P. 2000-2010年中国 旅游研究国外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初步[J].旅游学刊,2011, 26 (1): 89-95.]

[6]Zhang Lingyun, Jin Jie, Huang Yuting, et al.The output and impact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cademic papers of scholars from Chinese Mainl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papers from 2001 t0 2014[J]. Tourism Tribune, 2017, 1(3):8- 38; 120. [张凌云,金洁,黄玉婷,等,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学者国际旅 游学术论文产出和影响评价--基于2001-2014年SSCI旅 游论文统计分析[J].旅游导刊,2017, 1(3):8-38; 120.]

[7]Sun Yehong, Wei Yunjie, Zhang Lingyu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mpact of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A review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SCI tourism articles from 2001 t0 2012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7): 118-122.[孙业红,魏云洁,张凌云.中国旅 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对2001-2012年国内外旅 游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J].旅游学刊,2013, 28(7): 118-122.]

[8]Zhang Lingyun, Jin Jie, Wei Yun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a'S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SSCI papers of Chinese scholars from 2001 t0 2014[J]. Tourism Tribune,2016, 31(10): 33-44.[张凌云,金洁,魏云洁,等.中国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研 究--基于2001-2014年中国学者旅游类SSCI论文统计分 析[J]旅游学刊,2016, 31(10): 33-44.]

[9]Buhalis D,Law R.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 years on and 1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 The state of eTourism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4): 609-623.

[10]Chen C F'Chen F S.Experien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heritage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1): 29-35.

[11]Song H Y,Li G.Tourism demand 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 2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