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首杜诗看初中古诗教学
2018-01-04钱春华
钱春华
阅读古诗,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零距离的接触。文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诵读、领悟、迁移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深入理解文本,感悟诗人形象,让人性的光辉照亮学生自己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对于古诗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不再陌生,同时对于杜甫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二的学生积累有限,认识较浅,对杜甫的认识也只是“千古诗圣”的头衔,有着一定的距离感,难以深入理解杜甫。在古诗学习的方法上,初二的学生大多喜欢说不喜欢读,缺乏朗读的方法。他们善于听而不善于写。与此同时,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接触社会少,对他人缺乏关心;对自我人生的理想目标比较淡薄;对国家也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热爱;遇到困难,少有积极拼搏精神。所以,在学习杜甫詩歌《望岳》《春望》的同时,引领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杜甫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学好古诗,也让学生自我反思,培养高尚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欣赏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壮志凌云、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诗歌,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走近诗人,领会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 在情境中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唐代诗坛群星璀璨,这璀璨的群星中最耀眼的当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集中在杜甫的才华和名望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杜甫的两首诗。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会对杜甫有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是古诗教学高效课堂惯用的方法。)
二、 在朗读中探究,品悟杜甫的精神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任务驱动:整体感知古诗。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2.教师纠正读音。
3.学生自主根据书本下的注解以及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诗意描述。
4.提出对这首诗的疑问?(教师询问学生疑难,当即解决疑难)
5.以“望”为线,梳理诗意。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大家读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请大家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中有一个“望”字,那么诗人望到了什么?请大家小组交流,再派代表来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泰山的特点)。
板书:望岳 秀美 高大 雄伟 泰山
读诗方法引导:教师范读“岱宗夫如何”——读出设问,音调上扬。“齐鲁青未了……决眦入归鸟”,读出诗中泰山的广博、神秀、高大、雄伟。(注意音调或高扬,或柔美)
读诗形式:个别读,男女生分组读,师生问答读,生生问答读。比如:师问“岱宗夫如何?”生答“齐鲁青未了”。师问“岱宗夫如何?”生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体会诗人的情感。
ppt展示《望岳》背景资料。
学生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声音高亢,音调上扬)在读中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最后一句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 《望岳》 秀美 高大 雄伟 泰山——积极进取
7.全班齐读诗《望岳》(心中有泰山的形象和作者的远大理想)
(设计意图:诗歌的诞生与诵读密切相关。传统的古诗教学,虽也有课堂的古诗朗读,但朗读较少,而且对古诗的理解往往是单纯的诗句理解,诵读与赏析相互分离。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因此,在本课古诗教学中,结合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背景的资料,通过逐句的古诗朗读,结合配乐诵读,以不同的方式,先读出古诗描绘的意象,再读出作者的精神。学生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理解感悟得更为深刻,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在自学中提升,领悟杜甫的情怀
师:二十五岁时的杜甫有着远大的理想,而二十年之后呢,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们再读读《春望》,看看二十年之后的杜甫又是一个怎样的杜甫。
1. ppt展示《春望》背景资料。
2.根据课下注解,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提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疑问。(教师询问学生疑难,当即解决疑难)
4.以“望”为线,梳理诗意。
师: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又望到了什么?请大家小组进行交流,再派代表回答问题。
板书: 春望 破败 萧条 战火连天 长安
紧扣首联和颈联,从“破、深、连、抵”等字中分析长安景象。
读诗突出悲凉、凄惨之情,声调低沉、缓慢。
5.以“泪”为线,理解诗情。
师:作者面对破败的长安城只有搔首自愁,他的愁化作一个字,那就是——“泪”。
板书:泪
6.哪句诗中有“泪”呢?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按照学习《望岳》的方法,带着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教师适当指导)
7.分析《春望》中的泪。
板书:春望 破败萧条 战火连天 长安——忧国忧民
师:再看《望岳》中有泪吗?没有泪。杜甫他宁可与家人分别,也要赶赴灵武为平叛效力,而家中的情境却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杜甫的心中满是“国”和“民”。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与解读,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师指导好古诗学习的方法后,应让学生按照学习方法,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但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性,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越性,教师也要再次指导巩固学习方法,以及适当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了解诗人形象。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按照课本逐句诵读赏析的方法,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近一步理解成年后的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四、 以“望”为线,勾连教材全面认识
师:《望岳》中作者积极进取,有凌云壮志,他的志向是否因国家破败而泯灭?
板书:守望 仰望
师:作者的这份坚守,这份执着,这份高尚的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饱含深情连读《望岳》和《春望》两首诗。
(设计意图: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六册。所有课文都精心编排,且形成一定梯度,有系统性。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打破按篇目顺序教的模式。一个诗人,他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的所有作品就是一个系统,要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诗人,理解他的作品,教师就应该把他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