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山间挥洒青春

2018-01-04

中华儿女 2017年23期
关键词:玉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左庭魁和团队小伙们正是这样做的,在西藏那曲,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默默耕耘;同样的,还有一群人,他们选择走进山间,用自己的智慧、勤劳与汗水,建设家乡,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返乡大学生 与土地“谈恋爱”

肖云峰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卞路口乡肖门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三年前从河南理工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家乡“种地”。“只要市场有需求,种地就不丢人。土里刨金,我要做不一样的农民!”2014年,肖云峰毅然回乡创办了沈丘县田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肖云峰深知,不能只会低头耕种,还要注意市场的发展动态。比如,小麦、玉米利润薄一些就要减少种植面积,而香蕉、红薯、水果玉米和药材白术等比较受市场欢迎,价格也比较高,就要多种植一些。

2016年,肖云峰种植了70亩水果玉米,收割之后进入上海市场,1亩水果玉米净赚1500元,净利润是种植传统玉米的3倍以上。“国家对蔬菜产品采取的绿色通道政策降低了我们的运输成本,10吨水果玉米节省运费达1000元。”肖云峰说道。

不仅仅是水果玉米,肖云峰还种植了爆米花玉米等,受到了市场的认可,收入也很可观。

肖云峰认为,大学生职业农民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国家惠农政策的理解,以及对农业技术的掌控。目前,肖云峰流转的土地广泛使用滴灌技术,并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别人种玉米,他种水果玉米;别人种萝卜,他种水果萝卜;别人种甜瓜,他种绿宝石甜瓜……肖云峰流转土地500余亩走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农业发展道路并取得成功,得益于发展多元种植、利用最新技术、看准市场行情,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的视野与格局锁定了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提升。”沈丘县农牧局局长童玉体如是评价。

2016年底,肖云峰在沈丘县扶贫办、农业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将总投资扩大到80.2万元,其中包括以贫困户3年分红形式入股合作社的扶贫资金50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就业人数增加到75户,实现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多赢。

同样在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大王楼行政村的王晓康也有着相似的经历。2013年,他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后回乡创业。目前,他成立的合作社引进了国内其他省份以及澳大利亚的苗木品种,共种植了200多种苗木。

王晓康认为,把人的体验加入到农业中去,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苗圃种植园经过整合后,成为休闲农庄,“不仅可以通过优质别样的苗木促进农业增收,也有利于农村生态,通过生态旅游创收”。目前,王晓康的合作社年综合产值达500万元。

据报道,沈丘县近两年有116名大学生返乡,创办各类企业、种植养殖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实体87个,带动500余人就业。

宋学琴 绽放在山区的“扁桃花”

宋学琴,“80后”,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却不曾想,自己之后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吕梁大山度过。

2005年,宋学琴大学毕业,随后她在邯郸本地的律师事务所找到了工作。偶然机会,她与一位来自山西的小伙子恋爱了,不顾家人的反对,宋学琴嫁到了千里之外吕梁山深处的汾西县核桃丈村。初到村里,她并没有为眼前的贫穷吓倒——桃丈村四面环山,村里只有50多户人家,交通不方便不说,物资也并不发达,所需物品要到30里之外的镇上买回来。天性善良乐观的宋学琴不抱怨不退缩,决定和丈夫一起奋斗。开饭馆、办石膏厂、放羊、养鸡……尽管波折,但宋学琴身上就是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儿。

2009年,时刻关注新动态的宋学琴正在网上浏览可行的项目,“扁桃仁”闯入了她的视线:扁桃仁俗称美国大杏仁,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绝大部分靠进口,可用山桃、山杏进行嫁接育苗……

看到这些内容,宋学琴当即找到了灵感——村里的房前屋后不都是野山桃树嘛!可以把扁桃嫁接到山桃上啊!她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种植领域的不足,于是四处打听,辗转知道了“组织”——汾西县科技发展中心。找到电话后,宋学琴兴冲冲地打了过去。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曹玉贵当时正在为扁桃推广的事情发愁。当听到电话里,一个外地口音的年轻女孩,颇具专业性地请教扁桃种植的相关纬度、温度、光照等问题时,非常惊喜。随后,宋学琴的努力更加有了方向,她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山地,成了全县最早一批扁桃种植示范户。

认真勤奋的宋学琴边学种植边记录总结,在她生活的窑洞里放着几本认真书写的扁桃种植的第一手资料,上面记录着开花时间、嫁接日期、喷药时间……这些无疑都是她的心血结晶,对于村里后来者的扁桃种植都有借鉴意义。

2014年秋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山桃树终于结出了扁桃,这是宋学琴迎来的嫁接后的第一次收获。

之后,在宋学琴的示范作用下,扁桃种植事业得以推广。如今,汾西县已经发展扁桃经济林1.7万余亩,成为全国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产基地。接下来,汾西县打算引进大型种植加工企业,将小扁桃做成大产业。对于未来的发展,宋学琴充满信心和期待: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因为扁桃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张凌 与乡亲们共同播种新希望

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东北部的箐口村,有480户2013人,其中贫困户206户685人。在中国,人们常常用“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来描述贵州的地理形态。箐口村也不例外。

尽管看上去仍然有贫困的痕迹,但成片的猕猴桃园、满山的果树林等很多细节都能让人感受到当地饱含生机的发展热情。沿着2016年修通的水泥通组路,一块块村规民约和“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宣传牌立于道路两边。在高高的山头上,“脱贫攻坚”四个大字格外显眼。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群年轻人勇敢追梦,踏实付出的成果。他们是张凌以及他的团队成员。张凌出生于1985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贵阳创办了自己的传媒公司,做的风生水起。自己致富之后,也不忘记家乡百姓的生活幸福。他带领志同道合的青年伙伴,决定回乡创业,造福当地。张凌邀请多名专家来到箐口村把脉,并且对如何开展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基层工作和开公司是不一样的。必须搞明白‘干什么、干得了、如何干”。张凌说道。

通过与村民共商,结合专家建议,箐口村脱贫致富的规划是发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

张凌说,他计划在不破坏当地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来做好山地农业、搞好山地旅游、发展山地经济,凭借“三山计划”帮助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他还和伙伴先后成立了“新梦想农民夜校”以及“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张凌认为,农村发展最缺的主要有四方面——知识、资金、平台、能人。他希望通过不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有计划地推进村名致富。如今,“新梦想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投资217万元人民币,带领72户321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已种猕猴桃1000亩,李子、杨梅、樱桃500亩,養殖蜜蜂500桶。(本文转载自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猜你喜欢

玉米发展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