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背后的电竞团队
2018-01-04柳芳文
柳芳文
翻开穿越火线电竞团队的员工简历:
赛事导演邵帅,担任电视台导演工作三年,从业电竞3年;
品牌经理一凡,手机厂商多年品牌运营经验,从业电竞3年;
赛事经理本朝,原职业教师,从业电竞5年;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些在电竞行业颇有资历的工作者,在来到这个行业之前,大多从事着与电竞并没有直接关联的工作。然而,他们的共同点是,作为电竞爱好者,在电子竞技重新走出低谷的時候,他们选择了义无反顾的进入,陪着穿越火线一起走向第一个十年。
37个小时没睡,只为看到用户的满意
咚!
邵帅一翻身便撞上了身旁紧贴的转播设备。来不及抱怨,巨大的疲惫感又重新袭来,淹没了后背传来的剧痛。这是近一个月来积累的结果。为了在CFGI中添加AR效果,赛事团队的所有成员在不耽误手头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学习新增加的转播设备。于是,熬夜加班成了常态。
“刚开始我们借了一些设备尝试了一下,觉得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于是就上报采购这些设备。”
“这些设备应该造价不菲吧。”
“嗯,很贵,但老大的意思是砸锅卖铁也得买。其实都习惯了,从我15年到这个团队里,只要能够提升内容质量,每次都是硬着头皮添置。我们不比电视台差。”
邵帅的话将回忆拉到了2012年。那年,穿越火线职业联赛CFPL正式开赛,成为了国内第一个电视台级别的电竞赛事。
“很多人对电视台级别不太懂。”
“我这么说吧,除了上海、北京这些大的市级电视台外,我们现在的设备,和其他电视台基本持平,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他们。”
先进的设备吸引了不少专业科班出身的人,邵帅就是其中之一。在成为CF赛事导演之前,邵帅在电视台工作了长达三年。
“为什么放弃原来待遇优厚的工作?”
“首先我是个老FPS玩家了,这两年电竞行业的发展也看在眼里。其次是,在那边很多想法会受到限制,不能实现。”
“这边呢?”
“你看看这些设备你就明白了。”邵帅手搭在身边的一台转播设备上,得意地笑着。随着更好的设备、更专业的人才的加入,穿越火线赛事质量一直在稳步提升。今年S7上大放异彩的AR技术,实际上在去年的CFGI中早已使用。为了达到理想的呈现效果,整个赛事团队没日没夜地学习如何使用新设备,也就有了前面的一幕。
和传统媒体的导演一样,赛事导演也负责类似的工作,隐藏在赛事的背后,却掌管着赛事的一切流程:包括转播团队的协调、呈现效果的设计以及把控,“日常的工作就是想着怎么能够呈现更好的内容。”赛事的准备期是赛事导演们最繁忙的时候,熬夜工作是他们的常态。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筹备一场CF的赛事时,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忙到邵帅自己也忘了时间。比赛开始后被总导演问及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连续工作了37个小时。在赛事执行已经接近模块化、程序化的当下,邵帅的话似乎有些令人难以相信。
“比如我们想用灯光做出某些效果,那我就得跑到灯光停留的那个位置上,看看灯光射到这儿时会不会影响观赛体验。”除了在现场跑来跑去,为了达到比赛时的零失误,赛前的排练就必不可少。电竞行业这两年提速发展,赛事市场被迅速填充。然而,高投入、专业性的旗号之下,却是比赛延迟开始、选手名字报错等频发的问题。邵帅说,这些错误绝对不会出现在CF的赛事中,零失误一直是整个团队的唯一标准。而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赛前一次次的排练。也许这是最笨的方法,但从结果看,这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一凡:当天下班是一种奢望
与一凡的沟通开始于晚上10点半,他刚刚下班,“这是最近最早的一次,也是少有的能在当天下班。”
尽管随着穿越火线IP的不断壮大,一凡的工作已经从负责所有产品的品牌营销转换成电竞赛事的品牌营销,但工作的节奏并没有因为职责范围的“缩小”而减慢。
“无论是端游还是手游,品牌营销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游戏的营收,但穿越火线的所有赛事一直以免费为主,营销效果的衡量就变成了用户体验。”从数字上看得见的营收转换到难以捉摸的用户体验,一凡坦言,“并不容易。”
而且,作为目前穿越火线赛事的品牌营销经理,一凡不仅负责赛事内容、直播、舞台与呈现效果的包装,也直接负责赛事的商业拓展。
“平时主要的工作还是思考如何能带给用户更好的赛事内容吧,不管是像社区、贴吧这些围绕赛事自发衍生的内容,还是赛事本身。”一凡提到,随着电竞赛事整体规格的不断提升,用户的口味越来越“刁钻”,一凡和他的同事们必须跟随着用户需求的转变不断调整赛事对外呈现的整体效果。
“没有比赛的时候,除了盯内容,还要思考如何设计赛事,用什么效果之类的。”2016年,CFGI率先使用了今年S7上大放异彩的现实增强技术。这背后,离不开品牌经理的“好想法”。
随着更多赛事出现在用户的视野里,更激烈的竞争让穿越火线赛事必须保持着较快的迭代速度,即发现的问题必须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即便可以依托腾讯强大的用研团队,但内部与外部的竞争多少还是让一凡有点“焦头烂额”。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一凡提到的“并不容易”,因此在每场比赛的现场都能看见一凡也并不奇怪。
“我经常在赛场上看见你。”
“啊,设计完了自己要去现场盯啊。穿越火线赛事现在的迭代速度应该是很快的,但每次都有新的东西,也意味着每次都不能出差错,得去现场盯。”
不同于赛事导演比赛开始后就可以进入相对放松的状态,在比赛的过程中,一凡需要全程“盯着”比赛,协调诸多采访以及其他工作。在TGC之前,一凡提到“这个周末飞成都,然后再飞西安。”和其他电竞从业者一样,没有周末成为了他的生活常态。
好在事在人为,一凡和他的同事们以几乎无休的代价换来了穿越火线的“实时迭代”。依托于每次赛后定性和定量的用户调研结果,在下一次比赛中,穿越火线赛事的包装、内容、直播系统等方面可以迅速完成调整。也正依托着“实时迭代”的优势,穿越火线的赛事才能更好地贴近用户,在市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另一方面,在电竞赛事寻求商业化突破的当下,穿越火线IP越来越大,旗下品类越来越多,赛事数量急速扩充。它无疑是商业合作市场上优质的合作伙伴。然而,一凡提到,在商业合作上,穿越火线却一直有些“犹豫”。
“最重要的还是用户体验吧。”
一凡谈到,广告主想要的一直是更频繁、更直接的曝光,“比如在屏幕中间出一个大的LOGO。”但过于频繁的品牌推广又势必影响用户的观赛体验。尽管拥有多年的经验,但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往往不是穿越火线团队单方面能够决定的。好在穿越火线的IP足够大,游戏营收足以支撑电竞方面的运营。
尽管前一部分工作与赛事经理这个职位有重合的地方,但少有的,这些火线人选择了“重复的事情做两遍”,而不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我们在比赛的后台,不光光能看到一凡,还能遇到本朝。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压力更大
如果说一凡尚且可以借鉴之前的工作经验,那么本朝算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转型。在进入穿越火线团队之前,本朝是一名教师。但本朝成为一个电競人是偶然却必然的。
2012年,身为游戏爱好者的本朝进入穿越火线项目组成为了一名游戏策划。这是他的本意。一年后,因为岗位调动,本朝开始负责百城联赛的的策划监督,并于2014年接手CFPL。当本朝开始负责CFPL的赛事时,他第一次感到了压力,压力的来源则是CFPL的高起点。2012年,CFPL作为第一个电视台级别的电竞赛事出现,其背后不仅仅是强大的资金与设备的支持,还有被本朝称为“黄金一代”的从业者们。
“最好的设备、最充裕的资金,像滕林季等当时最好的从业者都在这边。CFPL既是他们的成就,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做出了行业最前沿的赛事,才知道未来如何进步。”
如今,这些从业者带着从穿越火线赛事得来的经验任职在电竞行业大大小小的机构里,作为电竞行业的中坚力量推动着行业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但如何让CFPL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本朝又一次体会到了压力。在CFGI的尝试上,本朝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2016年,为了填补暑期的空白,CFGI开赛。穿越火线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大体上其实还比较顺利,但是一个是选手的签证问题,另一个则是选手的饮食问题。”尽管接受邀请的国外战队都有惊无险地过了签证这一关,但中间的波折也让本朝原本以为一个月已经够用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那次之后,基本上都会提前两三个月邀请,确保万无一失。其实说到底,因为这些国外的队伍在国内有不少粉丝,还是想让玩家们看到想看的队伍吧。”
“饮食发生了什么问题?”
“国外的队伍其实吃不惯中国的食物。你给他们钱,他们人生地不熟的还不会买,而且还耽误训练时间。”为了让选手们能够安心训练,这些平日里“掌管赛事生死”的经理们一个个化身“保姆”,像俱乐部的阿姨一样,为国外选手们准备可口的食物。
作为主办方,穿越火线项目组充分考虑选手衣食住行方面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多见的,因为这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成本。
“都是为了内容吧,只要能让选手很舒适地比赛,发挥出最高水平,那这个事就得做,也值得做。”项目组贴心的做法不仅仅换来了更高质量的对抗,也间接带动了海外穿越火线电竞事业的发展。
今年春天,CFPL引入多支国外战队。有了CFGI的经验,在项目组和国内俱乐部的帮助下,这些俱乐部很快适应了国内的生活,短时间内大幅提升竞技水平并学习了很多国内成熟俱乐部的运作模式。来自巴西的Black Dragon更是首次击败国内最强战队SV,夺得了CFSI的冠军。
“其实我不是很意外,因为巴西那边穿越火线的电竞氛围一直很好。其实不光巴西,菲律宾和越南也一样。”
穿越火线于国外播撒的电竞种子,在本朝的细心呵护下终于生根发芽。
结语
邵帅还会在某个凌晨,睡在转播设备的缝隙间;一凡每天还是会给家人发“凌晨下班”的微信;本朝也还会继续在玩家休假的时候奔波于各地。从来就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穿越火线赛事的进步与成功也源于这些电竞人的一次次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