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人物

2018-01-04王江

数码摄影 2018年1期
关键词:拉诺摄影

王江

当代摄影不仅包含了对美学的阐述,同时也是摄影艺术家表达个人影像观点的手段。在2017年中,我们对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国外摄影家、中国本土摄影家、活跃在西方的中国摄影家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虽不能全面概括2017年的影像人物,但它可以基本呈现当代影像在中国的发展面貌。

托马斯·鲁夫

天价摄影师空降引发热潮

托马斯·鲁夫,1958年出生于一个德国小镇上,现居杜塞尔多夫。曾经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师从贝歇夫妇。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

作为当今作品价位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托马斯·鲁夫造访京城无疑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在中国,我们对“德味”津津乐道,而鲁夫以及他背后的杜塞尔多夫学派才应该是真正“德味”的代表。

从鲁夫在北京的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从更多的维度去理解了这位德国摄影师的创作思路。他的作品面貌丰富,从《肖像》、《房屋》、《室内》到完全抽象的《基底》、《星辰》等等,这些看起来略显呆板又毫无联系的作品其实贯穿了鲁夫创作的核心:影像与观众之间是如何发生关系的,现实与影像究竟谁为真实谁为幻象?或者更加武断的一点去说,鲁夫所创作的影像并不是他的作品,观众观看他作品时的心理活动才是他最终的成果。当你理解了这样充满哲思的作品也就不难明白为何鲁夫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摄影师们会对当今世界的摄影生态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

钟维兴

世界顶级摄影大师因为他而聚首

钟维兴,1962年生于成都,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图片产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作品 《失落园》曾于2012年获得平遥摄影节“优秀摄影师评审委员会大奖”。2017年11月7日,钟维兴作品展“FACE TO FACE·当代摄影大师肖像”在巴黎欧洲摄影博物馆开幕。

从2015年起,钟维兴开始“当代摄影大师”拍摄计划,系统记录国际摄影大师肖像。截止目前,已拍摄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威廉·克莱因、贝尔纳·弗孔、约瑟夫·寇德卡、安东尼·达加达、乔治·胡斯、托马斯·鲁夫、布鲁诺·巴贝、细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80余位著名摄影大师。11月7日在欧洲摄影博物馆的展览是他此系列作品的一次隆重的亮相。因为展览的关系,多位摄影大师齐聚现场,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摄影圈都引发了关注。

摄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的推波助澜之下已经广泛的为人所熟知,但是镜头背后的他们却很少有人知道真实的面目。钟维兴这一次用镜头将这些大师从幕后推向了台前。从钟维兴长长的拍摄名单就可以看出这个计划的执行难度,人像摄影的沟通不易,更何况是每一位都颇具个性的摄影大师。而钟维兴的作品很好的表现出他们每一位的性格特征。也难怪世界著名的欧洲摄影博物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索(Jean-Luc Monterosso)把钟维兴的这组作品称作“摄影大师的先贤祠”。

布魯诺·巴贝

拍过周恩来的摄影师再次访华

布鲁诺·巴贝,在摩洛哥出生的法国人。1968 年成为加入马格南图片社。10年之后,他拍摄了历史转折点上的波兰,并出版了广受赞誉的作品集《波兰》。1978 至 1979 年间,布鲁诺·巴贝出任玛格南欧洲区副主席,之后 1992 至 1995 年间出任全球主席一职。

要说巴贝跟中国的缘分真是不浅,40多年前他带着大量的柯达克罗姆胶卷跟随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首次访华,那时巴贝拍下了包括周恩来总理在内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时隔七年之后巴贝应Stern和GEO等西方杂志之邀进行专题报道;2010年3月他再次访华拍摄对象是上海世博会。而到了2017年,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再次造访,这一次巴贝不仅担任影赛评委还举办讲座、图书签售等活动。

20多岁就进入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的巴贝在摄影上有着过人的天分,在摩洛哥的灿烂阳光和鲜艳的视觉环境中成长的他,对色彩十分敏感,他的作品中对色彩的控制为他赢得“色彩大师”的美誉。在天赋之外,巴贝也一直用脚掌丈量着这个世界,虽然他不接受“战地摄影师”的称谓,但却亲身经历过尼日利亚、越南、中东、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北爱尔兰、伊拉克和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的战乱。在路上,成为了巴贝的人生信条,同时也成为了他今年出版的中文画册的名字。

程新皓

摄影长期项目得到侯登科奖的青睐

程新皓,1985年出生于云南。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关注中国背景下的现代化和知识生产等问题。

程新皓长达15年的拍摄项目《莽》基本完成了其中的第一部分《陌生地形:一种当代知识的制造》,并开始了第二部分《陌生地形:边境生产与空间实践》。从这个项目开始,他试图使用摄影之外的媒介进行创作和思考,如视频,装置和雕塑。正是凭借程新皓在这个项目上的努力,让他获得了2017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同时,他和假杂志合作了第二本摄影书《来源不同的时间:来自茨满村的图像》入围了今年阿尔勒摄影节的“艺术家书”奖。

作为一名化学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程新皓在摄影上的转向也带有强烈的学者气质,他的每一个摄影项目都经过了缜密细致的调研和准备,并且带有鲜明的社会学、人类学特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程新皓的摄影项目时间跨度都很长,这对急功近利的大环境来讲更像是一股清流。除去摄影项目以外,程新皓的出版计划也颇具亮点,他在纸质出版物上的大胆尝试使摄影书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可能性,这大概也是他凭借新书能够入围阿尔勒摄影节的“艺术家书”奖的原因。

冯立

20万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得者

冯立,1971年生于四川成都 ,中医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区卫生局,现居成都。

2017集美·阿尔勒摄影季11月在厦门开幕,其中最受关注奖金高达20万元的发现奖最终被成都摄影师冯立捧得。作为在豆瓣等网络平台中具有超高人气的冯立,他的这次获奖其实也是众望所归。就连本届摄影节的评委靳宏伟事后也在社交媒体上说,这是他历次评选中对大奖唯一没有争议的一次。

冯立作品《白夜》采用了闪灯直射的方式把人性于街头之中赤裸裸的挖掘出来。他的作品由于太过于直白的表现了残酷的现实,这让很多“小清新”直呼心脏受不了。但是冯立却对此不以为然地说“现实远比我的照片更加惊悚”。如果你仔细查看冯立的作品,会发现在那些犀利、残忍之外还有很多还充满了幽默的细节,这种黑色幽默是属于冯立的独有瞬间,是一种很难被模仿的敏锐观察力,这也许来源于冯立的个人经历又或许来源于他的中医专业对现实生活的“望、闻、问、切”。

刘立宏

鲁美摄影系主任的首次京城个展

刘立宏,1958年生于沈阳,1982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摄影系主任,辽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从未在家乡以外举办过个展的刘立宏在2017年迈出了个人的重要一步。他的展览《风物一城》在Cipa畫廊一经亮相,不仅吸引了大批鲁迅美术学院的师生,更有多位摄影圈重量级的批评家、策展人前来捧场,从中可以看出刘立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所积累的人气。

刘立宏此次展览的作品多来自他近些年的创作,不同于以往像《土地》、《工业城市·花园》等作品带着问题意识去纪录城市化进程中本土文明的流变,刘立宏在这次展览中推出的新作多取材自山野或者古园林中的松木,画面带有强烈的中国画的观感。这是刘立宏的视野从对外开始转向关注精神家园的一个信号。按他自己的话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会放下一些东西转而追求内心的平静,这些带有画意的摄影作品也是对自己早年学画经历的一个追溯。

蜷川实花

来自东瀛的绚烂迷梦

蜷川实花,女性摄影师、电影导演。1972年出生于日本,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美术系平面设计专业。她的母亲是一名演员,父亲是享誉日本戏剧界的蜷川幸雄。

在日本当代摄影领域有一位女性摄影师与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一样被看成是日本的文化名片,她就是在商业和艺术、摄影和电影等多个领域都游刃有余的蜷川实花。由于她的摄影作品一经问世就带有极为浓艳的色彩风格并以这种奔放不羁的气质收获了来自全世界的拥趸。2017年蜷川实花首先在三影堂+3画廊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同时以三影堂奖评委的身份亮相。接着于11月份在上海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推出了个展,可以说她以一股五彩斑斓的色彩风燃暴了中国摄影圈。

花朵、金鱼、人物,这些元素在蜷川实花那里很容易就被统一成为了蜷川风格,极致到甜腻的色彩,肆意蔓延的女性荷尔蒙,浪漫唯美却又难掩淡淡的忧郁气质,这些似乎是蜷川实花影像世界的构成,但是她原意本不是让观者停留在对色彩的赞叹之上,华丽背后的污浊与虚空其实才是蜷川实花真实的本意。

塞拉诺

挑战禁忌的艺术家在中国首推个展

安德烈斯·塞拉诺,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成长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父亲是洪都拉斯人、母亲是非洲裔古巴人。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曼哈顿。

在国际上塞拉诺是一位极具争议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经常是令人不安的。11月4日,以“安德烈斯·塞拉諾: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的题的展览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塞拉诺本人也出席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个个展。其中在两个展厅分别展示塞拉诺的16个经典作品系列以及他在中国驻地期间最新创作的“中国(Made in China, 2017)”系列作品。

排泄物、尸体、刑讯器具这些世人不愿直视的元素恰好是塞拉诺钟意的拍摄对象,对于宗教、性、社会矛盾等普世议题,塞拉诺总是用非常挑衅的方式赤裸直白的表现出来。就好像他最著名的作品《尿浸基督》,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宗教批判。但是塞拉诺一面宣称自己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一面继续将西方文化中的各种著名形象浸泡在尿液中,那样形成的结果就得到了优美而又怪异的图像,也难怪乎很多媒体都把塞拉诺的作品形容为“美丽而令人不安的暴力摄影”。

孙彦初

从手工书工作坊到显影绘

孙彦初,1978生于河南周口,现工作和生活在郑州。

曾被称为手持相机的游吟诗人的孙彦初,初期以作品《沉溺于此》为大家所熟知。近些年,孙彦初转向了图片加手绘的创作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摄影手工书《虚构集》。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得到了包括马丁·帕尔在内的各位专家的肯定,在2017年孙彦初于浙江的仙居和丽水以及厦门集美都推出了手工书工作坊,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对孙彦初摄影手工书的创作心得获得了解。今年10月份,在上海M97项目空间孙彦初以展览《显影绘》和来自南方的摄影师罗杰·拜伦举办了联展。

孙彦初的《沉溺于此》项目在2011年突然终止了,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陷入了某种拍摄的惯性,于是就果断跟过去的自己告别转而发现新的方向。从2014年开始孙彦初有意在古玩市场上收集了很多的中国七八十年代所拍摄的家庭生活照和旅游纪念照。他用拼贴、绘画的方式,加入他对当下发生的中国社会事件的想象和还原,以此诋毁或者推进照片上原本具有的情节和故事。出于对博尔赫斯《杜撰集》的喜爱,孙彦初将这些零碎的小故事结集命名为《虚构集》。而孙彦初的新作《显影绘》彻底放弃了具体的影像,采用显影液定影液直接在相纸上绘画的方式得到图像,这大概源于他对于不可控的着迷吧。

王久良

獲得多项国际殊荣的影像斗士

王久良,1976年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现居住于北京,自由摄影师、纪录片导演。

从2008年开始关注垃圾和环境问题以来王久良就没有停下过脚步,当他第一次为北京的垃圾围城问题所震惊的时候就已经不太在意自己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表现了,从图片摄影到纪录片导演,王久良的核心都是把一个环境问题交待清楚。凭借纪录片《塑料王国》王久良获得了2016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新人单元评委会大奖。而在2017年该纪录片又获得了美国圣丹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美国亚太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及最佳摄影奖;第54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纪录片的提名。

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毕业的王久良最初的摄影是偏向民俗以及鬼神信仰为基础的创作,而当开始拍摄《垃圾围城》的时候开始,在王久良心里越来越不把摄影当做艺术表现的工具,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摄影是收集证据的手段。这样针砭现实的纪录片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王久良在这个项目上承受的风险和忍受的艰苦,都足以让他配得上那些荣誉。

猜你喜欢

拉诺摄影
小熊拉诺
117岁137天最长寿老人去世
19世纪最后一人辞世
19世纪最后一人辞世
世界最长寿的老人 每天吃什么来延寿
世界最长寿的人
——艾玛·莫拉诺的117岁生日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