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空巢只是一道风景

2018-01-04马志国

大众健康 2017年12期
关键词:空巢亲子夫妻

马志国

小鸟乘秋风飞走。于是,空巢不可避免地随秋风吹来了,到了你我他的家。于是,中年空巢,不知又让多少中国家庭换了一道风景。请相信,只要你愿意,自己完全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中年空巢只是一道风景,就是说,只是一个现实,不是一个问题。有人算了一笔账:二十几岁结婚,一两年生孩子,一个孩子十八九岁长大离家,父母四十多岁必然面临“空巢”。所以说,这不是个问题,这只是一个现实。对中年空巢本身无需太多的讨论,太多的讨论会“无事生非”,让空巢中年感觉好像只要空巢就是问题,日子就过不下去了。事实上,人家国外早有中年空巢,日子照样过,我们有些空巢中年,日子也过得不错。

但是,有些家庭中年空巢偏就成了问题,甚至成为危机。这不是空巢本身的病,这是心病,是心理出了问题,是心理上存在难以化解的情结。

情结一:亲子关系一体化心理

大凡中年空巢成了问题的,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共同的心理渊源在于亲子观,即“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的依赖意识,心理上没有学会独立。

刘女士的儿子考取了南京的一所高校。9月,夫妻俩高兴地把儿子送入大学校门。儿子有了新的生活,可刘女士夫妻却忽然觉得生活不快乐了。原来,儿子一直是三口之家的焦点,家庭生活也都围着儿子转。突然不在身边两口子心里空落落的,一下子竟然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

48岁的孙先生,独生女儿大学毕业后随男友留在了外地一个省城。国庆节假期,女儿带男友回家。应该高兴的事儿,可孙先生夫妇就是高兴不起来。越是假期该快结束,越是伤心难受。女儿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夫妻偷偷抹眼泪。送走了女儿,孙先生夫妇除了想女儿还是想女儿,觉得日子没了阳光。

其实,在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没有学会独立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一体化倾向。

首先,传统文化导致亲子一体化心理。虽然孩子从降生起,与母亲身体连接的脐带已经切断,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亲子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亲子间彼此自我界限几乎消失了,亲子两代人掰不开、扯不断。而且,与其说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如说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父母对子女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其次是独生子女现象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大多家庭是一个孩子,子女自然会对父母有更多的依赖,同时,又导致父母对子女产生“反向依赖心理”,如果子女不依赖他们,他们就觉得失落。于是,孩子离开了自己,就心里不舒服。经常听到父母这样抱怨:这孩子,真不知道想家,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都是我们给他打电话。

情结二:二度恋爱的不对等心理

中年空巢造成的心理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对母亲的影响往往比对父亲的影响更大。心理咨询中发现,面对孩子的突然离开,母亲在心理上更难以承受,精神空虚,焦虑不安,情绪郁闷。

45岁的甄女士说:送儿子报到回到家里时,一打开家门,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了。原先摆满复习资料的桌上,如今空空荡荡;以前为收拾儿子的房间,面对臭袜子脏衣服,常忍不住念叨几句,如今房間整洁如新,除了对儿子的牵挂,却找不到念叨的理由。她每天不敢走进儿子空荡的房间,常常独自伤神。

林女士儿子第一次远离家乡。刚分开那段日子,林女士很不适应,一天到晚总想给儿子打电话,又担心频繁的通话影响儿子学习。林女士便跟儿子约定每晚视频聊天。如果儿子“爽约”,电话又打不通,林女士就常常坐在电脑前等到深夜……

为什么中年空巢对母亲心理影响更大?这主要是二度恋爱不对等心理造成的。

孩子离家,夫妻生活的重心很容易转移到另一半的身上,来寻求心灵的相互慰藉。所以,通常中年夫妻也就进入了二度恋爱期。但习惯以孩子为中心的夫妻,现在会觉得失去了生活重心,一时间没有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面对二度恋爱,夫妻的心理是不对等的。一般来说,妻子承担了更多教养子女的任务,在孩子离开后,妻子的失落感更大。谁能给补偿失落的心?丈夫自然是最好的“替补队员”。再加上此时的妻子大多即将退休,步入更年期,身心经历着很大变化,对二度恋爱有较大的心理期待。可丈夫由于生活本来就较少受孩子的影响,生活没有因为孩子的离家发生大的改变。而且大多正处在事业的黄金期。丈夫往往对二度恋爱较少甚至没有心理期待。

因此,妻子心理需求往往不能满足。越得不到满足,她就越想抓住丈夫;越想抓住丈夫,丈夫就跑得越远。方女士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儿子到外地上学,天天打电话也“解不了近渴”,所以更亲近丈夫,总想让丈夫陪在身边。可身为老板的丈夫偏偏事业正火,难得回家。结果差点闹出婚姻危机。

心理对策:切断亲子“心理脐带”

重新学习独立

人到中年,面临的人生课题就是重新学习独立。一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真正切断亲子间的心理脐带。空巢的中年父母,必须从心灵深处树立起独立意识,作精神独立的人。二要准备自立。不要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要学会照顾自己,独立安排好生活,做好自立养老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三要丰富生活。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应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

为此,在孩子还没有离巢前,父母就该心理有所准备。必须意识到,亲子只能相伴一程,真正能长久相伴的是夫妻。有了主动的心理调控,孩子离巢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孩子离巢后,注意做到不过分关注孩子,更不苛求孩子定期与父母联系。与孩子客观上保持距离,有利于心理上“保持距离”,强化独立精神。

重温二人世界

在孩子刚离巢的特殊阶段,夫妻二人应彼此更加关心,增进共同活动时间,重温二人世界的生活。如共同做家务、走亲访友、培养新的爱好等。丈夫应给妻子更多关爱,弥补孩子离家给妻子带来的不适。

魏先生夫妇的孩子去外地读书,日子过得一样惬意。孩子离巢后,夫妇俩每天一起晨练,买菜,做家务,周末约朋友爬山,逛公园,隔段时间,夫妇俩就旅游一次……空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夫妻感情也历久弥深。

学会享受孤独。

人必须学会独处,学会享受孤独。夫妻也是两个独立的人。中年夫妻也不要太依赖二人世界,要练出独处的功夫。是人到中年的必修课。不论怎样,随着年龄增大,独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多。

其实,敢于面对孤独是一种勇气、力量和享受。只有在孤独时,人才能观照自己的内心,让灵魂获得宁静,心性获得滋养。学会独处是对自己的一份真爱。

女性应积极心理自救

除了如上的夫妻共用对策,妻子还应积极心理自救。很多中年母亲,经历过孩子离巢阵痛后,独立自爱者很快就从不适中恢复,将空巢生活演绎得别样精彩。自孕育新生命,忙碌近20载后,可爱的中年妈妈们仿佛找到第二青。周女士的女儿上大学后,很快调整好。年轻时,周女士是文艺活跃分子,尤其喜欢舞蹈。因忙于照顾女儿,这一爱好虽说没有放弃,也总是不能尽兴。如今,她加入了社区文艺队,利用闲暇时间跳舞、编舞,尽情享受快乐,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

这个故事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一是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离巢前,母亲就不能丧失自我,放弃爱好,失去自我快乐的能力。二是实现情感重新分配。孩子离巢后要把对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丈夫身上,增进夫妻沟通,加强感情交流,淡化空巢的困扰。三是找回自己的世界。增进夫妻感情是必要的,不能过分依赖丈夫,完全靠在丈夫身上,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世界。与其将快乐的指望放在先生身上,不如放在自己身上。是的,只要你愿意,自己完全能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空巢亲子夫妻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80后小夫妻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