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动物的乐园

2018-01-04史敏中

旅游纵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鹈鹕鼹鼠考拉

史敏中

大洋洲是地球上人类文明进入比较晚的地方,现如今也是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却保存得相对完好,人们对动物的爱心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在这里,各种动物自由自在地生存着,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动物乐园。

爱护动物,是全澳人民自发的行为。他们认为动物的权益是动物生来便享有的,而非人类的赐予。“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组织可以说是澳大利亚男女老少人人皆知的,实际上它既是福利机构也是一个执法机构。

这是一个在澳洲生活的华人写的故事:

“有一次,我家猫咪叼回一只还没长毛的小鸟,我把猫赶走,发现小鸟身上被咬了个洞。我用纸盒装着小鸟,用纱布给它裹了伤口,喂了水和消炎药物,忙了半天。女儿放学回家一看,很不高兴,说我当时就该把小鸟送到RSPCA(防止动物虐待协会)去。她又到RSPCA网站查询,得知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给小鸟喂水的,女儿更是大发雷霆。第二天一早我们把小鸟送去RSPCA,工作人员认真与女儿办手续,还给小鸟编了号。两天后,我们收到RSPCA的一封信,通知我們那只小鸟因为中了猫毒,经诊断生命已无法挽回,所以给它实施了安乐死。我真没想到RSPCA对区区一只小野鸟的生命那么认真负责,而且还写信通知我们最后结果,让我感叹良久。”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一家海鲜店氧气泵坏了,几条鱼缺氧死亡。早上公交司机路过,透过玻璃窗看到鱼缸里的死鱼,当即报警。经过解释,虽然警察判定店主不属于虐待动物,但还是属于不负责任致使鱼儿死亡,因而对店主处以罚款。

我在澳洲居住时,切身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幕幕场景;房前屋后,草坪上,花丛中到处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啄食鸣唱,湖水中,海岸边经常有水鸟游弋翱翔。每每我会举起相机,拍下这些瞬间。

大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被澳大利亚人民视为国家的象征,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有大袋鼠的形象。所有的澳大利亚袋鼠,几乎全在野外生活。据报道,澳大利亚现在袋鼠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限度。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从凉性的雨林和沙漠到热带地区,都可以找到澳大利亚袋鼠的踪迹。但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就不会轻易地遇见袋鼠。我们外出旅游,虽然见到公路旁竖着小心碰撞袋鼠的警示牌,但却没有见到过它们。我们也曾在一个据说是有袋鼠的区域寻找过它们,结果也是无功而返。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却遇见了一只横跨公路的小袋鼠,并且用相机记录了它跳跃穿行的瞬间,也算幸运。

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考拉的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澳洲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不喝水)。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可以获得所需的90%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才喝水。

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软的浓密灰褐色短毛。这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可谓人见人爱。野生的树袋熊都活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去著名旅游景点大洋路的途中,就有几处这样的区域。那里遍布桉树,但是要找到它们,也得费些功夫。它们体型小,灰色毛色与灰白的桉树干很不好区别。有一个小窍门可以成为观看考拉的捷径,那就是当你看见有人停下车来围着一棵树举头仰望的时候,那差不多就是在看考拉。多数情况下那些考拉都在深睡,卡在树杈中,稳稳当当。我也有幸见到过非睡眠状态下的考拉,有的趴在树干上上下下、摘树叶吃、甚至旁若无人地撒尿,还有母亲背负幼崽在树上爬行等等,非常有意思。

黑天鹅主要在澳大利亚东南与西南区域繁殖活动,这种珍贵的水禽,在其他地方只能在动物园里才能见到。而在墨尔本,海边湖畔,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或是优哉游哉地在水中漂游,直挺挺地伸着黝黑的脖子,身子纹丝不动,就像一位身着黑色礼服的绅士。黑天鹅给人们的印象多是如此,其实它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也多次见到它们另外几种的画面,或是在空中翱翔,黑色主旋律中展露白色的飞羽,舒展漂亮;或是在水面起飞降落,长腿蹬得水花四溅,也有它们追逐打斗的战斗场景,不依不饶,直追得对手落荒而逃,没入草丛才罢休。由于人类对它们的友善,所以在它们一代代的遗传基因中没有惧怕人类的因子,当我在海边观赏它们时,它硕大的身躯会逐渐靠近我,大概是向我乞食。它给了我近距离观赏的机会,那红红的嘴巴,靠近端部有一条白色横斑。连眼睛的虹膜也是红色的,蹼为黑色,极为美丽。

我在澳洲经常见到的另一种大鸟是鹈鹕。它的体重可达13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最大者之一。我一般情况下直呼这种鸟儿叫“大嘴”,因为它有一个硕大无朋的嘴巴,嘴形宽大直长,长30多厘米,巨大的嘴巴和喉囊使鹈鹕显得头重脚轻。当鹈鹕在地上走路的时候总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这是因为鹈鹕的大嘴十分碍事。尤其是当它捕到猎物的时候,大嘴和喉囊里装满了海水,使它浮出水面的时候很困难。但是这种巨无霸飞翔起来却非常好看,脖颈缩成s型,翅膀有力,好像轻型飞机掠过上空。鹈鹕经常成群地出现,我居住的那个市(墨尔本的一个二级市,相当于我们的区)有一个较大的湖叫做樱桃湖,那里是鹈鹕的家,每天傍晚,都有十几只鹈鹕在那里过夜,白天有的飞到其它地方觅食,有的仍然留在湖中巡游,时而把头扎进水中。

我去墨尔本附近的菲利普岛游玩,见到路旁经常有一群群大鸟在草丛中啄食,灰色的身子上布满了黑色的圆点,见到汽车过来也不躲藏。这是什么动物呢?后来我查阅资料,知道它叫澳洲灰雁,有的称它“巴伦海岬鹅”。是澳洲南部一种大型的鹅,分布局限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它们主要是牧食的,很少游泳。独居或成对活动,于繁殖季节时会组成小群。澳洲灰雁是澳洲特有的雁类,与其他的雁亲缘关系较远,在陆地上而非水中觅食,但是游泳的技术并不差,会在水中躲避敌人,我也拍下了它们在水中游泳的照片。

在澳洲,各种各样的野生鸟类更是司空见惯,最常见的还是麻雀和乌鸦。这里的乌鸦个子很大,黝黑黝黑的,一群群围着民居飞翔,还别出心裁地在路灯、电线杆顶上等惹人注目的地方休息。关于乌鸦,我在上小学时,课文就有好几篇,什么《乌鸦喝水》《狐狸与乌鸦》等等,如今这种看似讨厌的鸟儿却不知道哪里去了,不见踪影。还有几种属于吸蜜鸟科(雀形目的一科),如黄翅吸蜜鸟和红垂吸蜜鸟。吸蜜鸟嘴细长而弯曲,舌能伸缩,尖端呈刷毛状,用以吸取花蜜,羽毛色彩华丽,我经常见到它们趴在树枝或花丛中吸吮。紫翅椋鸟也很常见,这种鸟的羽毛有点像金属,瓦蓝的底子上闪耀着白点。

草坪上一群群类似鸽子的鸟儿叫冠鸠,头上高傲地竖着一撮羽毛,显得精神抖擞。澳洲也有类似喜鹊的鸟,黑白相间的羽毛,叫作鹊鹩,在居民区常见。家八哥飞来飞去,忽上忽下。我还在草地上见过一种十分漂亮的小鸟,比一个蒸饺大不了多少的身体,一道红红的眉毛横贯头部,一抹红红的羽毛覆盖着尾巴,叫作红眉火尾雀;还有一种个头与之差不多的,只不过头顶是蓝黑相间的,它是华丽细尾鹩莺的雄鸟,这家伙有一次就落在我们停下的汽车雨刮器上,让人好好地欣赏它。鹦鹉在这里也很常见,花花绿绿的彩虹吸蜜鹦鹉,还有白鹦鹉、粉红凤头鹦鹉等等。笑翠鸟被认为是澳洲的标志性鸟类之一,曾经作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之一。资料介绍它是食鱼鸟,可我两次遇见它们都是在树林里,不知道为什么。

澳洲水边的涉禽种类也很多。琵鹭既在海滩觅食也在湖水中活动,琵鹭长着一张奇特的大嘴,顶部扁扁的,像一把黑色的大镊子,一下子能从泥水里夹出不少东西。白脸鹭名副其实,灰色的羽毛,飞翔的姿势也很优美。在一株大柳树上,我看见十几只澳洲白鹮落在那里,远远望去似乎与琵鹭差不多,但是看那嘴巴就能区分开来了。同样都是黑色,同样都很长,但白鹮的嘴是越来越尖细的。暗色水鸡在湖水旁或湖边的草地上很常见,它们昂首阔步,真像一只家养的鸡。鹬蚌相争中的鹬在澳洲也很多,我在樱桃湖经常看见蛎鹬(鹬类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身体,金鸡独立地陪伴着鹈鹕在湖中过夜。

游禽在澳洲更是丰富多彩,野鸭的颜色多种多样,鬃林鸭有些叫人讨厌,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来到路上,喜欢在人行道上拉粪。

有一种浑身上下全是黑色的水鸟叫白骨顶鸡,喜欢成群结队地在水中游,成群结队地在岸上觅食,基本不怕人。在海边湖边,我经常看见鸬鹚在岩石上休憩,有的干脆张开翅膀在那里晾晒。

在塔斯马尼亚的一个公路休息区,我们看见草地上有一个类似刺猬的小家伙,老老实实地畏缩着,很胆小怕事的样子,名叫针鼹鼠,或者针鼹,为一种近亲是鸭嘴兽的产蛋哺乳类动物。针鼹鼠体长为43~71厘米,体重为2.3~10千克。针鼹鼠的毛色为褐黑色或灰色,尖锐的黄色背骨镶有黑边。在其赤裸的鼻子上方有一双距离很近的小眼睛,脚平而宽,但爪子长又弯,其作用是挖洞。针鼹鼠主要食蚂蚁、白蚁类和蠕虫类,它们用鼻子挖出这些食物,然后通过又长又粘的舌头一起送到嘴里。在繁殖期间,雌性腹部有个腹袋,用来装一个似皮革般坚硬外壳的蛋。10天之后,蛋孵化完畢,小的针鼹鼠开始隐避在腹袋的毛绒层下吸吮奶水了。大约8周之后,当小针鼹鼠开始长背骨了,它们才可以离开腹袋。针鼹鼠分为两类。短鼻针鼹鼠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长鼻针鼹鼠只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因为针鼹鼠的栖息地很多被变为农田,及为取其肉而进行的过度猎杀,目前针鼹鼠正濒临灭绝。

距墨尔本几十公里的菲利普岛,是极负盛名的观看企鹅归来的旅游胜地,凡是来澳大利亚旅游的客人,几乎都会等待大海黑下来的时候,看远道而归的仅30厘米高的小企鹅。为了不惊扰它们,这时是绝对不允许喧哗和拍照的。我有幸在白天见到过草丛中企鹅的家,两个小家伙正在等待父母带着食物归来,填进饥肠辘辘的肚皮。

猜你喜欢

鹈鹕鼹鼠考拉
鼹鼠的家
假如鹈鹕过人的生活
孤单的小考拉(上)
孤单的小考拉(下)
大嘴鹈鹕怼世界
养只鹈鹕当跟班
渴不死的考拉
小鼹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