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巴蜀大地上的绿宝石
2018-01-04○文/崔弘
○文 / 崔 弘
梓潼巴蜀大地上的绿宝石
○文 / 崔 弘
古希腊人把绿宝石称为“发光的宝石”,因为她拥有万物复苏的春色。不仅能养眼怡神,还是幸运、财富、信义和永生代表,象征着尊贵、美好和丰收,佩戴她的人将会一生平安。
梓潼,就像一枚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四川盆地西北部。虽然幅员面积仅有1442.32平方公里,但梓潼却是一个森林资源的大县。就连县名也与森林有关,据史料记载:“因县城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名梓潼焉”(王象之,《太平寰宇记》卷八四《剑州梓潼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片森林茂密的人间仙境。而森林,反过来又赋予了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人们以幸福、平安、丰收与财富。
说起森林,让梓潼人民最为自豪的恐怕就要数“七曲山古柏林”了。
自县城北行8公里,便能置身七曲山古柏林之中。这片森林南北长20余公里,东西宽2.5公里,九曲潼水环山而过。关于她们的起源,相传系三国时代的蜀国大将张飞所植。1997年,省林业厅专家对演武乡土门垭一株古柏钻孔取样,测定其植于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当地人民则将其亲切地称为“张飞柏”。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成汉太守李离镇守梓潼,在七曲山广植柏树,史称“晋柏”。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剑州知州李壁发动梓潼百姓“自剑阁南至阆中,西至梓潼三百余里,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株”,人称“李公柏”。清代大诗人李调元作诗赞颂到:“唯有两行李公柏,葱葱翠色被征裳”。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曾在外地担任过知县的石牛镇士绅潘勃率领儿孙、家眷先后用了九年时间,种植柏树四万余株。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梓潼知县张香海,发动群众在七曲山上累计植柏六万二千余株。
据统计,翠云廊古柏,县境内有17905株,其中成片的大庙山古柏林16400株,面积620亩。其中最大一株是县林场区域内第216号古柏,胸径达200厘米,树高13米,枝下高6米,材积22.7548立方米。这些古柏苍劲挺拔,浓郁蔽日,铁骨铮铮,虽然历经千古沧桑,依旧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不愧为巴蜀奇观。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而一千多年来,历代驻守梓潼的官员都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一届知县(或县长)在离任之前,不仅要向新任知县移交古柏的《账册》,而且还须一一清点古柏的数目,民间俗称:“树是命,官是运。先交树,后交印”。“梓潼的这项传统很可能是人类政治史上起源最早、历时最长、坚持最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绵阳市林业局宣传办主任马睿同志评价说。
张飞、李离、李壁、潘勃、张香海……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用责任、使命、梦想、甚至生命,才换来了梓山潼水的葱郁和清澈,才换来了矗立千载的“张飞柏”“晋柏”“宋柏”“李公柏”,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梓潼人民永不言弃的执著和坚韧,才有了今天巴蜀大地上这片茫茫绿海,守护着川西北的生态咽喉。
要守护好祖先留下的这笔生态遗产,森林防火是个大难题,为此梓潼林业人动了不少脑筋。
由于历史原因,林区内墓地众多,道路崎岖。导致森林火灾的隐患大、突发性强、危害大、扑救难度大。为从根本上消除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梓潼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人人参与、标本兼治”的原则,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预警演练等领域下了不少功夫。
专业的防火队伍是预防森林火灾的关键要素,梓潼县率先在七曲山大庙组建了一支由6名现役消防官兵和13名专职护林员组成的专职消防队。根据人员居住与流向,科学设置3条巡护路线,采取24小时巡护制度,每条线路安装巡护跟踪打卡点,巡护员必须沿着指定的路线巡护并到指定位置打卡,巡护打卡系统与机关电脑联网,实现了巡护工作24小时无缝化监督。同时,结合平安林区建设,七曲山林区派出所成功建成全县“天网”和治安稽查布控卡口分控平台,落实“网格化”管理终端服务平台。
努力换来了安全,汗水赢得了荣誉。2016年底,梓潼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森林康养,方兴未艾。
习近平同志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把梓潼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梓潼林业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秉承“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理念,全力将森林康养产业驶入快车道。
发展森林康养,须提高森林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才能留住游客。梓潼建设了银杏、桂花、香樟、紫薇等景观林培育30亩,新建1座11米高的观景亭,实现了“四季有花,举目皆彩”。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发展森林康养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对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长卿山石梯路进行维修,新建了薛家寨康养步道和消防通道。又安装了40千伏安的变电器1个,新建了排水管道1000米,并在南山门新修了康养配套设施。
2017年,梓潼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国林产联合会森林医学与健康促进会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森林康养试点示范1个(国家级1个),森林人家3个,2016年林业生产总值达到25.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866元,实现生态旅游产值5.6亿元。截止2017年9月林业生产总值达到19.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92元,实现生态旅游产值达5亿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森林在39万梓潼父老乡亲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梓潼林业人肩上的担子就有多重,使命就有多光荣。
盛世兴林,泽被后世。绿色,既是宝石的颜色,也是春的颜色。梓潼这枚绿色的宝石,灵动飘逸,生机勃勃,始终镶嵌在巴蜀大地之上,永远护佑着人们的平安、富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