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解困脱困的思考
2018-01-04○文/刘勇
○ 文 / 刘 勇
职工解困脱困的思考
○ 文 / 刘 勇
收捡鸡蛋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近年来长江造林局凉山分局全心全意抓民生,真情帮困促和谐,深入基层摸实情,认真谋划找项目,根据各管护站所处区域的经济物质条件,引导职工发展好林下经济,增加个体收入解困脱困。通过特困职工送温暖,金秋助学活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查看养殖记录
对特困职工采取扶贫帮困送温暖。近年来对分局身患尿毒症的邓茂生、廖周海,遭遇车祸的赵晏,女儿患脑瘫的罗小东等职工,扶贫帮困送温暖,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定期看望交流谈心,组织党员和职工捐款。这两年捐款1.5万余元,通过长江造林局工会划拨发放特困补助金2.1万元,帮他们渡过了难关。
对考上大学入学困难的职工子女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在长江造林局工会的支持和帮助下,2015年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入学11人,发放助学金0.84万元,2016年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入学22人,发放助学金1.68万元。
大力发展站队经济、林下经济,鼓励职工增收创收。按照局提出的“转型发展、强企富民”的要求,鼓励引导职工在干好森林管护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开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林下经济。如雷波管护站职工自筹资金建起了养鸡场,并得到了省林业厅工会的关爱和帮助,于2015、2016年分别下拨帮扶资金5万元。通过鸡蛋和肉鸡销售、林场苗圃租赁花卉、承接小型绿化工程等,使职工2015年人均增收0.36万元,到2016年职工人均增收0.45万元。德昌管护站、普格管护站等也因地制宜,逐步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解困工作,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一项艰巨的、有时间性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困难职工的家庭幸福,还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分局将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工作,作为企业的重要工作抓好抓落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牵头、职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采取“源头解困、应急救助、发展站队经济”相结合的方式,使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缺乏长效机制、措施力度不够、资金短缺、站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
明确目标任务,精准施策。 围绕到2020年全省困难职工同步迈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对符合建档标准的新增困难职工进行精准识别,规范建档立卡,利用好各种政策办法,制定具体措施,根据不同对象精准施策,其中对于因收入低导致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重在脱困;对于因病、因灾等具体原因致困的职工家庭重在解困。
深入细致掌握单位职工致困原因,探索帮困解困的新路子。要到困难职工家中,摸清困难职工家庭成员身体、学习、工作、收入等情况,实行经常性动态管理。逐户分析,摸清情况,了解职工致困原因:是家庭成员思想观念造成的?还是缺乏劳动技能造成的?又或是突发意外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等造成的?逐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进行帮扶解困。
转变观念,既要物质解困,又要精神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必须要明白任何来自外界的帮扶救助都是有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的局面,还需要“自救”。对于家庭收入少,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但缺少技能,没有努力方向的职工,我们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其树立信心,明确方向,帮助其寻找到能为家庭增加经济来源的工作,并适时给予精神和资金上的帮扶,使其走向良性循环轨道;对于困难职工家庭成员大病重病、突遇灾祸,造成困难的,要及时掌握情况,充分发挥工会职工之家的作用,给其“家”的温暖,通过送温暖、社会救助、爱心捐款、金秋助学等给予帮助,再争取民政低保等政策使其维持生活,缓解困难。
鸡舍一角
2010年核桃树苗播种
雷波林场调研交流
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帮扶基金。切实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度,积极营造共同关爱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设立专项的救助资金,对困难职工创业给予借款,对遭遇突发灾难、意外伤害、长年生病卧床的家庭给予适当救助等。
加强困难职工技能培训,提高其创业增收技能。我们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缺乏技能,又迫切希望解困脱困、提高收入的职工,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援助等方式,鼓励他们创业增收,积极投身于站队经济。
综上所述,要切实开展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关键是要明确任务,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真实掌握他们的致困原因,帮助他们探索出创业路子,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加以正确的引导,促其树立信心自救解困,最终达到困难职工全面解困脱困。
系四川省长江造林局凉山分局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