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8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作文展示及点评

2018-01-04

作文新天地 2017年34期
关键词:温存王安忆现实

作家王安忆在选编《给孩子的故事》一书中,选择了不少表现“苦难”和“残酷”的故事,她希望这些故事能“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们在故事里成长。

有不少教育家并不同意王安忆的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多感受世界的温存,少让他们接触残酷的事情。

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这两种说法加以综合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三类文

温存与残酷的天平

作家王安忆在其书中掺入了“残酷”的元素,以此映照现实。此举却遭不少教育家诟病,并呼吁让孩子更多地感受真善美。而我以为,残酷与温存正如天平两侧的砝码,唯有平衡轻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卡夫卡曾说:“待在原地别动,大千世界会主动向你走来。”书,便是建立孩子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一条捷径。但如今的儿童文学,大多过多地渲染人性之至美,以期让孩子感受世间的极大温存。这样的做法需要辩证地看待。诚然,对儿童内心真善美的价值观的建立的重视,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避“残酷”而不谈,却又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孩子缺少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过于简单地将善与恶剥离开来,以致无法建立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知。现实绝非童话故事那般黑白分明,有太多的灰色地带混杂在黑与白之间。因此仅仅通过儿童读物的引导,则往往无法磨砺孩子的意志,反而使孩子置身在童话与现实间的虚幻世界中,不易对现实世界产生归属感,从而显得格格不入。因此,适度地反映社会中的残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们能逃避的只有逃避本身”,唯其如此,我们更需正确对待温存与残酷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尺度。孩子们终究是要长大的,我们永远无法使他们活在一个只存在真善美的乌托邦内,也无法代替他们直面现实的丑恶。与其让他们被动等待“残酷”的袭击,倒不如主动出击,冲破它的壁垒,攻城略地。提及此,便不得不说到儿童文学界的一朵奇葩——王尔德。他一反传统儿童文学对真善美的高歌,反用极尽华丽的辞藻,极度忧郁沉痛的笔调,将笔锋直指残酷的丑恶本身。在悲戚的故事中,你反能静默沉思,捕捉到那缥缈却又确实存在的隐藏着残酷的背后的美好。正如他所言:“我们都活在阴沟里,却仍有人仰望星空。”即使我们生活在残酷的现实中,仍能感受到这世间的温存。而作为现实世界缩影的书,也应有这样的品质。

因此,在表达“残酷”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温存”的重要性。只有在天平两端加上相同的砝码,我们才能拥有一颗清醒的心。所以,对残酷和温存的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可接受性强的残酷与温存,从而使二者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而不致过犹不及——既保护孩子的天真与对这世间的一颗赤子之心,又使其能认识到现实世界的残酷性与人生道路的跌宕起伏。这正是几千年前的中庸,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尽管道路且艰且长,我们也不致踽踽独行,迷失方向。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纵然书无法使我们获得对现实世界的最直观的感受,却仍如远方的灯塔,指引迷途之人的方向。

温存与残酷只有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点 评

文章整合了材料所给的两种对立观点,颇具思辨色彩。在论证过程中,选用卡夫卡、王尔德等人的名言,增加了说理力度。但是,细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指向是在“我们该用温柔还是残酷来教育孩子”,材料所选用的“王安忆选编的《给孩子的故事》”仅仅表明了第一个观点的出处,但这篇考场作文则受其影响,重点围绕“书”对孩子教育的影响,花了大量的笔墨讨论温存的“书”和残酷的“书”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有审题不清之嫌,这是此文较大的一个缺陷。故此文最终只能定为三类文。

一类文

以温柔之心照大千世界

◎叶颂 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高三(1)班

博尔赫斯在其《小径分叉的花园》中说:“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直至踏入晚年的暮色苍茫,终其一生定是小径分叉——有鲜花烂漫云蒸霞蔚,也自有荆棘密布险象环生。在孩童时期,他们不仅要对未来世界的错综复杂有一定认识,但同时也切不可丢掉那向往美好的一份温柔之心。

王安忆指出用“苦难”和“残酷”去“澄澈地映照世界”,可太过残酷的真实又是否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孩子是初生的柔芽,经不起太多的狂风暴雨,在未解希腊史诗的浪漫瑰丽前先去执起锋利的长矛,最后映照现实的镜子跌落而只剩满地的碎片,是否就是我们所谓的“成长教育”?见过许多“童星”三岁学琴四岁学舞蹈,只为能在舞台上闪耀、在残酷的竞争中先人一步。可若是见到他们因偶尔错失一个奖杯时落下的清澈的眼泪,便不禁令人深深思索:现实的苦难予其竞争、功利、高高的自尊,却让他们丢失了原有的童真自然与天真无邪。

与之相反的,不少教育家选择将孩子培养在“温室”之中,少让他们接触残酷的事实。众所周知,温室的花朵与自然生长的草木在同样环境下继续生长一段时间后进行比较,自是野外生长的生存能力更胜一筹。对孩子过分的温柔教育难免使他们失去对未来残忍现实的戒备,进而在巨浪吞噬下一摧即败。童话的完美无瑕固然可悦,而童话之外的森林却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

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孩子的教育或许应遵循中庸之道——既不将残酷完整揭露,也不过分追求温柔的庇护,而是引导他们用一颗温柔之心去应对大千世界的波谲云诡。

《诗经·淇奥》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孩子到成人再到君子,便是一个不断磨砺的过程,方能切磋琢磨。而在应对成长路上的种种挫折时,乐观的心态必不可少,这就需要从小培养一种关于美好的意识,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苦难与温存,或许即为一体。没有温存,何来苦难;若无苦难,又何惜温存?辩证地看待这二者,理解生活的常态是起落有致,用温柔之心去化解千变万化的烦恼,或许才是孩子最应该学会的“生存法则”。人因复杂而美丽,生活亦如是。未来的世界,困难不能够一言而尽,温柔的滋味也不依赖保护而长久存在。所有的感受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思索、去领悟。

前路遥遥,千姿百态。唯愿所有孩子历经千帆,归来时仍存有一颗温柔之心。

点 评

正如作者在文中教育孩子的态度那样——“遵循中庸之道”,其提炼的观点亦有中庸特质。论证过程巧用对比,语言表达常用反问,增强了文章的说理力度,彰显了作者的思辨智慧。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与常见的考场论述类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此文语言精致典雅,细细读来颇有骈散结合的韵味,颇显功力。故此文可定为一类文。

(以上供稿及点评:浙江省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王建君)

一类文

千年花种

◎喻唯一 浙江省富阳中学高三(1)班

在看王安忆为《给孩子的故事》写的序的时候,倒是想到一句话,“孩子是流传千年的花种,如今却在无我无他地绽放”。瞧见了当代孩子成长的“不痛不痒”,王安忆终是做不到不闻不问。

王安忆想让孩子“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看看苦难,看看苦难中的人们,看看苦难中人们仍然葆有的炙热勇敢,从而真正懂得现世深藏的温柔,人性永存的善良。

反观当今普遍的“桃花源式”教育,外界一直在人为划出一方净土培育新一世的花朵,用五彩泡沫隔绝出良田美池以图短暂的鸡犬相闻。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先不论理想泡沫能否挡得住西伯利亚肆虐的寒风,孩子首先已不可避免地在“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渐渐“寓久则溺,以为当然”。更严重的是,蜜糖罐子里长大的单薄孩子,纯净美好却对现实一无所知,对苦难毫无准备,他们在“生活的大多数状态好比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滑行,足下无尘,倏忽万里”的现实里手足无措,很多人“一疏忽”就是“万里”。社会可以接受偶有一二的“疏忽”,但不能承受接二连三的“万里”。

我们可能真的无须视苦难为洪水猛兽。“苦难”是苦痛和磨难,而不是狭义的暴力和流血。正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中的“苦难”也正是当代的“苦难”,是漫长历史的沉淀,刻骨记忆的留传。或许真的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直面苦难,经历过黑暗才知光明更加弥足珍贵,看过荒冢才识生命愈发曼妙凹凸。更重要的是,知道“苦难”的孩子在现实中能多一份泰然从容,因为有所了解,所以有所准备,也有所应对。看过“苦难”日子里人们不变的勇敢坚毅,因而对自身的向善向真更多一份执着笃定。

如果上述仅关乎孩子的自身命运,那么当无数孩子的命运浩浩汤汤汇聚成川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已然关乎未来国运。而一个国家对“苦难”的漠视逃避是可怕的。当我们不去谈艰苦漫长的十四年抗战而代之以“以一抵十”的轻松击溃游戏,不去看马乱兵荒的动荡十年而代之以简单错误定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亵渎我们曾受过的所有苦难,在廉价我们在苦难中的勇敢顽强。当一个国家的未来集体失去对“苦难”认识的时候,我们毫无疑问在忘却和遗失,而这些忘却和遗失必将成为国家的长痛。

孩子还是去看看“苦难”吧,他们本就还是“素人”,因而能够透过“苦难”照见现实,然后真正成为勇敢、善良、炙热的一代。

当然,也正因为孩子仍然素静纯白,我们对“苦难”的呈现方式也需要十分的考量。是否可以先从一苗一叶开始,让孩子先知耕耘生活之劳苦,柴米油盐之不易,从而能够“稼禾尽观”。然后立足国家疾苦,知千年脉络中不断驱散阴暗之勇毅,扳正历史轨迹之艰苦,从而能够“九州尽观”。最后放眼世间所有难与苦,澄澈清明,坚信人世本质慈悲,是以“天下尽观”。

要在孩子的灵魂里注入一点铁,会坚硬也能炙热滚烫,让他们在面对“苦难”时正确面对,勇敢应对,让新一代的孩子形成合力,引领国之命脉走向深厚的同时走向开阔。

国家的花种这一世再不要无我无他、不痛不痒地绽放。这一世国家的花种应多一种处变不惊,无风呈婀娜之姿,有风显坚韧之劲,享花开之无穷韵致,达生命之至真至善。

点 评

文章紧扣材料,娓娓道来,有理有据,脉络清晰。笔触丰盈,思维缜密。更可贵的是,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丰厚的阅读积淀、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开阔的视野,在短短四五十分钟里,能有如此成熟老练之作,实在不易。

二类文

鲜花、枯草与成长

◎金乐文 浙江省富阳中学高三(1)班

若说姑娘是用水做的,那孩子就是用水晶做的——澄澈、温凉。似乎任何情景中,如果有孩子的出现,人们就会自觉地切换到一个尽量单纯或悲悯的思考模式中。

相应的,许多人都觉得,无邪的孩子们就应该在美好中成长;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以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拥抱光明和正视黑暗是同等重要的。

毕淑敏曾说:“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太多的黑暗,才会让人更加珍惜它的美好。”其实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亦是一样。

首先,美好温暖同苦难残酷必然是共存的。正如一个花园,有鲜花亦必有杂草。任何人,都不应只去关注事物的一个孤立面;若全面地了解,则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不是沉迷于由大人们编织出的乌托邦式无痛世界中后知后觉。

其次,我认同人性本恶,故正视世界黑暗的一面即正视自己。这是一种独特的自我认识,可以使得孩子们完善自己的人格,慢慢地体会到人们为了共同生活而制定一系列向善规则的可贵。

并且,痛苦衬得美好更加灿烂。我们需要允许这个世界有一点脏,才会觉得它其实很美丽。对于孩子,如果因为“残酷”而伤心、流泪,那么他们体验幸福后的笑便会更加地发自内心。在珍惜美好的同时,孩子们甚至会自主地学着去努力创造美好,因为他们知道其对立面的令人悲伤。

最后,面对黑暗可以让孩子们学到更多,比如更能抗压。就好比经营了一个花园,有鲜花,有杂草。他们会为鲜花欣喜,亦会为杂草惋惜;但他们不会因为杂草停止打理花园,而是先将杂草当作肥料增肥土壤,然后吸取教训,在下一季种出更多的鲜花。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时让他们看到美好与痛苦,是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与坚毅善良的品质——一个孩子应该长成的最好模样——的关键。

许多人担心黑暗会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而这就与如何“展示黑暗”有关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忘给孩子希望,这才能让“水晶”澄澈与坚硬。

因此,不要锁住痛苦不让孩子触碰。给他们鲜花,亦给他们杂草,这样他们才能经营出更美的花园,如聂鲁达的诗一般美好。

点 评

文章紧扣材料,鲜明地树立观点,多角度地阐述理由。语言准确而有感染力,思维灵动而缜密,有效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将道理说得清楚而又富有美感,可惜的是,议论的层次性欠缺了些,文章略显单薄。

(以上供稿及点评:浙江省富阳中学 杨雁怡)

猜你喜欢

温存王安忆现实
中秋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错过你
清平乐·青梅竹马
漫画:现实背后(下)
说不尽的王安忆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致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