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说间谍
2018-01-04
风起云涌说间谍
“间”怎么会跟“谍”联系起来了呢?“间”本来写作“闲”,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因此,“间”的本意就是门缝,泛指缝隙,有缝隙就可以使用反间计了,故称“间谍”。
“间谍”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兵书《六韬》中:“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在战争开始之前,选派八人到敌国侦察,收集政情资讯和社会舆情,了解敌人的真实意图,这就是间谍活动。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崇尚谋略,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精彩的谍报对决层出不穷。
夏朝:最早的间谍活动出现
史料记载,夏国君少康有一位政敌叫寒浞,颇难对付。当时少康手下有一名女性将领叫女艾。她被派到寒浞的封地,乔装打扮进行秘密侦察。女艾的间谍活动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后来少康等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迅速出兵,一路势如破竹,诛杀了寒浞。
女艾不仅是我国第一位有记载的女间谍,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女间谍。
春秋战国时期:私家间谍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间谍的“黄金年代”。在国家军事间谍之外,集中出现了一批“私家间谍”。当时非官方“特工”十分活跃,几乎各个阶层都有间谍。
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这“战国四君子”都曾养士数千,这些“士”,有的是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的特务,有的相当于现代间谍中的暗杀特工,专门负责灭口和破坏。“养士”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间谍培养方式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间谍技术出现了第一轮飞跃,“阴书”、“阴符”、原始窃听器“听瓮”等一系列传递和获取情报的工具,都是这一时期的发明。
秦汉时期:帝王智囊团,使间高手云集
张骞可以说是西汉王朝最伟大的间谍。据史书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完成汉武帝派给他的最重要的任务。在匈奴人的土地上,张骞度过了10年的软禁时光,等他逃回来时,汉武帝没有责怪张骞,还把他留在身边作为宫廷顾问。张骞出使月氏的外交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探险本身却对西汉王朝有着重要的意义。到达中亚地区以后,张骞一行在寻找月氏部落时,收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甚至收集到更远的西方国家的信息,包括印度、大夏、叙利亚和罗马帝国的大致情况。
唐代:告密之门洞开
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唐代,武氏大开“告密之门”用来巩固政权,导致间谍活动泛滥。武则天设置了“铜匦(ɡuǐ)”,类似于现代的“举报箱”。并诏旨地方,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不得询问详情,给予五品官的待遇,以驿马进其尽速来京。告密有功者予以封赏。一时间,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起,来京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也正是这个原因,搞得官员们人心惶惶,谁也不敢说话。
两宋时期:间谍活跃异常
北宋时期,因宋辽金西夏对峙局面的相继出现,军事间谍再显神威,间谍们异常活跃,因此,宋代非常重视反间谍工作。也出现了反间谍名言,宋太祖赵匡胤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岳飞是南宋最为出色的反间谍专家,其杰作之一是“杀刘豫”。《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一直想除掉金国的儿皇帝伪齐皇帝刘豫,岳飞侦得金国四太子金兀术不喜欢刘豫,觉得机会来了。刚好,宋军逮到了金兀术派出的一名奸细,岳飞故意将其当作是自己派去给刘豫送信诱杀金兀术的人。那名奸细怕死,便承认了自己的假身份。岳飞写了一封信,命人剖开奸细的腿肚子,将蜡丸密信塞进去,命其再送往刘豫处。这名奸细自然跑回了金国,把蜡丸交给了金兀术,得“密信”后,金兀术大吃一惊,果然杀了刘豫。就这样,岳飞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金国的得力帮手刘豫,手段实在高明!
明朝:间谍机构登峰造极
这个时期的间谍们可以说是无所不干,搞情报、暗杀、缉捕、刑侦、逼供样样来。这个时期出现了职业间谍组织,即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锦衣卫们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由于锦衣卫承担着保护皇帝,与皇帝随驾的职责,而且又是他身边的人,于是渐渐成为皇帝身边的心腹,负责打探情报和惩处大臣。
锦衣卫最让人闻风丧胆之处在于他们不受司法机关管辖,意思是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如有反抗就“格杀勿论”,其权力在大理寺和刑部之上。此外,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此狱名气之大,胜过刑部天牢。打个比方,如果把你关进刑部可能还有救,但是一进入诏狱,等待你的只有死亡了。
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听,以不怕错杀就怕漏杀的精神找出许多所谓的同党,并一一处决。典型例子就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件案子前前后后牵涉的人命都超出一万多条,能杀的都杀了,家族之内,邻里乡亲都逃不过厄运。这两件案子在当时大大提高了锦衣卫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