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2018-01-04林云华朱冬红尹燕耀宗亚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论治体征艾滋病

林云华 朱冬红 尹燕耀 宗亚力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南昌 330002)

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林云华 朱冬红*尹燕耀 宗亚力

(江西省南昌市第九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南昌 330002)

目的 探讨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62例艾滋病并真菌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包括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的相关治疗以及抗真菌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西医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从“毒邪伏络”辨证论治,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能够明显改善其症状,提高好转率,降低其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探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CD4+数有一定关系。结论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有一定治疗作用。

艾滋病;真菌感染;毒邪伏络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在新版《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版)》中,仍然延续之前“脏腑辨证体系”论治艾滋病以及其它相关并发症,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前期课题组已经从中医理论上探讨艾滋病具有“毒邪伏络”特点的理论基础,并解释艾滋病的发病和各种并发症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艾滋病以及并发症的“剔毒通络”法[2]。在各种并发症中,尤其是艾滋病并真菌感染治疗难度大,死亡高,且如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抗病毒治疗等诸多因素对艾滋病真菌感染产生重大影响[3]。为此,我们观察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患者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昌市传染病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为艾滋病并真菌感染患者。将纳入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中医药治疗的试验组(32例)和西医内科治疗的对照组(30例);试验组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23~85岁,平均 (51.16±16.41) 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27~49岁,平均 (52.15±16.64)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艾滋病患者诊断均符合《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版)》,所有病例均经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艾滋病感染。真菌感染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培养、临床症状、体征等为确诊依据。

1.3 治疗方法 依据具体分期分别按照“毒邪伏络”的病证特点,根据艾滋病并真菌感染从“毒邪伏络”的理论辨证论治标准进行辨证论治,同时根据分期设西医标准治疗对照组,包括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的相关治疗以及抗真菌感染,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从“毒邪伏络”辨证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从“毒邪伏络”的理论辨证论治标准:根据艾滋病“毒”“虚”“瘀”的病证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证:“辨病症”(“表证”和“里证”)、“辨病程”(毒邪伏络、毒邪损络、毒瘀阻络、变证丛生)、“辨兼夹”(先辨主要证候,再辨次要证候)和“辨坏症”(毒邪移肺、毒邪移肝、毒邪移腹、毒邪移肾、毒邪移表)诊疗设想。基于“毒邪伏络”制定其剔毒通络基本方:白附子、僵蚕、土茯苓、土鳖虫、地龙、连翘、桃仁、桑寄生、葛根、白芍药、法半夏。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对观察项目分别进行观察和疗效评价。

1.4 试验过程步骤 临床调研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及共同辨证。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展前后均给予各种标本的真菌培养,静脉血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以及HIV-RNA。

1.5 观察指标 ①真菌感染疗效评价原则: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治疗前后常规进行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影像学检查以及真菌培养等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②临床症状体征指标:根据症状体征积分方法,疗效等级分为显著改善、改善、稳定和加重4个等级。显著改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积分下降≥2/3:改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总积分下降≥1/3,而<2/3;稳定:症状体征无改善,总积分下降<1/3;或总积分不下降;加重:症状体征进一步加重,总积分较前升高。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真菌感染分布情况 62例艾滋病并发真菌感染者中,医院感染4例 (占6.45%),院外感染58例 (占93.55%),入组的患者主要以院外获得性真菌感染为主。其中1个部位真菌感染的患者62例,2个部位同时真菌感染的患者10例,主要收入组患者为1个部位单一感染。以口腔真菌感染和肺部真菌感染多见,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最多见,高于其他真菌感染。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比较经过患者治疗前后填写症状、体征积分表发现,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改善明显为发热、咳嗽、乏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它症状改善不显著。通过统计治疗前后积分对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改善情况 [例(%)]

2.3 CD4+及HIV-RNA变化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的CD4+T淋巴细胞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IV-RNA病毒载量均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CD4+ T淋巴细胞与HIV-RNA定量变化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CD4+ T淋巴细胞与HIV-RNA定量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CD4+ T淋巴细胞数试验组 32 治疗前 18.86±15.26 HIV-RNA定量(拷贝·mL-1 )4.52±0.98治疗后 27.47±18.90* 4.29±1.17对照组 30 治疗前 24.07±15.48 3.71±1.21治疗后 25.44±14.97 3.89±0.91

2.4 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经过治疗后,1个月内,试验组有2例患者因并发多重感染而引发死亡,死亡率为6.25%,而对照组有3例死亡,死亡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死亡率更低,因病例数少,未作统计学处理。试验组未发现明显特殊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3 讨论

艾滋病患者免疫机能明显下降,尤其是艾滋病期患者,很多因素易造成艾滋病患者免疫力进一步低下,如大量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诸多疾病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从而导致艾滋病患者对一些致病性真菌更加易感。有大量统计表明,艾滋病基础上并发深部真菌病情严重,目前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新生隐球菌等,尤其是过去一些比较罕见或少见的真菌性败血症及真菌性肺炎正呈逐年升高趋势,如马尔尼菲青霉菌、卡氏肺孢子菌等真菌,90%的艾滋患者死于机会感染[4]。

中医古代文献报道中没有艾滋病以及真菌感染之病名,根据艾滋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过程和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疫病”以及“伏气瘟病”等疾病范畴,其病机属于正邪相争、虚实错杂的本虚标实证[5]。其临床症状在中医古籍中早已有描述,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曰:“狐或虫之为病……蚀于喉为或虫,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蚀于上则声喝。”可以认为是艾滋病的口腔及生殖器真菌感染的症状表现,《瘟疫论》曰:“瘟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可以认为是艾滋病口腔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形成的口腔白斑。

从“毒邪伏络”的理论解释艾滋病并真菌感染的发病和症状更为合理,并由此提出“剔毒通络”可作为艾滋病并真菌感染的主要治法之一。本研究基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并真菌感染患者32例,发现能够明显改善其症状,提高好转率,降低其死亡率,且安全性较好,并探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CD4+数有一定关系,而CD4+被认为在艾滋病并发各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因病例数少,目前只是初步观察所有能收集到的真菌感染患者,本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并对各种真菌感染种类分别进行观察,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更进一步探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及努力方向。

[1]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2013版)[J].中医学报,2014,29(192):617-620.

[2]宗亚力,尹燕耀,林云华.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63-365.

[3]谢朝云,熊芸,孙静,等.艾滋病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7):643-646.

[4]Limper AH,Adenis A,Le T,et al.Fungal infections in HIV/AIDS[J].Lancet Infect Dis,2017,pii:S1473-3099(17)30303-1.

[5]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艾滋病常见病证辨证施治技术指导原则[J].中医学报,2014,29(191):463-465.

[6]Messiaen PE,Cuyx S,Dejagere T,et al.The role of CD4 cell count as discriminatory measure to guide chemoprophylaxis against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negative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Asystematic review[J].Transpl Infect Dis,2017,19(2).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Toxin Attacking Collaterals"in the Treatment of AIDS with Fungal Infection

LIN Yunhua,ZHU Donghong*,YIN Yanyao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CM&Western Medicine,Nanchang Ninth Hospital,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2,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AIDS with fungal infe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toxin attacking collaterals".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AIDS with fungal inf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HAART and anti fungal infections treatment,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toxin attacking collateral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Results Treatment of AIDS with fungal infe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toxin attacking collaterals"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the rate of improvement,reduce the mortality,and had good safety.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D4+number.Conclusion Treatment of AIDS with fungal infec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toxin attacking collaterals" may have some therapeutic effect.

AIDS;fungal infection;toxin attacking collaterals

10.3969/j.issn.1672-2779.2017.24.034

1672-2779(2017)-24-0079-02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No.国卫医发[2013]42号】;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No.2014A14】

*通讯作者:271079035@qq.com

张文娟 本文校对:万 勇

2017-09-28)

猜你喜欢

论治体征艾滋病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 世界艾滋病日》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中医论治老年颤证的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