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应用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2018-01-04蔡德强

关键词:阿托心衰血浆

蔡德强

(四川省宜宾大房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7)

阿托伐他汀应用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蔡德强

(四川省宜宾大房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7)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参考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参考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 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之后跟参考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改善较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LVEDD、LVESD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并且研究组患者的转变幅度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血浆NT-pro BNP水平,避免病情的恶化,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无症状心衰

在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多数患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血栓所致,少数患者由炎症、栓塞等引发的管腔狭窄闭塞。心肌梗死经过治疗后会合并心力衰竭,并且时间的流逝只会使病情加重,其中左心室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无症状心衰,主要缺少了烦躁不安、出汗、恐惧、呼吸困难等症状,致使临床上诊断时常出现漏诊,导致其危险性增加,在早期应当及时治疗[1]。本次我院采用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详情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根据先后入院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研究组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2.1±7.4)岁;参考组4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8±7.4)岁。将患有严重肿瘤、脑卒中、血液病、肝功能等器官受损的患者排除,相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考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参考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为一个月,每天服用一次,每次10~40 mg的剂量。

1.3 疗效观察

氨基末端利钠肽(NT-pro BNP)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来测定,并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指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T-pro BNP水平

治疗之前,研究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705.4±159.2)pa/mL,参考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704.2±154.4)pa/mL,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不成立(P>0.05);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512.9±151.8)pa/mL,参考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414.2±160.3)pa/mL,跟参考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改善较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 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ESD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LVEDD、LVESD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并且研究组患者的转变幅度高于参考组,两组之间的差异较明显,统计学成立(P<0.05),见表1。

表1 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s)

表1 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DD、LVESD(±s)

组别 例数 时间 LVEF LVESD LVEDD研究组 40 治疗前 40.8±6.0 47.5±5.4 58.2±5.2治疗后 49.7±11.2 38.2±5.8 44.9±6.0参考组 40 治疗前 39.4±8.7 49.1±4.7 58.4±6.3治疗后 45.1±11.6 42.3±3.1 48.6±6.2

3 讨 论

无症状心力衰竭指的是心肌增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未达到一半,其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未表现出来的一种慢性心力衰竭。但该病在前期时常出现以下症状:失眠、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嗜睡等;并且白天的尿量会有所下降,夜晚则会增多,胸部不适、气促等表现[2]。当患者在患有该病时心脏已出现器质性病变,因缺乏心力衰竭的症状缺乏,导致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的确诊,最终病情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恶化。如患者的心衰往下恶化,患者的机体血浆NT-pro BNP水平也会有所升高。所有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常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控制心肌增大,并可调节神经内分秘[3]。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不成立(P>0.05);治疗之后跟参考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水平改善较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LVEDD、LVESD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并且研究组患者的转变幅度高于参考组,两组之间的差异较明显,统计学成立(P<0.05)。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改善血浆NT-pro BNP水平,避免病情的恶化,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 魏兰英.探讨阿托伐他汀应用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治疗中的效果[J].心理医生,2016,22(24):94-95.

[2] 谭照华.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评价[J].医学信息,2015(43):104.

[3] 徐 健,沈 崇.阿托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4):66.

R541.6

B

ISSN.2095-6681.2017.32.26.02

刘帅帅

猜你喜欢

阿托心衰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