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艺术家的死亡与痛苦意识在油画作品中的美学体现

2018-01-04李卓群沈阳市第五中学110041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线条题材油画

李卓群 (沈阳市第五中学 110041)

近代艺术家的死亡与痛苦意识在油画作品中的美学体现

李卓群 (沈阳市第五中学 110041)

每个人的意识里面都存在着痛苦与死亡,他们害怕恐惧却又无法将其转化。艺术家也同样存在着痛苦与死亡意识并且他们的悲惨经历要多于常人,他们也恐惧也害怕,但是他们将这种恐惧与害怕转化为一种有形的力量即艺术品,再用艺术品来表现痛苦与死亡的意识。本文尝试从艺术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死亡及痛苦意识给艺术家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在艺术作品中对于死亡的深刻理解和审美体现。

死亡与痛苦意识;美学;油画作品

当我们面对色彩对比强烈、氛围紧张恐怖的悲剧性美术作品时,心灵会为之震撼,会被它的情节吸引,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而是长久的停留于记忆中。这就是悲剧美术无可替代的持久魅力所在。为什么悲剧性的美术作品会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呢?

首先,从美学史上看,作为美学基本范畴之一的悲剧性这个概念,往往和那种能引起我们同情的痛苦或死亡等同。通过悲剧性的东西,人们会确立美好理想。

其次,人类生来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死亡和痛苦的阴影时时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艺术家作为生命个体比常人的心理结构方面更富有生命冲动和生命意识,对于生命与死亡这一人生主题尤为反应强烈,情思炙热。他把对死亡和痛苦的反应在美术作品中再现,以至于生与死是艺术家创作中最常选用的主题。而其它人和艺术家一样,也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对死亡充满恐惧,惧怕痛苦的降临,甚至不敢去医院。为了抚慰因惧怕而受伤的心灵,他们尽力在自己幻想的作品中去寻求解脱,但因为他们不是艺术家,幻想的作品难免枯燥无味,无法在其中找到真正的精神慰籍。因此当他们看到艺术家的作品时,会感到精神的安慰而产生共鸣。艺术创作是对艺术家心灵的一种补偿手段,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种公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对艺术趣味的偏爱,是对现实世界视点变化的调节,是对现象的审美召唤。从本体论而言,艺术是人类精神结构有价值的自由象征,艺术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趣味自由选择表现对象和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家,对死亡与痛苦意识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下面就几位近代油画艺术家的死亡与痛苦意识来谈其在油画作品中的表现。

在人的无意识心理中,存在两种相反的本能冲动:生的动向和死的动向。当某种动向占主导时,相应的心理会随之发挥主要作用。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活动过程中,这两种动向有时会发生强烈的碰撞。有些艺术家的死亡动向往往占据上风,他们对死亡持有一种本能的迷恋,在他们看来,死亡和痛苦更美好,具有神秘的诗意。他们在心理上更迷恋死亡,在艺术创作中更偏爱描写和表现死亡,以揭示死亡的神秘意义,并赋予其强烈的美学色彩。

艺术家对死亡有一种心理上的本能迷恋,除具有无意识因素之外,还有诸如潜意识因素、家庭与社会因素、哲学因素等因素。

在现代,表现死亡及痛苦的油画作品已为数不少。如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挪威画家爱得华.蒙克,法国画家高更,奥地利画家居.克里姆特等人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形式上(色彩,线条,构图,笔触等方面)都不同于那些称之为优美的油画作品。它们在形式方面的特征尤为醒目突出,往往显现在以下方面: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配置,如强度对比色、艳丽的朴野的色彩变化或单纯的色域等。在线条组合方面有直线条、对直线做强烈偏离的线条、运动感的变化生硬的线条或复杂奇特的线条组合等。形体构造上出现反常的悬殊的比例、超常的尺寸或尺度,坚实笨重的体量等,不均衡的甚至看来混乱无序的构图,粗糙的质感肌理,独特离奇的造型语言,通常少见的透视角度,模糊朦胧的形象或影像,爆炸性的不安宁的直观效果,引想高昂激情的氛围,一往直前的气势,还有打破常规的称托手段和展示方式。笔触狂放,粗犷有力,大而混乱。

下面就题材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题材

这类油画作品的题材多是医院、病人、疾病与死亡、痛苦的呼喊及生与死。如荷兰画家凡.高《阿尔医院的病房》就是选材于医院,描写他患病时经常去的地方,也是在描写他精神寄托所在。还有凡.高的《割掉耳朵的自画像》,以患病的自己为题材,向人们陈述他的痛苦。挪威画家爱得华.蒙克《病孩》以因病而端坐病床的姐姐为题材,描绘姐姐临终前的痛苦形象。《马拉之死》直接运用死亡为题材,表现出画家此时对于性吸引、暴力和死亡的兴趣,此时的画家精神以濒于崩溃的境地。《呼号》选择了梦幻般的骷髅形象及空旷的世界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恶梦般的景象。奥地利画家居.克里姆特的《死与生》直接以生与死为题材通过不同阶段的人表现生与死的循环意寓了很大的宿命论与悲剧成分。中国当代油画家曾凡志的《协和》三联画,是以医院、病人及医生为题材通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表达了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生存感觉。在现代还有众多的类似题材的作品,在这里不一一举出。这类题材,直接的描绘出艺术家的痛苦与绝望,表现了艺术家的死亡意识。

二、构图及线条组合

优美的油画作品,往往运用细致流畅的线条,明确的造型,匀称的构图。然而表现死亡与痛苦的油画作品,却打破了这些传统的构图方式,代之的是自由的个性的构图。这些构图基本上是在流畅的曲线中插入偏离的直线,在画面黄金处或偏离中心点相交的直线,相交直线构成的不稳定的倒三角形等等….来打破本应宁静的画面,彻底撕碎画面的整体和谐,使画面在停滞的时间里以极快的速度不停的运动。尤其是蒙克的几幅作品最为明显,例如:《呼号》(如图1)描绘一个面容近于骷髅的人物,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高速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狂喊。画面以流畅、有节奏感的线条来表现人物、飘动的云及流动的河,虽然线条的韵律有些夸张,但人物与景物基本融为一体,但是画家并不想利用画面的和谐来表现,而是在人物的后面又画上了一条偏离的直线(即高速公路)(如图2)。这条富有动感、速度极快的直线斜穿过画面将人物和背景隔开,打破了画面的宁静、和谐。似乎一辆疾弛的车驶过,人物被吓的呼号。呼喊声随着那些线条响彻画面,整幅画在运动,在不停的充满声音,外溢声音,在远离声音。或许这是艺术家精神错乱的表现,也许是艺术家的梦境的再现。但这幅令人观后感觉无力的画面唤起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似乎生命在这一刹那停止,死亡将其带向远方。《马拉之死》(如图3)是爱得华.蒙克一幅直接描写死亡的油画,画中的景物十分简单:一张用弧线围出的只代表部分的圆桌,一个用直线绘出的床,两条线平稳分布。但是仰卧在床上的死去的男人和站在画面近三分之一处的女人构成了一个使画面不安的三角形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的两条偏离的直线在远处相交,赋予画面强烈的紧张感,使整个画面因踌躇不安而吸引注意(如图4)。再如凡.高 ,高更的绘画和当代画家贝克曼的绘画。他们的油画中具有标志的有张力性的粗而黑的线条来描绘景物的边缘以及明显的结构处,转折处等地方。使整个画面蕴藏着强大的不安和爆发力。

图1

图2

图3

图4

三、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

此类的油画多是用强烈的对比色,艳丽的朴野色彩和单色等。增加了画面的不安与躁动。如居.克里姆特的《死与生》,凡.高的《向日葵》,《麦田上的群鸦》,爱得华.蒙克的《马拉之死》,高更的《失去童贞》等。大多选用明亮的橘黄色为主调与灰暗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主题。他们的其它作品也多是用艳丽的颜色及单色。如居.克里姆特的其它作品多用柠檬黄,凡.高的作品经常将两三种单色布局在一个画面等。尤其是在描绘女性头发、唇及乳头部位时,多采用明快的橘黄色,这表现出画家的性意识,又如当代画家增凡志的《协和》三联画,整副画面用充血般的肉色和冷白色表现隐藏着的血腥与危机。这些对比鲜明的色彩体现了画家的激动情绪。

四、形体构造及笔触

用来表现艺术家死亡与痛苦的绘画中,无论是后印象派还是当代的一些油画,在形体构造上都采用了夸张、变形。反常的悬殊比例,混乱无序的构图,粗糙的质感肌理,离奇的造型语言,少见的透视角度,模糊的影象,打破常规的村托手段,这一切更能够表现出艺术家的痛苦及躁动不安的心理。他们用狂放、粗犷、混乱的大笔触,扰乱了整个画面的宁静,使之沸腾。以凡.高为例:他的每一幅作品均是激烈奔放的大笔触有规律的堆砌、排放、转折,使其成为扭结、升腾的线条,整个画面产生剧烈的运动感。他画的麦田象一片燃烧的火焰,弯曲颤抖的线条,给人以激动感,好象树身被大地烧炙的卷曲起来,想用力拔出土地,让树枝伸向天空。他画的向日葵象熊熊燃烧的火焰,烧遍了整个画布。他画的星星旋转成旋涡,充满了神秘、恐惧与不安。这些线条、笔触、确切的表现了凡.高的悲剧性的狂热。

总之,生与死以及爱情是人们畏惧并向往最终实现的主题,更是艺术家热衷创作的主题。他们利用媒介将生与死展现,并寄于美好的理想,为当代绘画的进步提供了契机。这种以死亡与痛苦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也将不断的涌现。

[1]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

[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3]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线条题材油画
万类霜天(油画)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线条之美
《岁月长又长》(油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油画《惊涛拍岸》
烧脑的线条
楚雨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