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

2018-01-03王君

科教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君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压力、突发变故、应激障碍等诱发的自杀问题屡见不鲜,自殺成为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不幸,也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自杀,制定和采取可行的干预措施,及早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自杀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 有效预防 大学生 自杀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7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suicide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udden accidents, stress disorders and other common problems, suicide has become the most promin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bring great misfortune to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teaching ord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ven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Suicide is not a sudden occurrence, there is a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tragedy of suicide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understanding suicide, formulating and adopting feasible 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Keywords effective prevention; college students; suicide problem

习主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中华腾飞的重任,他们的顺利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压力、突发变故、应激障碍等诱发的自杀问题屡见不鲜,自杀成为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1]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自杀死亡人数已达到 20 /10 万,远远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不仅给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不幸,也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通过了解自杀,制定和采取可行的干预措施,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及早采取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自杀悲剧的发生。

1 自杀者的倾向性行为特征

自杀高危人群在自杀前会有意识掩盖自己的企图,但多数情况下会有明显的迹象,言行举止失常,行为征兆显现,诸多端倪可察。

一是情绪变化无常。欲自杀者受到负性事件的影响,往往在一个月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绪发生明显变化。如,有的对某种事物感到惶恐、畏惧,常常失眠睡不好觉,心神不宁、心绪不定。而有的则在采取行动前会表现得“相当的清醒和平静”,情绪突然放松,似乎比原来的情况大为好转,让周围的人误以为他“想开了”,其实此时自杀者却已经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并计划好了自杀的方法。

二是行为举止怪异。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性格行为会突然改变。如,回避与他人接触,一个人躲起来,不想见人;经常独自外出,但对外出的原因始终一字不吐;无故整理收拾内务柜、行李箱,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总是一个人悄悄地写着什么,怕被别人看见,除了遗书,还可能在日记、微信朋友圈提到关于死亡的话题,等等。

三是表达自杀言语。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的人。如,有的大学生遇到挫折、经历创伤后,会对朋友说:“自己一事无成、活着一点希望都没有”“我是累赘、没有用的人”,与人谈论一些自杀的方法,甚至开一些自杀方面的玩笑:“哪种方法不痛苦”“死有什么可怕的”等。还有的人会反复向身边朋友询问人死后会怎么样,“我要是哪天离开这个世界,你还会想我吗?”对这些间接或直接的表示想死的言语线索,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保持高度警觉。

四是胡乱指责猜疑。自杀高危人群,常常缺乏广泛的人际交往,对人、对事、对己倾向于从阴暗面看问题,对别人的批评反应强烈、异常激动,认为“别人的不认可就是在整我,故意和我过不去”,或者认为“别人是在指桑骂槐、意有所指”,言语很偏激,行为很固执,此时突发性的报复心理较为严重,行为莽撞冲动,容易实施报复行为后自杀。

2 大学生发生自杀问题的原因分析

院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个别大学生却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诱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期望值落空导致心理崩溃。青年大学生经过激烈竞争的“独木桥”,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父母和个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背负压力大。当愿望无法实现或落空,理想和现实不能达到一致时,便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自我否定意识,在家庭逼迫和内心焦虑的双重作用之下,以自杀寻求解脱。

二是婚恋受挫陷入情感危机。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容易陷入情感纠葛、婚恋危机,从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面对突如其来的失恋等变故,心理和精神层面易遭受折磨,将自杀当成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据郭黎岩等报道,沈阳市大学生自杀影响因素中情感挫折占 28%。[3]在江苏某高校 11例自杀案例的研究发现,7例有明显的情感挫折,占63.6%。[4]

三是无法适应环境造成消极厌世。部分大学生入校后,感到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落差大,如,专业的不满意、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大,[5]均可能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产生失落、孤独、焦虑感,无法主动融入,情绪非常低落,长时间的心理压抑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

四是家庭亲情缺失带来悲观失望。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环境下的部分大學生,由于亲情缺失,容易形成偏执、猜疑、孤僻和不自信等性格缺陷,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如不能主动去寻求帮助合理宣泄,容易铤而走险。

五是心理疾病较重失去生活信心。个别大学生受家族精神疾病遗传史影响,受外界刺激发病后会长期出现失眠、幻想、恐慌,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经常出现情绪不稳、行为异常、性格抑郁或狂躁等症状,极易发生自残苗头和行为。

3 预防大学生自杀问题的防范对策

自杀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贴近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做好深入细致、春风化雨般的思想和心理工作。

一是抓好人生观、生死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注重讲好人生哲理,坚持用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追求和积极的人生目标;注重开展生死观教育,围绕“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话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搞好典型引领,加大对身残志坚、勇对挫折、甘愿奉献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做“学习的勇者”“生活的强者”,激励他们活出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引导青年大学生正视坎坷,面对成长进步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既要正确看待、坦然应对,又要勇于克服、敢于斗争,把吃苦当作历练,把苦难作为财富,学习习主席曾经在延安当知青时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状态和乐观态度,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有研究发现: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前后大学生自杀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6]

二是准确把握自杀征兆,增强预防工作的前瞻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和同学们应善于见微知著、察言观色,对身边同学出现的一些不良苗头和反常迹象要保持警觉,早防范、早干预。学生工作者应掌握真实情况,对所属学生家庭变故和矛盾困难、有无家族精神疾病遗传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等情况,切实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异常。要留心观察细微变化,要善于通过言谈、举止、表情、行为等细节关注所属学生的思想变化,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加强跟踪观察,及时逐级上报,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必要时应送专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对精神抑郁、思想封闭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对家庭变故、婚恋受挫、人格受辱及对前途悲观失望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对身患慢性疾病久治不愈,怀疑患了不治之症的学生要重点关注,用特点规律指导征兆排查、及时发现自杀隐患。

三是加大心理服务力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差异,善于运用心理工作的方法矫治大学生心理疾患。高校应建立健全健康心理服务中心,以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一个温暖的心理支持平台。有研究显示,设有心理服务中心的院校其大学生自杀意念明显低于未设立心理服务中心的院校。[5]要注重搞好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骨干定期为大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提供心理咨询和个体疏导服务,教会大学生一些正视挫折、调节情绪的基本方法,避免心理矛盾加剧。要加强技术措施防范,对每名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筛查,保证人人都有心理测试量表,把自杀高危大学生心理状况摸清查实,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确保预防有方向、干预有方法。

四是积极开展“三助”活动,营造温馨和谐校园环境。以“思想互助、心理援助、困难帮助”活动为依托,积极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体现学校温暖和同学友爱。要注重人文关怀,及时了解青年大学生个人及家庭实际困难,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和对学习任务的意见建议,确保他们现实思想问题有途径去诉说、有渠道去释放、有办法去解决,缓解现实思想压力。要密切内部关系,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公正公平公开处理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敏感事务,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保护个人隐私,严禁歧视侮辱学生和侵占学生利益。要创建快乐校园,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心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优化院校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化解消极心理情绪,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大学生创造交往沟通的良好条件,形成促进青年大学生团结友爱、健康成长的浓郁氛围,避免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雪龙,童辉杰.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695-697.

[2] 周德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60- 62.

[3] 郭黎岩,王冰.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264-267.

[4] 沈力晔,程灶火,金明媚,等.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76-78.

[5] 和红,杨洋.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6):536-539.

[6] 余虹,杨亮承,鲁可荣.大学生自杀问题研究综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27):56-61.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