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8-01-03王娟
王娟
摘 要 “为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浅显、概括能力不强,思维缺乏灵活性,辩证思维处于萌芽阶段。如何在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通过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授科学方法,利用立体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 小学中低年级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10.067
Abstract "To learn" should be "learning, interrogating, deliberating, discerning, and doing it." The thinking and discrimination are the analysis. The ability of spe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have shallow thinking, lack of general ability, lack of flexibility in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is in its infancy.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grad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author cultivates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by creating a relaxed classroom atmosphere, teachi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using stereo reading.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iddle and lower grades; thinking ability
《禮记·中庸》中记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人论述“为学”的经典说法。其中,思即思考,辨即辨析,思辨即思考辨析。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而且还关系着学生个性化成长。[1]教师利用三级教材为载体,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同时,也需要教会孩子深入地思考问题,以探究的心态去学习,用发散的视角去看待生活。[2]记得《青年博览》2007年第14期有一篇关于美国教师引导孩子对于灰姑娘中后妈的讨论,在没有框架的设定下,给学生探究、思考的空间,孩子们的回答给国内的教师带来深刻的反思。21世纪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独特性思维的人才。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指导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边理解边质疑,边浸润边反思。
1 在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合作者。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宽及延伸。[3]
2 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思辨能力
根据命题,自然而然地去怀疑、审视,然后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命题在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得住脚,这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开端。有篇二年级的文章叫《动手做做看》,是萌发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文章,讲的是伊琳娜通过实验知道了朗志万的说法是错的,从而也明白了不能迷信权威,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文章中的伊琳娜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方法训练的作用。课前预习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朗志万的话做实验看看结果,并且要求查阅了解一些关于科学研究步骤的资料,他们通过实验,明白了这是一个伪命题。也通过查阅知道了研究时要先提出问题和假设,再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实验,接着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然后对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最后形成文字表述。
孩子们通过亲自做实验、查阅资料懂得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对一切现象有了探究的兴趣,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了反思、辨析的能力。[4]
3 在立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1 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
利用教材中正向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停留在教学大纲设定的框架中进行理解,我们需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质疑、通过对不同文本的人物形象做对比阅读,多角度地、更深入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限定在教师的解读或教材编写者的观点上,把它们当作对原始文本的最佳解读。
在《邮票齿孔的故事》中,文中的主人公阿切尔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动手实践,终于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孩子们在学完课文后,谈谈感想,可以是关于阿切尔的,可以是关于那位先生的,还可以是对自己的启示。教材目标设定为:引导孩子明白多看、多思考、动手实践,就会有发明创造。
他们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有的说:“阿切尔值得我们学习,他认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创造出邮票打孔机。”
有的说:“我觉得那位用针刺孔的先生很聪明。”
这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比较一下文中的两个人物,看看有什么发现。
这时,唐同学举起小手说:“我觉得阿切尔会观察、思考、动手实践,那位先生也很聪明,经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撕开了连接着的邮票。但是,那位先生为什么没有发明出类似的机器,而阿切尔却能发明出?我想,那位先生只是想办法方便了自己,阿切尔更有爱心,想方便大家吧。”这番话对教材设定的情感目标提出了质疑和补充,不仅仅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就会有发明,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颗爱心——心怀天下。纵观古今中外,蔡伦、张衡、邓稼先、袁隆平、爱迪生、居里夫人哪个不是心怀天下,凭着这样的爱心来克服种种困难,研制出骄人的成果,惠及全人类!通过对两个人物形象的辨析,学生们学会比较思考,丰富了他们的情感认识。我不但赞赏唐同学的观点,更赞赏他对传统看法质疑的勇气。唐同学的观点不正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积极思辨的结果吗?这值得保护和赞赏,因为,这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姿态。
3.2 在拓展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
在《动手做做看》这篇文章里,妈妈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她说的话竟跟科学家朗志万说的一样!课前,我经过查阅人物背景资料,了解到这个妈妈就是闻名世界的居里夫人。在课上,学生们明白了郎志万的话所蕴含的道理后,我试着引导他们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对于朗志万,他们都知道是科学家,对于伊琳娜的母亲,他们都不知道,显然,他们预习时没有注意。我用详尽的资料向他们展示了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及对世界的贡献。阅读完,学生们纷纷发言。
(1)怪不得,原来是居里夫人,她发现了镭元素,很伟大。
(2)居里夫人知道答案,却没有告诉伊琳娜,就是想让她动手亲自实践。
(3)她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个伟大的母亲。
(4)她不像有些孩子的家长直接告诉答案,她教育孩子很有方法,老师,伊琳娜长大后怎么样了?
在学生们热烈的评判中,探究性的兴趣在不断地增强。按照预设,我随机点了一个学生到教桌前的电脑旁,输入“伊琳娜的成就”。孩子们瞪大眼睛仔细查找、阅读。他们朗读伊琳娜成长历程及她的成就,终于明白了伊琳娜之所以长大后也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并在医学、物理学方面都有研究,是因为居里夫人独特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及开放、寬松而又严谨的家庭氛围。
在拓展阅读中,学生们积极地思考,明白了居里夫人对伊琳娜巧妙的引导,也明白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性,相信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在实践着这个真理。
3.3 在影剧赏析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多媒体时代,阅读已不再是传统、单一、静态的方式,它已融入了科技的力量,变得立体化、多元化,阅读的内容也已不限于课本,科幻作品、古典诗词、经典名著、影视作品等丰富了阅读的范围。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更喜欢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在欣赏活动中,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品评人物或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播放完《面对巨人》的励志片段后,我轻轻地说:“看完这个视频,想说点什么?可以讲述视频的内容,可以讲述对教练的看法,也可以讲述他们对你的影响。”
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布洛克的意志力让我佩服。”
有的说:“教练近乎疯狂的关注、鼓励让布洛克不放弃。”
为了培养孩子辩证思维能力,我让学生观察这条蒙住眼睛的带子,并启发他们思考;“这位教练经验丰富,他深知背一个人爬行这么长的距离已经很困难了,为什么还要给他蒙上这根带子,有无这条带子,会对布洛克产生怎样的影响?”
孩子们陷入沉思,不一会儿,小手纷纷举起,有的说:“教练在考验他的耐力。”
有的说:“这条带子作用很大,教练蒙上他的眼睛,他看不见,即使他到了50码,他也会激励自己不断地向前爬。”
有的说:“不蒙上这根带子,他看见自己超越了50码,可能会停止不前了。”
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布洛克如果没有用这根带子蒙住眼睛,他即使有教练的鼓励,也达不到100码的距离,因为,他会看到嘲笑,以致泄气,他会看到已经超越目标,以致骄傲,不能继续坚持。有了这根带子,才让布洛克一心只想向前,永不放弃,超越梦想。”
是啊,在带子有无用的问题上,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思考,明白了蒙上眼睛虽然有些不方便,但是可以让布洛克抵制诱惑、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超越了梦想。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教练对布洛克用心培养,我们还要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此时,无需任何言语,学生已经全然明白。
我很欣慰,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已然考虑了外在的环境因素、内在的性格因素、持久的动力、信念对成功的影响,全面的辩证的思维萌芽已初显。高尚的人文情怀、富有辨别力、判断力的思辨能力和价值理性在这种良性的引导与对话中激荡生发出来。
培养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会思考、会实践、会质疑、会创新,这正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的体现。[5]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辨,深入透彻地思考问题,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渗透理性,在浮光掠影的肤浅思考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圣松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J].学苑教育,2014(1):37-37.
[2] 阮小丹.浅谈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56-57.
[3] 李长吉.论活动课程中的思辨[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4] 刘元.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J].祖国:建设版,2012(12):138-138.
[5] 王君波.教会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J].现代教育,200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