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止动器锥孔尺寸检测方法改进

2018-01-03何晨龙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24期

摘 要:止动器内锥孔在装配使用中功能重要,因此尺寸要求严格,但内锥孔受孔径大小及母线长度等影响,测量手段受限,测量准确性及检测效率在之前生产加工中均不高。本文通过分析该零件结构特点及常用测量方法存在缺陷,提出了利用标准不锈钢钢球配合三坐标进行测量的方法。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了验证,方法高效可靠。

关键词:内锥孔;测量准确性;检测效率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24.010

1 前 言

止动器是某测试设备上的一个关键零件,该零件材料为电工纯铁DT4,精度要求较高,零件外圆尺寸公差为0.008,且有多个重要尺寸,其中内锥面有两个重要尺寸,分别是60° 和Φ8,由于受零件结构限制(见图1),在以往生产加工过程中,该锥孔的两个重要尺寸利用常规测量方法,存在测量结果准确性差、测量效率低下等现象,测量起来比较困难,影响生产交付,需对测量方法进行改进。

2 常规测量方法分析

在本单位生产现场,之前常用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印模法和三坐标测量法。

2.1 印模法测量

印模法在早期测量中应用较多,即先用硬塑材料将止动器的被测部位印模下来,然后再对印模表面(见图2)用投影仪进行测量。

该方法的测量过程为:

(1)根据被测印模尺寸大小和精度,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

(2)根据选定的放大倍数,调整或安装聚光镜和物镜,并用光源调整附件把光源位置调整好;

(3)将印模置于工作台上,通过调焦使工件在投影屏上清晰成像,并让印模中被测B面于十字线中的纵向线重合(注:此时十字线应调整在零度范围);

(4)保持横向位置不变,移动纵向,使十字线逆时针转α/2角,使十字线上横向线与被测A面相切于a点,记下此时仪器的纵向读数Ya及αa值,再使十字线顺时针转α/2角,移动纵向拖板,使十字线上横向线与被测C面相切于b点,记下此时仪器的纵向读数Yb及αb 值;

(5)计算十字线中心a、b两点的纵向距离L=Ya-Yb;

两点所在母线角度α=αa+αb;

由此可知:L值即为被测件中Φ8实际值;α值即为被测件中60° 实际值。

使用印模法测量缺点:

(1)由于两个尺寸为重要尺寸,目视测量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与各检验员判断力有关;

(2)制模过程麻烦,反复制模效率低,测量过程比较繁琐,检测周期长;

(3)由于印模材料有一定的收缩率,不能完全达到被测表面微小不平度的谷底,所以通过此方法测得印模上的值比实际值略小,还要根据实验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2.2 三坐标测量法

近几年,该零件生产批量加大,检测起来遇到一定麻烦。首先,由于该零件材料为电工纯铁,属易锈蚀材料,工艺文件要求在加工、检验过程必须当班清洗防锈;其次,Φ8为内锥面底端理论尺寸,考虑零件结构和加工刀具的刀尖圆弧的存在,普通检测方法难以检测,因此该零件随后安排在三坐标上进行测量。

但后來发现在三坐标上测量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三点:

(1)由于其他型号上许多关键复杂件必须在三坐标上测量,而且周期较长,导致止动器经常安排不上或中途撤下,对零件防锈不利。

(2)由于该锥面相对较短,且角度要求精度高,三坐标测量对零件表面精度要求较高,在取点测量时所取点处表面质量对零件精度影响大。

(3)三坐标测量是通过取点利用多种计算公式换算出角度及底端Φ8圆尺寸,换算过程误差对零件本身精度有一定影响。

通过工艺技术人员配合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后,证明此种测量方法对尺寸Φ8不可信,不能使用。

3 测量方法改进

如何找到一种高效实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零件结构特点、工艺资料、目前生产现场加工过程以及以往检测结果,我们发现该零件内锥面尺寸为最终精加工保证,半精加工时单边留余量0.3mm,最后在较高精度的数控车床T42上精车保证,由于加工余量小,加工装夹定位基准好(基准为磨工磨出),因此同批零件加工一致性较好,又该零件总长由数控车及磨工加工保证,尺寸一致性好,可以考虑其他方法转换测量。最后我们选择了利用标准不锈钢钢球进行测量的方法。

由于该零件同批加工一致性较好,在检验过程中,首先通过三坐标对加工好的三个零件进行反复测量其角度,确定其角度尺寸范围,然后根据绘图工具,按测量所用钢球实际测量值绘图确定保证Φ8尺寸精度的高度尺寸,由于角度尺寸已确定,钢球直径也已准确测量出,根据几何学关系,不难看出,锥面底端到钢球最高点的尺寸完全决定于底端直径Φ8,反之,底端直径Φ8的尺寸范围也决定了锥面底端面到钢球最高点的尺寸范围,这样,在实际测量时,可以通过高度仪方便地测量出锥面底端到钢球顶端的相对距离,如果该尺寸符合对应尺寸范围,则Φ8尺寸合格,尺寸对应关系见图3所示。

4 结论

使用钢球测量方法简单,工装成本低(只需购买一定范围尺寸钢球即可),对检验人员技能要求不高,易于操作,因此可以使现场的检验周期大幅缩短,检测效率高。通过现场几个批次零件的检验,此种方法检测效果良好。

作者简介:何晨龙(1974-),男,陕西蒲城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精密机械加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