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觅武功古城

2018-01-03杜晓辉

延安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秦孝公武功山眉县

杜晓辉

武功是公元前350年的秦孝公设的县,至今已有2366年的历史,而《武功县志》只记载了“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七月又在中亭川筑武功城(即武功镇)”的史实。那么,北周之前的九百多年里武功县城又在哪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历史上的武功县是一个复杂的地理概念。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孝公采先祖武公设县之本,于十二年,围咸阳,筑冀阙,徙秦都,聚小乡,集大县,第一次在全国设四十一县。武功县即为其中之一。这或许是秦孝公感恩武公大德、大行、大功、大举而用先祖之名设县、命山、改河,旨在加以弘扬祖辈功德的缘故吧!长期以来,有关“武功山”和“武功县”的来由说法很多,一说“武功”一名由周武王伐纣有功而来,一说因“武功山”而得名,还有说是苏武持节十九载有功而来,等等。但,要知从时间叠进上,周武王伐纣时代“县”级政权还没有诞生,也没有产生“武功”这一地理名词。至于“苏武持节有功于匈奴十九载”那是汉代公元前81年的事情,其时,武功置县已经269年了。关于武功山,《水经注》里写道:“太白山南连武功山。”关于武功水,《石头河水库碑志》则云:“石头河,古称武功水,发源于太白县鳌山、太白山北。”这些史料的列举,说明秦置武功县当时有很大的管辖区域,包括今天的眉县全境、太白县北部、陈仓区的东南部、岐山县的渭河以北大部和南部、扶风县南半部、周至县青化以西的广大地区,今天的杨陵区和武功县的武功镇全都是当时武功县的范围。这么一个大县,其治所必在县域中心。《太平寰宇》云:“武功古城,在眉县东四十里,渭水之南。”

虽从史料中弄清了武功当时管辖范围,但对其在哪里设县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记载,我只有从《武功县志·续志》里看到“武功城在周至和眉县之间”,和《宝鸡县志》记载的“武功城在眉县横渠和齐镇间”以及《武功县乡土志》里提到的“武功故城在眉县槐芽镇”等的记述。这些文字激发了我探究、寻找的兴趣与激情。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探寻“武功县”。我们边说边走,车子从汤峪右拐北上行进在横汤旅游专线上,时间不大进入了310国道,继续朝西前进。车过橫渠镇,刚出镇只见路北一块黄里透着血红纹理的石碑上刻有“古城村”三个红色大字,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快看,这是一个古城村!”我们停下车,下得车来,向身旁一位老妈妈寻问古城村的来历,老人说:“我们村有村史馆,你去那里看看。”

到了村史馆,村里的师书记听说我们要找武功县城旧址,高兴地说: “古城村就是原武功县城旧址,要不,我们村为啥要叫古城村呢!”说着,就领我们进了村史馆。整个展馆从建村到村中歷代走出的名人和村中大事记,有实物陈列,有照片展示,有文字说明,有雕塑复原,可谓具体全面,生动活泛。师书记指着陈列在馆内的《眉县志》让我们观看,只见志书第13页第一编行政建置的第三节,县名初考上写着“武功县是战国时期商鞅助秦孝公变法时设立的,以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取名,当时的县境全在渭水南,县城设在今眉县横渠乡古城村,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至东汉初(25)第一次撒销武功县,历时375年。”看罢文字,我心里升起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丝丝快意。随着师书记的讲解,我们终于释怀了心中的疑团。从村史馆出来,师书记和马主任不厌其烦地陪同我们又去看村里的千年老槐,欣赏悠久的马家碑石,参观古老的张家戏楼,识别秦时清水河的龙口码头遗址和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挖掘的城墙遗迹,以及捡拾起来的云纹砖、平行线纹砖残块,还有筒瓦、板瓦碎片。师书记指着西南远方的高山说:“那就是武功山,我们也叫她太白山,那上面的白色是积雪,终年不化,为关中‘八景之一。平时天空朦胧,看不见山顶积雪,今天武功山终于显山露水,这说明你们寻访的精神感动了武功的山神。”他幽默的话语,一下子活跃了现场的气氛。这让我想起了杜甫的“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诗句,不由得自诵了“太白积雪六月天,初秋炎热也感寒。更喜寻到武功城,古城村里心适然”的诗句。师书记又介绍说,“据这里一代一代的人们传下来说,原武功县城依这里南高北低的地形,建造了这座背靠秦岭面朝清渭二水,座南向北,气势非凡的城邑,城邑东西长超过千米,南北也有近千米,南城墙不留门,一是堵山洪,二是防匪患,只设东、西、北三面开门,北面开一大一小两门,大门为北,小门为南,面朝西北拱卫京都雍州,也就是现在的凤翔县。”听着这神奇的传说,看着秦时留下的武功城,作为武功人,我真是倍感自豪。

可以想象,秦孝公纳谏设县,筑城作邑,在此设武功县,是出于保护秦国,储备军需,大练兵马,加强武功,图谋东扩的战略需要。难怪《新五代史》记载着朱温这句话:“邑名武功,真武功也”。我认为朱温这句话才是县名的真正含意。而“以境内有武功山、武功水取名武功县”,则是说今天的太白山,古称武功山,今天的石头河,古称武功水,这个故事都与周文王有关。说是文王姬昌感恩于长兄太伯南迁发展让位于他,随将此山用太白命名。古城村至今还流传着“东武功山,西武功山,中间马梁四十里宽”的顺口溜。难怪诗仙李白也留下了“武功太白,去天三百”的著名诗句。

武功古城地势险要,背有莽莽秦岭做基,前临清清河流与滔滔渭水为伴,两水并流,灵气妙生,原野上绿荫成林,一片蔚然。这块肥沃之地让人看后倍感亲切,更觉熟悉。这个古城非常符合风水学中人类居住、办公、经商对地形、山水、气候、风向、景观、生态、攻防、避难、御敌等方面的选择要求与协调的理念追求。一时我对古人在那时就已经将风水选择学运用得出神入画、炉火纯青而深表敬佩与叹服。站在这里,草木皆秋,群山朦胧,遥想远古,这里是炎帝姜姓的封地。那时候,大地空茫,少女姜嫄整天劳作在被传说中炎帝命名的姜水畔上的田野里,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一位风度翩翩且柔情似水,名叫帝喾的男子闯入她居住的姜水边,演绎着《诗经》里描述的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传奇爱情。虽经波折,但总归花熟蒂落。春日,一对有缘人终结连理,少女姜嫄嫁到黄帝部落的邰城里(今天的武功县),与帝喾勤劳过日,情系民众。从此,炎黄结盟,同根发展,并封姜嫄“有邰氏”以壮族威。姜嫄贤淑,生子名弃,因在邰地教民稼穑有功,尧封后稷,专司农业生产与农田灌溉,并协助大禹治理水患。从此,有邰国名播九州,誉满华夏。这就是《说文》所载的“邰,姜姓封地,周弃之家也”。至今,在武功县民间还流传着“咱武功是后稷他外家”的口语。当时,姜嫄就在今天眉县的范围内生活过,因为她是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周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千千万万的人们敬仰尊崇的母亲。

东汉建武元年(25),武功县衙东移。这就是《续志》里“武功城在周至和眉县之间”的记录。当然了,我们在西骆峪村和村民交谈时,听到更多的是在生产或建房中挖出陶罐、麻钱之类的事,没有县邑搬迁的传说。只有《眉县志》中有“永平八年(65)在故邰城(今杨陵区杜家坡与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之间)置武功县城”的记载。这次迁移的原因,我想肯定与渭河两岸战乱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发展农业有关,与姜嫄和后稷创造传统农业有关。这是汉明帝刘庄治理国家,执政为民与富民的一种超前理念,他知道“民以食为天”的含义,更懂得“无农不稳”的哲理,故而尊重古人选择,继承和发扬先贤“精农、务农、强农”古训之精神,以远古的有邰氏族传统农业发展的方式去“追终慎远”,稳固江山,定位农业,发展农业,将武功县迁至姜嫄嫁到的古邰城,后稷教民稼穑的水丰地肥的土地上,其意是扩大和巩固农业种植面积,显示东汉当朝尊重与推动发展农业的决心与信心。

从东汉永平八年(65)到北周天和元年(566),武功城这一立,就是501年,可谓辉煌,可谓卓越,其叹息和伤感可谓精彩。然而,我们不得而知的是,建在古邰城上的武功城邑因何遭到毁坏,致使北周武帝于天和元年选址中亭川,派尚书苏绰在中亭川重筑武功县城。

有意思的是,武功城先后数次搬迁,每次筑城都是有一面不开城门,这是不是有什么玄机?抑或是按照八卦的曲势走行,来安排县邑的建立,护佑百姓民众的安危?不得而知。

猜你喜欢

秦孝公武功山眉县
武功山晚霞
陕西眉县逸凡家庭农场:种植“阳光玫瑰” 走上阳关大道
商鞅取信秦孝公
眉县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相约武功山
游武功山
陕西眉县首届猕猴桃园现场直播分享会成功举办
家乡的武功山
商鞅取信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