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念久思是郝公

2018-01-03刘贵治

延安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榆林延安干部

刘贵治

郝公者,郝延寿也,曾任延安行署专员、地委书记。他是我长期服务并倍为尊敬、爱戴和崇拜的老领导,是我三生有幸的忘年之交,是我视如椿楦、尊为典范的长者,是延安乃至陕北有口皆碑、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是延安经济腾飞的奠基者。

郝公,不论是当地委书记,还是成为离休老干部,既不高高在上,更不盛气凌人;既无官架子,更无官威势。慈祥仁爱,温和朴素,和蔼可亲,平易待人,学识渊博,文质儒雅。既不讲究吃喝,更不讲究穿戴。那几年,在延安市场沟和南关街,早晨或下午,经常出现一位戴眼镜、常年身着中山装,像个老教师的长者,这就是他接送外孙女的身影,许多人都不会想到他就是当年的地委书记,许多人也不会将他看成个大干部。

正是由于他如此平实,自然就使我特别容易亲近他。除了工作接触和了解外,我时常与他交谈,并得其谆谆教诲,也向他了解了许多事情,如他参加革命的过程和工作简历,在清涧担任县委书记的工作状况,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的风风雨雨和境遇,在榆林县治沙造田和修榆高渠经历,延安八大主导产业和推行四法种田思路的形成,人民大会堂召开延安经济汇报会的动意及过程,争取石油开发和石化发展政策的情景,等等。听者,既有好奇之心,也有求教之意。说者,既有追述历史的感慨,也有回忆往事的乐趣。

2000年,郝公逝世。随后,时任《党风与廉政》杂志主编的刘凤梅来延安,新朋故交相聚,言谈中大家既对郝公从政为官、政绩建树、修身做人、学识才能、人格魅力、情怀秉性给予高度评价,又真诚地表达出由衷的思念之情。我讲述了郝公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特别是一些事情的动意、起因和经历的风波。刘凤梅是既受感动也受震撼,想就郝公事迹为《党风与廉政》杂志写一篇文章。我赞成她选择郝公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重要事迹在该杂志刊发一篇文章。但是,这样做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简直是“大材”小用。郝公的一生,完全可以写成一部书。故郑重建议她还是应当谋划构思写一部书为好,郝公是一位很值得写有的写应该写的人物,并将同刘凤梅谈话的具体过程及建议很快就告诉了郝公的子女,无论如何也得将这件事情办成做好,而且须得圆满。因为,既占天时,也有地利,又更具人和。

2007年,刘凤梅所著描述郝公一生的长篇传记《平民书记》出版。我内心很兴奋,能够为促成此书面世尽了微薄之力,总算为郝公对我知遇之恩和关爱之情的一点回报。恕我直言,客观公正地说,《平民书记》对郝公的品行和政绩的记叙不足,实事求是的述评更不足。然而,作者由于受当时的现实状况的局限,特别是官场潜规则无形的掣肘,所以能够理解和体谅。

郝公已经逝世十多年,他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和睡梦中,特别是他那张面带笑容坐在藤椅上手握烟斗的照片已经铭刻在我的心间。灿烂明朗的笑容,坦然自若的眼神,不仅体现出他非凡的睿智、坦荡的胸襟、自信的神态、超人的气质、雅逸的风度,更展示出他恬静适怡、包容万物的气势。郝公的品质德行、学识修养也使我颇为敬仰和折服。其善良,虽源自于质朴的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却远远高于常人的普通善良,乃是大善大仁、大慈大爱。其具有的艺术修养和学识,特别是创作诗词中的用典以及达到的意境,为许多才子墨客所敬佩。其德能勤绩,育人擢才,也使前任后继者都难以比肩。郝公,不仅是我永远思念和追忆的人,也是我心中耸立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位值得我敬重的楷模和效仿的典范,心灵里始终奉为圭臬。

为民情怀。郝公曾经说过:“领导,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他一生为民情怀是以同平民百姓始终保持着牢不可分的亲密关系为坚实的基础,终生根植于老百姓之中,深入群众,熟悉群众,融入群众,深知百姓疾苦。他担任行署专员和地委书记期间,长年累月在基层,可以说,扎根于群众,会议基本都是在晚上和礼拜天召开。他一生为民情怀是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动力。“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清涧担任县委书记的郝公,成为造反派和群众批斗的“清涧头号走资派”,受到摧残和凌辱。但他始终坚信群众中绝大多数是好人、是善良的。他一直没有忘记在折家坪公社受批斗时,虽然身体虚弱,却脖子上挂着大铁牌子已经站立了几个小时,铁丝深深地嵌入皮肉,几次将要跌倒。一位农民跳上台,口中喊道:“郝延寿,老实交代!”顺手将嵌入皮肉里的吊挂牌子的铁丝移到棉袄领子上面。这就是朴实农民的善良之举和关爱之情。

三年困难时期,主政清涧的郝公曾经做出决定,禁止县级领导干部购买洋芋,完全是为老百姓着想,目的是为了防止群众来年没有洋芋种子。郝公刚到榆林县工作去农村下乡,被派到一户老乡家吃饭。农户给他做的是干菜拌玉米面糊糊饭,本来菜多面少就很稀,况且是小盆还不满。他一天没有吃饭了,已经饥肠辘辘,就狼吞虎咽地将一碗饭吞下肚,正拿起勺子准备舀第二碗时,看到炕沿前一排站立着五六个孩子,个个馋涎欲滴紧紧地盯着盆里剩下已经不足一碗的稀糊糊饭,眼神充满无奈、失望甚至怨愤。他愣了一下,随即将勺子放回盆子,放下碗筷,心里沉重、自责、愧疚、痛楚,眼里含着泪水心情沉重地离去。他心里发誓,就是豁出这条命,一定要让榆林老百姓有饭吃。他铁心决定,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一定要修建榆高渠。

1970年10月,41华里长的榆高渠建成,沿渠2万多亩荒沙地和山地变成水浇地,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榆林县南部群众的吃粮问题,而且有的村子还能种水稻,彻底打破了人老几辈没有吃过大米的历史。1972年,郝公又带领榆林人民修建了45公里的西沙渠,治理总面积120平方公里、18万亩的西沙(就是现在的榆林新城区域)。1973年夏季,他又带领群众进行治理北部盐碱荒滩和沙地的大战役。郝公以“丹心化作塞外花”、“誓教塞北变江南”舍身为民的精神,终于实现“碧绿黄稻释远念”、“喜看榆阳遍地金”。

1986年,我曾随郝公回榆林并去观看榆高渠,在村口遇到一位老人,我就向他询问修建榆高渠的过程。老人说:“这渠是当年郝书记给我们办的天大的好事啊!过去,人吃不上。现在打粮还能高产全靠这渠哩!不光种水浇地,谁还能想着种稻子,做梦都想不到还能吃上大米。”当我询问老人后得知他并不认识郝书记,就对他说:“这就是你们的郝书记。”老人顿时兴高采烈地雙手紧紧握住郝公的手,热情地邀请到他家里吃顿饭,并说给郝公吃大米饭。当年,在修建榆高渠工地的奋战大军中,妇女就占了半边天。郝公在工地现场检查时了解到,许多妇女疾病缠身。他深知工程建设资金拮据,捉襟见肘,为了防止她们病情加重,特别是女青年生病造成一生痛苦,毅然从经费中挤一点给工地上的妇女每人每月发一卷卫生纸,既感动了战斗在一线的“半边天”,也得到她们家长和亲人的赞誉。

布衣本色。郝公生活俭朴,喜食农家的粗茶淡饭,衣着普通随意,经常穿着落伍的便装和圆口布鞋,用烟斗抽着烟叶或雪茄。当行署专员时,一次到吴旗县王洼子乡下乡,到了乡政府,乡上的干部将陪同他的新到任的县长热情地簇拥招呼到窑洞里。县长洗漱完后没有看到郝公,就问:“专员在那里?”一位干部回答:“旁边窑里有个瘦老汉在用烟斗抽烟。”县长说:“他是专员!”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位貌不惊人的老汉才是郝公。

1988年,我曾经陪同郝公去山西,从山西再到榆林,因正值府谷至榆林的公路改造,只得从府谷绕道鄂尔多斯后到榆林。由于前一天府谷降暴雨,许多路段和桥梁被冲毁,我们所乘的轿车行使特别困难,郝公和我们一起不停地推车,满身的泥泞。沮丧的我愤慨说,这辈子都不再走这烂路了!在途中相遇一辆府谷到鄂尔多斯的长途客车,好心的驾驶员看到我们势单力薄就说搭伴同行,也能帮助我们,并动员乘客帮忙推车。有的乘客就询问,这个老汉肯定是领导!是啥官?当知晓他曾经是榆林的副专员、副书记和延安地委书记,几位乘客就说:“是郝延寿!”纷纷同他握手,并异口同声地称赞他是个好官,表示就是抬也把车抬到鄂尔多斯。得到大家的帮助,我们到了蒙陕交界的阿镇,郝公下车到商店买了烟和啤酒感谢大家。然而,大客车出现故障无法运行,并得知前面的道路受毁特别严重,车辆不能通行,我们无奈地只得原路返回府谷。郝公对我说:“人常说,不走的路走三回。年轻人,今天就应验了吧!”

1996年,地委给地级领导干部修建住宅楼,需缴3万4千元房款,郝公竟然拿不出,是儿女帮忙凑齐的。仔细一想,虽然在延安他的工资一直是最高的,平常疏财济困、帮亲助难、惜老怜贫,况且,一生为官清廉,他确实没有那么多钱。有的人说,郝公是延安市级领导中的贫困户。我说:“他是没钱!但是,我认为他很富有,那要怎么看待富有。难道钱财是衡量是否富有的惟一标准吗?这正是郝公可敬可尊之处。”

统帅谋略。郝公具有统帅之质,善谋且思维超前,不愧为延安经济腾飞的奠基者,是寻找到开启延安经济腾飞之门金钥匙的领头人。他确定了延安南煤北油中轻纺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以及石油、煤炭、卷烟、毛纺、烤烟、苹果、羊子、薯芋八大产业格局。他在调研中发现“四法种田”,并在全区全面推广,不仅使延安人民终于兑现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承诺,实现了粮食翻番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旱作农业生产探索出一条新路。

1984年,郝公高瞻远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延安经济发展汇报会,使停止建设多年的西安至延安铁路重新开工建设,石油开采和炼油厂扩建等一大批项目得到国家支持并开始建设。尽管延安是开一个地区在北京召开经济汇报会之先,郝公曾为此向省委写过检查。然而,他不计个人得失与荣耻,甘心乐于以自己受批评受委屈换得延安的发展。更为难能可贵和使人敬佩的是,谅解下属之苦衷,对秘书长说,我的检查我来写,若你们写,有的不敢写不便写,那么就交不了差,就不难为你们了。他亲自写了一份深刻而上乘的检查。郝公以远见卓识又出奇策妙谋,积极与各方面协调,为延安争取到“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使石油化工产业成为延安经济发展的龙头和财政收入的支柱。几任后继者按照和坚持郝公确立的发展战略和思路,才使延安经济发展取得了腾飞之势。

举才伯乐。郝公不但谋大事干大事,而且甘作人梯,培养人才,可谓建业与树人并举。时至今日,当人们谈论到郝公的工作魄力和政绩建树时,都敬佩其远大的战略眼光和胆识。1983年,延安党政机关机构改革,郝公为班长的延安地委一班人大刀阔斧,敢为人先,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打破常规,提拔任用了一大批年轻领导干部,其中有一些时年25岁左右的县级干部。特别是地委、行署领导班子和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中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其中有时年38岁的地委副书记,有多名时年32-35岁的县委书记。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陕西政坛翘楚,分别担任省部级领导或地市和厅局主要负责人,这是解放以来延安干部辈出的难得的少有的辉煌时代。

郝公既善育才树人也能匡人正才。许多干部都不会忘记,他们是在郝公的严格要求和约束,严厉批评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批评干部概不厉色冷言,从不上纲上线,往往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入理,寓教育于沟通之中,有时给讲个故事,有时说自己经历的事情。有的干部根本就没有想到,不久前,被他还严肃地批评过,然而,现在就被重德才讲实绩的郝公提拔任用到重要岗位。

豪胆英识。貌似文弱彬彬、雅质儒风的郝公,时常却表现出豪强刚毅英豪胆识,令人惊叹。1984年,陕西省政府已经决定将延安地区的黄陵县和宜君县划归铜川市。郝公以延安人民守护祖先陵墓几千年为由,以省委免去自己的职务文件换取改变省政府的决定为举,并以通过其他各种办法和特别措施为援,最终,使黄陵县仍然由延安地区管辖。一名年轻的县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工作中犯强迫命令错误被撤职,到农村蹲点,后来担任公社书记。郝公到基层检查工作时,发现这是位勇于进取富有实干精神的干部,就将其提拔为副县级干部,不久,又提拔为正县级干部。一位原地委副书记,由于“十年动乱”时期在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执行极“左”路线犯强迫命令错误受到严重处分,之后,又因延安遭受特大洪灾,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敢于再使用这样的干部,必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勇气。郝公不但有胆识,而且有胆略,竟然敢于向来延安视察工作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省委书记马文瑞汇报并探讨这样的干部使用问题。不久,郝公将这位同志调回延安,重新入党,任命为延安地区工业局副局长,随后,又被提拔为延安地区冶金局局长。郝公为什么具有如此的胆识,其根源何在?无欲则刚,无私则强。以公胆就正,为民气就豪。心正能无畏,身正可无惧。

当年,延安的干部对郝公没有得到提升而不满,延安的群众对郝公没有得到重用而不平。郝公却说:“我能够有今天,全靠共产党,没有愧对老百姓、没有辜负组织就知足了!”才能和学识可以决定职务高低,但是,职务高低同才能和学识不能划等号。政绩和建树可以决定提拔升迁,可是,提拔升迁与政绩和建树并非绝对等值。修养和品格能够决定威望尊卑,然而,威望尊卑跟修养和品格不是等同式。

政声人去后,公道在人心。百姓心中有杆秤。高官未必留名,有声未必显贵。郝公没有被历史和时间所淹没和淡忘,能够在逝世之后的多年仍然受到陕北人民的赞誉和怀念,成为永远耸立在百姓心头的一座丰碑,这是无情历史的检验,广大群众的认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乘凉者都能记得栽树人吗?人们往往只看到林立的高楼,却看不到大厦之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焉可耸立高楼?郝公就是栽树人!郝公就是奠基者!

郝公逝世后,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讨论对其盖棺定论的生平简介即悼词,我提出建议应该充分肯定郝公就是延安社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得到了原延安地委秘书长、时任延安市政协副主席张华同志和部分知晓情况也尊重客观事实的同志的认可并采纳。

有人想干大事,有人想当大官。有人干大事是为了当更大的官。有人只想当大官,却不想干大事。有人只想当官却不想干事。郝公是能为老百姓谋利益干大事的好官、清正官,他在陕北老百姓心目中是个拴正官、周正官。郝公是一位为群众办大事而并非为了自己飞黄騰达的优秀共产党员,是一位为群众谋福祉而并非为了自己荣华富贵的领导干部的楷模。

猜你喜欢

榆林延安干部
榆林感怀
走榆林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榆林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走进延安
干部任免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