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家庭“食育”状况研究

2018-01-03郝晓曦

教师·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食育中华文化

郝晓曦

摘 要:青少年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德智体美育之外,“食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食育”是对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纵观几千年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日三餐进行礼仪和人格素养教育的传统历来为中国家庭所重视。关于“食育”的调查显示,其教育作用将会贯穿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并从个体扩散到社会。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重视食育的教育效果,推进食育实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

关键词:食育;中华文化;家庭实践;青少年成长

一、“食育”理论的提出

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传承。近年来,在德智体美育之外,“食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所谓“食育”,就是对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从幼儿期起给予孩子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涵盖的方面非常丰富,其指导意义不仅贯穿个人的一生,还对整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食育”一词,一般认为最早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石冢左玄说:“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1903 年,作家村井弦斋在《食道乐》中提出“食育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食育比德育、智育、体育更重要。体育、德育的根本在于食育”。

日本是以国家和社会力量推行“食育”较早的国家之一。从食育理论提出至今,家庭社会和国家始终将食育放在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位置。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将其作为一项国民运动,以家庭、学校、保育所、地区等为单位,在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法律条文的实施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之目的。以此为基础,内阁府至今已发布了三次《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其内容从最初以塑造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为目的,到通过食育改善家庭和人际关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到通过食育引导解决日益突出的家庭和社会矛盾,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化产业结构。“食育”理论提出后的一个多世纪,“食育”的内涵随着社会变化逐渐扩充,如今已成为日本社会全方位、全体国民的综合性教育实践,并成为解决现今日本社会问题的值得期待的手段之一。

二 、中国家庭“食育”状况调查

纵观中华传统文化,《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中华四大饮食文化理论基础的“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和“孔孟食道”,以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都是将“食”和“育”结合起来,将“食”上升到精神修养层面的一种教化实践。

为探究“食育”在当今中国家庭中的实施状况,笔者于2017年进行了关于“食育”的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家长用”和“大学生用”两种形式。之所以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原因在于18~22岁的学生从法律意义上已经成年,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中国大学生一般从中学直接跨进大学,受社会的影响因素少,对于观察来自原生家庭的教育作用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

1. 家庭“食育”实践

本次“家长用”问卷分发110份,有效回收91份,年龄层次从29岁到56岁,男性35人,女性56人。职业包括教师、销售、管理、翻译、编辑、工程师等,涵盖面较广。所有成员均为家长,孩子的年龄跨度从2岁到28岁。回答问卷中“关注孩子成长行为”的为78人(86%),“重视营养及饮食习惯”的为73人(80%)。可见为人父母,重视自身健康、关爱孩子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然60人(66%)对“食育”这个词语本身感到生疏,但参考了问卷调查中相关解释后都给予了积极中肯的回答。对于家庭中“食育”的实践及其教育意义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具体有如下几点。

(1)家庭饮食实践,尤其是一日三餐的饮食行为和就餐礼仪,对孩子禮貌待人、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品格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通过一日三餐反复进行的朴素实践,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尊老爱幼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2)通过为家人制作营养美味的餐食,将关心和爱传递给家人。这种传递是双向式的。多数家庭让孩子参与饮食制作,这样孩子才会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善于分享。根据家庭成员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喜好,选择顺应天时的天然食材,精心烹调出美味佳肴,对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创作过程,更是一种传递感情的有效方式。

(3)在一日三餐的日常行为中,体会季节和物产的变化规律,学习饮食中的中华文化内涵。饮食养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顺应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当季的新鲜食材,注重节气变化,家庭饮食内容丰富充实的同时又蕴含适时的仪式感。孩子从小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亲近感,对生活的地域具有归宿感。

(4)通过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一日三餐,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医食同源”是中华优秀的养生理念,饮食需顺应天时和地域特点。家庭饮食始终注意这一理念,能帮助孩子养成饮食有节制的习惯,从小掌握基本的营养学概念,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从而成为一个行为自律的人。

(5)鼓励孩子参与饮食制作,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空间,让孩子面对种类繁多的食材和调味品大胆尝试,增加生活的乐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美食的制作是一个伴随创造性和科学性的活动,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概念。一个对美食有创造能力和评鉴能力的人会具有较高的情商和幸福感。

(6)孩子参与种植瓜果蔬菜,参观农田和养殖基地,从小获得食物来源的知识,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中华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有感性体会。这样能培养孩子对大自然和劳动者的感恩之心,懂得尊重生命。

(7)现代网络社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都不缺乏。但是一家人围着餐桌,在平静和谐中交流,仍然是家庭教育中不可被替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家”的氛围、“家”的味道,会伴随孩子成长,成为个人的美好记忆。

(8)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外食成了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和乐趣。通过外食,了解食物的多样性,体会和居家不一样的美食美味效果。通过电视书籍、旅游观光等方式,了解中外各地区相应的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丰富孩子的知识,开拓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建立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可以看出,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养都非常关注。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食育”,将一日三餐中的人生哲学和正确的价值观内化成孩子自身的人格素养。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2. 大学生“食育”状况调查

为考察原生家庭的饮食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笔者于同一时间(2017年3月—2017年9月)对18~28岁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食育”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西南石油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分发调查表350份,回收303份。其中男性115人,女性188人。

受访者中52人(17%)对“食育”这个词语“有所了解”,251人“不了解”(83%)。对于问题“你本人是否重视饮食习惯与内容”,回答“重视”的有192人(63%),回答“不重视”和“一般”的为54和57人。可见作为新晋成年人,重视自己身体和饮食的学生还是占了大多数。进一步有219人(72%)回答“住校前每天与家人共进三餐”,回答“不是”和“有时”的为59人和25人。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家庭饮食的看法,设定了“对家庭饮食习惯的记忆”一问,回答“有积极的记忆”的为256人(84%),回答“没有”的为44人(15%),还有3人回答“有消极的记忆”。回答“对家庭饮食习惯有积极记忆”的学生各自阐述了具体内容。归纳为如下:

(1)117位学生回答在成长过程中,家人重视餐桌礼仪,从小养成“视长者所向”、长者“未食,不敢先食”的进食习惯。在用餐时礼让长幼,学会了与人分享。这些在家庭中培养的良好个人素质,在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使这些学生能够礼貌待人,大度宽容。

(2)有167位学生回答通过饮食构建了对家庭的美好记忆。其中123位学生特别提到了“妈妈的味道”。家人对优质食材的选择、充满爱心的养育,是这些学生内心的美好记忆,使他们具有稳定的归属感,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和父母一起制作美食,承担一定的家务活动,使这些学生能体会家长的不易,树立正确的家庭观,更加关爱家人,更能顺畅地和家长沟通。

(3)规律的饮食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尊重自然规律,重视自身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109位学生在问卷中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他们成年独立生活之后依然能够作息规律,做事专注,重视饮食,关注健康,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4)家庭饮食中对于节气食材的选择,对于特殊日子的重视,使学生从小了解中华传统,在生活中能够不断发现乐趣,创造美好。

三、结语

以上两个“食育”调查虽然不是以同一家庭为单位点对点进行,但还是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印证“食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意义。越是重视“食育”的家庭,孩子在成年后越具备健康的身心和优良的人格品质。虽然“食育”这个词语本身是舶來品,但通过一日三餐进行礼仪和人格素养教育的传统历来贯穿于中国普通家庭的教育之中。“食育”是自发的、潜移默化的,最没有成本的一种教育方式,其教育作用的持续性贯穿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并从个体扩散到社会,代代相传下去。

但是对比“食育”推广先进国家,我们的“食育”还停留在家庭内自发的实践层面,社会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通过国家立法和政策引导,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作,重视食育的教育效果,推进食育实施,当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全民素质提升工程。

参考文献:

[1]丁诺舟,张 敏.从塑造人格到助推经济的全方位教育理念——日本“食育”思想的历史与现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9):28-35.

[2]李 想,刘思奇.古代饮食思想与哲理在食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1):11-13.

[3]李里特.国民素质教育的新课题——食育[J].饮食科学,2010(5):4-7.

[4]赵荣光.中国食育文化的历史评估与现实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6):1-5.

[5]林 军.食育——全民健康的未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6]农林水产省[EB/OL].http://www.maff.go.jp/j/syokuiku/.

[7]方 慧.关于加强与推进我国未成年人“食育”工作的一些思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40-42.

[8]纪 巍,毛文娟,代文彬,等.关于我国推进“食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2):38-41.

猜你喜欢

食育中华文化
我是“食育”小画家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昌市师范生食育现状调查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食育”正名,系统推进“食育”工程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