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8-01-03谭理芸
谭理芸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外国的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国人接触另一种文化或进入另一种文化背景去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日渐成为高职学生日后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目前,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是相对滞后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盲区、误区。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高职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及反思,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理论,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第一步是理解并承认差异,这并不代表说是要去赞成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而是要去分析两个不同文化的偏好,并学会如何才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更好地并肩共事。高职外语教学绝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而应包括文化教学。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外语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高职学生们对跨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交际失误,则更体现了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迫切性。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去。
一、理论依据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文表述有很多,最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是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三种。各国学者对ICC内涵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差距,例如,英国学者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五要素,即态度、知识、阐释/关联技能、发现/互动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Byram,1997);Samovar & Porter则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解为动机、知识和技能三种能力要素(Samovar & Porter,1994);国内学者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板块组成(文秋芳,1997)。纵使各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各持己见,综合起来均提及“意识/动机、知识和技能”这三方面。
二、高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反思
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外語教育提出了“更加重视外语实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即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强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高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呈现出认知程度整体较低、能力整体水平较为薄弱等普遍现象。我们不禁发现,这与学习语言的初衷背道而驰,值得深思。综合各方面归纳原因如下:
首先是课程设置,高职教育一直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较为重视,对外语教育一直倡导的是“实用为主、够用为辅”的原则。近年来,在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跨文化课程和外语课时一减再减的现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和课时得不到保证。而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然成为高职学生的日后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
其次为课堂教学,现今的高职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侧重的仍是语法和词汇,而忽略了与跨文化交际活动关联密切的语用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对交际能力提升有所帮助,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并无本质认知,更无助于提高与日后职场工作关联紧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由于不少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外语,够用就行”这种思维定式,也依赖于教师课上所授内容,自身学习主动性不高,他们很难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去留意和重视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学习。他们虽然大多知道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却无法深入了解并正确地去处理跨文化交际下的种种问题。
还有许多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考级、考证,为日后成功找工作提供便利,以至于忽视了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这恰恰与外语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当前许多外语过级的学生没有相应等级的外语沟通交际能力,也不具备夯实的跨文化驾驭能力。
三、对策
基于以上的现状反思,可见高职外语教学需要系统有效的导入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教学中各个环节全方位深入改革。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积极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修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的驾驭能力也至关重要。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当今的教师除了要增强自身专业知识,还要以身作则自觉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意识地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自身职业素质的一部分,自觉地加以培养。前面提到,前人总结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要素包括意识/动机、知识和技能这三方面。笔者认为,它们更多地是从实践经验中习得的。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培训,寻求机会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实践,同时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于外语教师而言,参与的社会服务多数为外事活动,一方面能将自己所学回馈社会,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外事活动中接触多元文化进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更易于接受,效果也更明显。
2. 适当调整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深挖。现用的高职外语教材着重突出的是语言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点,而忽略了文化内容的介绍。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洞察、深挖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去引导学生感受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一味去重视了解别国的文化而不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也很难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呈现出不卑不亢的自如和自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适时做好中西文化差异的解读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往中有从容得体的表现。另一方面,较于本科生,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欠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更费心思,教师要时时注意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找到好的切入点,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纳,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作为教材的延伸,适当节选接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真实语料,如经典影视作品、诗歌、 广告、 歌曲、 菜谱等,既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更有赖于实践。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各地的对外交流项目也随之多了起来。教师应抓住契机,寻求各种机会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体验。比如,通过国家的扶持下的短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让学生接触领略多元的跨国文化;选派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当地或本校的外事交流活动,如国际展会或国际校际的文化交流活动等;鼓励学生参与或带领学生与外教及留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举办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的辩论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等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高职外语教学决不能只关注语言教学,将跨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得到每一位外语教师的重视。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修养,适当调整课堂的教学设计并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体验,三者合一,不断改革、不断调整,才能达到培养并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尹 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186-187.
[5]顾晓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J].外语界,2017(1):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