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2018-01-03雷闽兰廖敏

教师·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等数学导师高效课堂

雷闽兰 廖敏

摘 要:文章探讨了某院校在高等數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次实践:首先,分析了该院校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了要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改变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导师”制来实现大班制下的因材施教问题,建立更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最后,从该院校随机抽取两个高等数学教学班,并安排同一名教师进行授课,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教改模式,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两个班学生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及考试成绩对本次教改实践进行评价总结。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高效课堂;“小组-导师”制;考核评价机制

一、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

目前在该院校高等数学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整个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另外,每个教学班容纳100~150名学生,在这种“大班制”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很好的交流互动,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数学资质、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考核方式

高等数学目前采取的是以课程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方式虽然包含了对平时成绩的考查,但是考核方式是模糊的,且从其占有比例和包含的内容来看,还是过于强调“一张试卷,一项分数”的作用,没有突出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一)拟解决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问题

“填鸭式”教学虽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取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被动等问题。这次改革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从被动学习课堂向主动学习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传授课堂向能力培养课堂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大班制”下的学生的因材施教问题

考虑到目前的教学资源等问题,“大班制”教学仍然是做好全校高等数学教学工作的理想途径。通过改革,要使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对数学的多样化需求,照顾不同数学功底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帮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做好过渡准备。

3.考核评价机制单一问题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适合高等数学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上,在强调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考核评价机制和教学方式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高效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方向。高等数学作为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应该把这个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本项目在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成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本课程以往教改项目的经验,建立适合该院校学生的高等数学高效课堂及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导师制度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三)改革思路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高效课堂

将课堂分为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展示交流、反馈测评四个模块,四个模块按照时间大致划分为20分钟+40分钟+25分钟+15分钟。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问题引导式、微课、在线视频、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探索式、任务驱动式、启发引导式等。

编写“课堂指南”:课前预习围绕学习和课堂上探讨的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其中课前部分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课堂部分包含“当堂测评”和“拓展提升”两部分。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课前通过自学、微课、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指南”中“课前准备”的学习,课上当场解决“当堂测评”中的问题,遇到障碍时,组内讨论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进行讨论。

知识梳理阶段,教师结合“课堂指南”将本讲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串讲,并解答“课堂指南”中的问题。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自主解决“拓展提升”中的问题,并小组讨论交流成果,各小组再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

反馈测评阶段,反馈测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这个环节主要包含任务答辩、课后作业、单元测验。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由小组长与导师联系,导师和全组成员利用课后时间实现对“弱生”的帮扶。

2.建立“小组-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

“小组-导师”制,即通过导师制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每个导师的不同学习背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就业、深造指导;根据导师的个人学术背景和学习背景,为出国组、考研组、就业组分别指派一名导师,对成员较多的组考虑安排两名导师。

3.建立小组学习制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和测评,课前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预习、整理和作业。在正式开课前,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分组选导师宣讲。以学生的职业倾向为依据,按照毕业后计划考取国内研究生、申请国外研究生、直接就业选择分管导师,导师组织所管学生进行分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10~12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选拔组长,负责今后组内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与分管导师进行沟通、监督组内活动的各项记录,并参与组员评估等工作。

4.建立與之对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配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情况、课堂表现、课堂参与交流情况、反馈测评、小组互评、导师评价及期末考试纳入新的评价体系中,按照课堂成绩(35%)+课后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35%)进行考核。

三、改革成果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经历了同一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后,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一)课堂氛围

实验组的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已经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知识梳理阶段很容易跟上教师的节奏,同时能在这个阶段与教师有更好的互动,在展示交流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已经可以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了,部分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解答出具备考研难度的题目,并且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同学们也会及时对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纠正并提出不同的想法。而对照组的学生在课堂结束后所具备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要欠缺一些,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在课堂上,实验组的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互相激发,勇气不断增强,在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自信心得到了有益的奠定。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学生体现出更积极的课堂参与感,所以教学热情也得到了更大的鼓舞。

(二)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组的学生每周会有至少一次小组讨论,在讨论中他们有时会解决课堂上没完全学懂的地方,或对课后作业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有时也会一起预习新课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经常与导师进行沟通。而对照组的学生几乎都是自己独自学习,很多疑问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导致他们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慢慢丧失了学习热情。实验组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信心,在课堂上他们会更加大胆地展示,体味更多的喜悦,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对那些优秀的学生,富有创新的展示,让他们更加优秀、更加自信。对学困生来说,他们在锻炼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付出的回报。

(三)考试成绩

教师对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了三次单元测试、一次期末考试。第一次单元测试被安排在了开学一个月的时候,两个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没有明显差距,这也说明我们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在接下来的两次单元测试中两个班学生的成绩开始出现差异,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高分率都越来越明显地高于对照组的学生。特别是在最后一次期末测试中,两个班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了。下表是我们对他们考试成绩的一个详细比较。

从下面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实验组在高分率、平均分及及格率均表现得更加优秀,从而说明本次教学改革效果是显著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全班的整体成绩,还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略“差”的学生不那么“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本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是成功的,它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增进了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效率,鼓舞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参考文献:

[1]叶 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10):31.

[2]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37-40.

[3]龙宝新.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41-48.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导师高效课堂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