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2018-01-03彭戴娜
彭戴娜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其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针对高职院校汉语口语的课程设置不规范、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模式传统、师资力量不强等教学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策略,如建设特色教材,规范课程设置;重视能力培养,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双师素质等,希望高职院校的口语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口语;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既增添他们就业时的砝码,又能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其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处于首位。因此,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口语教学的现状如何?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规范
高职院校汉语口语教学中课程设置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对课程性質和课程培养目标认识不明晰;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课时设置偏少;教学大纲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相对统一性;等等。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汉语口语课程有各式各样的名称,教材更是五花八门,大多都是自行选择,如《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普通话口语交际教程》《普通话实用教程》《普通话口语艺术》等。由于开设汉语口语课程大多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证,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多选用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这些教材中的内容为测试需要所编写,如测试中的“短文朗读”内容过于文学化,“命题说话”人为地把听、说分解,听众与说话者没有直接的言语接触,这样的“说话”不是在一个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既缺乏交际对象,又缺乏特定的交际目的。学生虽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但在现实交际中,却往往表现为语言欠规范、不得体而影响人际沟通,远不能具备大学生应有的口语交际能力,诸如学生毕业时在人才市场不能流畅地用语言推销自己,不能胜任就业后的职业口语交流。
笔者所在单位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学院一直都比较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每个系部都开设了口语课,但各系部汉语口语课的开设时间和教材使用等情况却是五花八门。根据笔者的调查,初等教育系的“教师口语”是省级精品课程,课程开设时间是第一、二学期,总课时为72课时,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普通话语音基础、一般交际口语和教师职业语言三大部分,使用的教材是校本教材《普通话学习与训练教程》和《教师口语案例指导》;学前教育系口语课开设时间是第一、二、三学期,总课时为108课时,教学内容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和幼师口语两大部分,使用的教材是湖南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和《幼师口语》;其他系部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普通话课,开设时间有的是第一学期,有的是第二学期,总课时为36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内容,使用的教材是湖南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除了新鲜感,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不少大学生面临着一个个心理问题。例如,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再如,高职生中不少人来自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地区,他们在早期第一语言学习时生活在方言语言环境,甚至进入学校学习时教师上课说的就是方言,他们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发音器官习惯了母语方言特有的发音方法,长期单一的方言环境使方言对普通话产生了负迁移,一开口难免“乡音未改”。这一点对来自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尤其是娄底、邵阳)等区域的学生学习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影响了他们口语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口语的动机大致分为交际动机、职业动机、兴趣动机和应试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应试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继续学习口语的兴趣。最常见的表现是学生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而做的临时性、阶段性的应付式学习。他们只看重测试等级,而不注意测试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终究使普通话、口语学习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培训、测试的结束,一些学生对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重视也终止了。
3.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不应该是教师“一言堂”,而应该是 “多言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满堂灌”,或者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一般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教学方法单一。而且,口语课强调普通话音准有余,而重视言语技能训练不足。其实,口语交际不止表现为一个人的听、说能力,它更体现其综合素质。除了演员、播音主持等专业特别强调音准,对于大多数从事某一普通职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固然应普通话达标,然而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显然更为重要。
4.师资力量不强,缺少双师型教师
据调查了解,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担任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他们的口语足以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标杆。但是,关于如何教学,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等教研教改方面的问题尚缺乏探讨。
再者,在高职院校担任职业口语教学的教师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口语教师,这类教师一般都是普通话测试员,大多缺乏行业工作经验,对学生未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了解有限;而另一类则是专业教师,这类教师可能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讲解,难以满足学生口语训练的要求。
二、改变高职院校汉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对策
我院初等教育系的教师口语是省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建设在教师教育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课程以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为课程目标;以“普通话基础+一般口语表达+教师职业口语技能”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以“翻转课堂、情境演练”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多媒体和网络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建设“双高、双师、专兼”的课程团队;强化理论、实践和应用推广并重的课程研究;构建“五库二平台”的课程资源体系;形成“常态化、阶段化、系统化”的考核体系;实施动态调整、适时更新的课程管理;实现学生普通话水平高、口语表达能力强的教学效果。课程使用教材为“主体教材《普通话学习与训练教程》+辅助教材《教师口语案例指导》”。主体教材由我院一位从事口语教学多年的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编写,该教材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语言训练与修养的体系,并且将语言修养与普通话应试训练紧密结合。辅助教材则是由教师口语精品课程团队成员及两位资深的小学教育专家共同编写,共收集一百多个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与训练,增强了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大大提高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战技能。
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的口语课程设置可以以此为鉴:
1.建设特色教材,规范课程设置
口语教学重在凸显其“交际”的功能,即人们出于某种社交或工作的需要,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情达意。鉴于高职院校口语教材缺乏,我们应该组织力量编写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口语教材。教材内容分为主体和辅助教材,主体教材应该具有相对广泛的适用性,重点在辅助教材的编写上。辅助教材应侧重培养学生所属职业群的职业口语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层面的教育。教材编写不仅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試和各专业从业级别的要求,也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专业性和学生因方言带来的学习难点音的要求。以必用、够用为度设立职业口语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知识的必要性,在知识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够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口语能力。通过对专业课程教师的调查找出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考虑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并结合职业面试应聘等场景形式编写相关内容。
例如,口语课程教材可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普通话语音训练,主要是对学生的普通话进行训练,使他们能够拿到相应等级的普通话证书;第二大模块: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主要让学生掌握一般口语交际的原则、技巧,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第三大模块:职业口语训练,主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口语能力的训练。基于以上的教学内容,口语课程的开设时间最好是在第一、二、三学期,总课时为108个课时。
2.重视能力培养,改善教学方法
(1)实行“分组教学”法。口语教学的课堂经常会出现教师活跃而学生沉闷,或者大多数学生感到无所事事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实行分组教学,将全班分成5~6个组,分别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如各组间进行绕口令、讲故事比赛;或者每组选择一首经典诗歌,制作幻灯片,配乐,上台朗诵比赛;或者选择热门话题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轮流派代表上台发言,若其他组如对该组的观点有异议,可以提问,由该组成员进行解答或反驳;或者根据生活情境,每组设计一段口语交流,然后轮流上台展示,互相点评;又或者模拟招聘面试现场,每组派出一个组员成立考官团,向“应试者”提问并打分。课后,教师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及时点评。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把“主体者”的身份还给学生。
(2)采用“情境演练”法。职业口语教学应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这是由职业口语自身特点决定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精讲多练,突出训练。训练的方法很多,其中职场情境演练法既突出了职业口语职业性的特点,又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运用职业口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提高教学成效,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导游职业口语教学,设计景点让学生进行讲解,设计一个带团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带团前、带团中、带团后的准备和训练等;酒店服务人员职业口语教学,可以设计面对顾客投诉、劝说顾客调换房间等职场情境让学生进行训练。
3.加强师资力量,提升双师素质
职业口语教学对口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口语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实践知识,更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需要不断的总结,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要求教师深入行业单位,实际走访调研,搜集资料,有条件的还需要到就业单位工作或者实践。
参考文献:
[1]罗 曦.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通话职业口语教学方法探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2-64.
[2]岑泽丽.高职院校职业口语教学研究与实施[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