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障碍和解决对策

2018-01-03刘磊

教师·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障碍改革

刘磊

摘 要: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后,我国工程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文章系统总结了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奠定研究基础。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障碍;《华盛顿协议》

一、《华盛顿协议》为我国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等6个英语国家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发起,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旨在建立共同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通过多边认可的工程教育认证结果,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促进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国际认可,必将助推我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实质等效”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障碍

(1)观念滞后。当前,很多高校对“求职导向”办学目的认识不清,误认为它只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而不适用于整个高等教育,这是导致大多数普通高校脱离产业需求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性原因。应当说,无论什么教育,都要使学生得到未来职场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使他们毕业后作为合格的人才就业或创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为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求职导向”这一高等教育目的在全世界都是无异议的,也被写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言[1]。

社会各界对产学合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很多人一提到产学合作就认为是学校和企业的横向技术开发或研究合作,往往忽视它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在学校看来,这种横向技术合作在学术上的价值远远小于纵向科研项目。许多从事横向课题的教师也把此项工作看成是创收的渠道,或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很少把它与培养人才联系起来。大家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百分之百的责任,与他人无关。高校领导和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相当保守,比较难于打破,特别是难于在行动上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的条条框框和各种指挥棒也束缚着他们,使他们难于改变。很多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质量不好,招聘不到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又不愿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力,认为不是自己分内之事。

(2)法律建设滞后。产学合作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税收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保障,没有政府支持,产学合作是无法健康发展的。目前,尽管政府在这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与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有相当大距离[2]。已有的法律法令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例如,在产业界引进既有丰富工程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工程师在大学任教之举,就因为大学人事制度的限制无法实施。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利已明确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里,但实际上却处处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无法实现。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在更改校名时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投票改名为“长春光机大学”,但由于上级领导坚持改为“长春理工大学”丢失了富有工程传统的品牌,变成毫无特色的校名,而学校员工的名片上不得不印上新、老校名,以示历史的传承。区区小事可见大学“独立自主办学”必要性之一斑。

(3)合作的系统和机制不健全。对于产学合作的规律性缺乏科学研究,个别实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是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如何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在企业、社会及高校间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保证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从中获得利益,真正建立多赢局面,仍有待努力[3]。

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教育学),国家制定政策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实施上也多限于一般号召,标语口号式的运动型倾向严重,经不起困难挫折的考验。在计划经济时代,还可靠着政府意志强行贯彻,而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没有科学的根据,没有市场机制,没有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作基础,产学合作是无法建立和持久的。1958年“大跃进”时代,中央领导大力提倡“半工半读,亦工亦农”,主要目的是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培养新型的工农知识分子。一时间几百所半工半读学校应运而生,可谓轰轰烈烈,但少则一两年,多则几年,这些半工半读学校都不见了踪影。而几乎同时建立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成长为加拿大一流大学,成为合作教育的一面旗帜,带动了大批加拿大学校加入它的行列。在这里举这样的例子,不是说“文革”时的半工半读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产学合作,笔者在此只是想指出:只有上级的一般号召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改变大多数人的观念,建立起相应的系统和机制,科学实施,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

(4)工程教育经费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是发展工程教育、壮大工程教育实力的必要条件。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经费总体而言与教育规模不匹配。各校由于所属行政部门或区域不同,经费差别极大。近10年来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而国家投入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使得原有经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教育经费中用于产学合作、国际化和本科生教育的经费极其缺乏,远不足以支付保證教育质量所需的成本。许多学校不得不靠巨额贷款扩大规模,负债办学,造成很大压力。

中国的工程教育质量问题严重,与产业需求相差甚远,需要大力投入资金以支持改革。传统观念总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收效慢,不如在经济建设领域投资见效快,甚至在大力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政府花大钱支持创新活动,但仍没有足够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工程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4]。要为“产学合作”“做中学”“工程师摇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教育的“求职导向”“需求导向”正名。要大力介绍国内外工程教育在产学合作、“做中学”和国际化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典型,使得全社会转变观念、端正认识,齐心协力改革工程教育。可以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的 “产学合作”“做中学”栏目,大力宣传先进教育理念和典型,使全社会对此有所认识、转变观念。将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宣传、展示先进教育理念及成果。特别要在中小学加强“做中学”“产学合作”等工程教育理念、方法、技术的宣传和启蒙。这对中国的工程教育发展和改革有战略意义。

(2)健全法律法规。国家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产学合作的健康发展,结合中国实际,界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义务及职责,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制定有关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教育产学合作的法律政策,为产学合作营造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放手让大学自主办学。要取消不利于发挥学校教师在本科教学中进行改革的积极性的政策,鼓励教师集中力量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应付有限的课时“挣工分”。由于产学合作在中国并不普遍,政府和人民都缺乏经验,因此面临很多新的课题,很多事情要从头做起。政府在这方面要端正思想,想方设法为产学合作谋出路。

(3)提供研究基金。國家应在国家和地方的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中设立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研究、产学合作研究等重大项目,对工程教育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科学的研究,从而全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规律,以保证改革在全国范围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设有专门的部门来支持工程教育研究。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NSF等政府部门牵头,拨巨款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组织专家对21世纪20年代工程师所面对的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国际环境做出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目的是使工程教育适应40年后美国在世界经济和产业竞争中的需要,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这种居安思危、超前的眼界和科学精神与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4)加强组织管理。工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实施。只由教育部门封闭地办教育、管教育、评判教育是不行的。成立包括政府、产业、大学和学生家长各方代表的产学合作全国性组织,以推动产学合作的研究、实施、交流、认证等工作。大学和产业界也应成立相应机构,对产学合作活动进行管理。财政部门、工业管理部门、劳动人事部门都应支持、参与和监督工程教育的改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辖之下,比较不独立。因此,要进行改革,除了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这需要政府的统筹安排。

(5)加大经费投入。“做中学”、产学合作教育及国际化在教学、管理、师资、实践空间和设备、校企关系管理等方面会增加成本,政府应加大工程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学校启动改革的费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实行了高收费的政策,他们将此经费用于高质量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上,收到了很好效果。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合理的教育经费对于保证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国家应当制定政策,逐步建设工程教育改革的试点,对于试点或示范学校、专业,给予特殊的经费政策,除国家加大投资外,也应将高出的成本分摊,提高质量产生的费用应由教育的利益相关方产业、学生家庭和国家分担。这也是示范性软件学院和高职学院成功办学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当然,教育质量的提高不是只加大投入就可以解决的,但这是必要条件,要鼓励学校和教师改革教育,提高质量,根本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使投入的钱花在点上,使培养的人才真正满足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6)加快国际化进程。政府应大力发展国际化工程教育,使中国的人才培养与世界教育和经济发展接轨,使中国的工程人才不仅能胜任中国的优秀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工作,也能胜任世界任何国家跨国公司的工作。国家应当积极大力引进国外的优秀工程教育资源,与国内大学联合办学,使广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先进的工程教育的培养,同时也使中国大学学习到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最终可以独立地按照先进办学理念和模式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人才。国家应当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利用中国宝贵的优秀而丰富的工科生源和巨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培养出大量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 冰.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江苏高教,2013(3):147-148.

[2][3][4]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21-28.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障碍改革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改革之路
跨越障碍
改革备忘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二)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