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教40条”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2018-01-03周建伟
周建伟
摘 要:学风是一个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更是体现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理念的重要标志,起着引导、规范、激励师生们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学风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和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大学生的成长。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教40条”,为高校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学风建设;“新时代高教40条”;大学生
一、前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不良风潮的影响,高校学风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大学生上课不专心学习,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学习风气不正;有的高校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关心、不尊重学生,教学方式死板,教学质量差。这些学风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给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更大挑战和更高要求。
新时期,学风建设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学风是教书育人的根本,高等院校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学风环境,切实加强学风建设。2014年的《教育部工作重点》中,更是将加强学风建设当作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的重要举措。2018年,教育部主持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本科教育会议,该次会议被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这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一个顶层设计。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要秉持“以本为本”的原则,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上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清晰地表达了国家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决心和紧迫感。
二、大学生学风问题的产生原因
1.学生层面
首先,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学生保持学习关注度的重要因素。部分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完全由家长做主,家长帮助其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和核心专业,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导致大学生选择了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自然谈不上学风建设;有的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学习起来十分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学习动机不正确。动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正确,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风就越好。现实中,有的大学生受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影响,学习只是为了能够拿到毕业证;有的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证书或者考研,考完之后就开始懈怠;有的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一些公共课能逃课就逃课,这些不正当的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最后,自制力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发展,手机对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缺乏自制力,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在手机上玩网游和购物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上课“低头族”成为普遍现象,自然谈不上学风建设。
2.教师层面
教风是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以及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首先,部分教师学习意识不强,教学能力低下,不能及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使用多年未更新的课件,讲授的知识老化,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自然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部分教师责任心淡薄,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上课不点名、不考勤,对学生迟到、早退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不管不问,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学风。再次,部分教师受经济利益驱动,将主要精力用于写论文、做课题、评职称,或者做兼职、经商,忽略了教学活动,无暇与学生多做指导交流,影响了教学任务,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有的教师职业素养差,职业道德不高,向学生和家长索要礼物,甚至出现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现象屡见不鲜。尽管这只是少数,但这少数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3.学校层面
首先,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多年不更新,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当代人才的需求,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要脱节。而且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实践技能欠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并不是个案,这也是很多大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学风差的原因之一。其次,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于是很多大学生平时不学习,经常迟到、旷课、早退,到了考试前才进行突击学习和临时抱佛脚。最后,高校管理者的人性化管理意识淡薄,很多高校管理者将大学生当作被管理的对象,将自己摆在绝对的领导者位置上,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立,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下降。
三、“新时代高教40条”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举措
1.学生层面
(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大学生应对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有明确的认识,有意识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时总结归纳。此外,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涉猎感兴趣的学科,不断勉励自己,以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
(2)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推进优良学风建设。高校应从学生入校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和设计职业生涯的主攻方向,并围绕这个主题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加强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提倡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教师层面
(1)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重视和利用各部门尤其是各学院每周政治、业务学习例会制度,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引导教师增强责任感,强化学术人格的形成。
(2)注重师德建设。学校通过每年评选教学名师、优秀青年教师等活动,倡导建立一支献身教育、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对少数有违师德的教师,学校将给予严肃处理,对情節严重者要坚决清除教师队伍。
(3)加强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改进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学校层面
(1)加大考风建设,保证优良学风建设成果。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打消学生的作弊企图。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橱窗和校园网络等,在考前积极开展“诚信考风”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2)严明课堂纪律。规范的课堂秩序和良好的课堂纪律才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求知环境。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加强课堂管理,对课堂负责,严明课堂纪律,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等违纪行为。学校要加强对课堂秩序进行监管和督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结语
总之,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新时代高教40条”的出台为高校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以及学生层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2]苗洪霞,王志华,刘 群.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9):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