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仙岭发现秦观词异文
2018-01-03雷克昌
雷克昌
20世纪60年代,笔者有机会游览了湘南胜地苏仙岭。苏仙岭位于湖南郴州市东郊,岭上有座天然大石壁,石壁上刻有秦观词。秦观字少游,是北宋著名词人。绍圣三年(1096),秦观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削官职,流放郴州。次年春,他游览苏仙岭,触景生情,在客舍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词风婉约,声律低沉,意境凄凉,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遭遇和心情。元符三年(1100),秦观在悲愤中辞世。
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为这首词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著名书法家米芾,一向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旷世才华,并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以兹纪念。到了南宋咸淳二年(1267),郴州知军邹恭,对三位大家的手笔,倍感珍惜,命工匠镌刻于白鹿洞的石壁,从而使得“三绝碑”这一宋代艺术瑰宝保存至今。
笔者在三绝碑前驻足良久,发觉摩崖上所刻秦词,竟然与《淮海居士长短句》《碎金词谱》,乃至今人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的《宋词选》等各种版本的文字有所不同: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 中的“无寻处”, 碑文是“知何处”; 第五句“杜鹃声里斜阳暮” 中的“斜阳暮”, 碑文是“残阳树”; 第九句“郴江幸自绕郴山” 中的“幸自” ,碑文是“本自” 。为什么一首短短的《踏莎行》词,会有三处异文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返回家乡后,笔者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一次,笔者从宋人胡仔《苕溪鱼隐丛话》中,偶然发现其中的一段记载,与三绝碑异文有关。该书“前集卷五十”诗眼云:“后诵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公(山谷) 曰:此词高绝,但既云‘斜阳, 又云‘暮, 则重出也。欲改‘斜阳 作‘帘栊。 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 似无帘栊。 公曰:亭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
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词在当时曾引起黄山谷等人的争议,认为其中有些字眼还值得商榷,如“斜阳暮” 就嫌其重复累赘,建议秦观加以修改。“三绝碑” 上的文字,当是秦观后来的改笔,的确胜过原稿。把“無寻处” 改作“知何处”, 成为问句,语气加重了,也更好地体现了词人彷徨歧路、不知所从的心情。把“斜阳暮” 改成“残阳树”, 从前者单纯一个天已黄昏的概念,进而描绘出黄昏时残阳挂在树上的动人景象,传达了词人孤零零困守在郴州旅舍的苦闷心情。
1963年年初,我把在郴州发现的秦词异文和愚见,分别致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上海师范学院教授胡云翼、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承焘,他们均在百忙中给我作复。
龙榆生教授回复说:“克昌先生:顷由中华(书局)编辑所转到来信,承以‘三绝碑所载少游《郴州旅舍》词异文见告,至为喜慰。这些异文,前人也曾提到,并有争论。石壁所录既出米(芾)者,自较可信。不知能觅得拓本否?我仍任教上海音乐学院。俟拙选再版时,当酌入校记。”
胡云翼教授回信说:“你的信,已由书局转给我。谢谢你的好意,把三绝碑文抄给我,这是很好的资料。你的分析也很不错。书局和部分读者要求扩充《宋词选》的篇幅,我也有此意,但目前忙于编写教材,抽不出功夫。将本扩编,拟增加一些秦少游的作品,并把三绝碑异文组织到注释中去。”
夏承焘教授回复说:“承您告诉我秦观词白鹿洞碑,甚感好意!我们文学研究室要找这碑拓,不知您可设法找到一份否?如找到,请寄‘杭州杭州大学文学研究室。需费几何,便请示及,费神谢谢!”
这几位教授都是我国著名的词学大师,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十分重视秦词异文的发现,表示拟将异文补充到他们的著作中去,或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碑拓。可惜当时国内政治运动频繁,笔者在农村生产队忙于农活,身不由己,无暇再往郴州去获取拓本,辜负了大师们的一片好意。就当年的政治氛围,也使他们的著作一时无法再版。紧接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大师们都一一离我们而去。这几封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了最为珍贵的史料。